張家港農民增收的調查和思考
錢慶華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注的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將近60個,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200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運行中最為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問題",把增產和增收作為重點來抓.本文選擇較發達地區張家港,利用農村住戶調查資料和其他資料,重點研究1990年以后農民收入變化的特點,試圖找出其變化規律,為正確制定農民增收措施提供參考,同時,張家港的有些經驗也可供欠發達地區參考.
一.農民收入變化的特點及分析
1.目前張家港農民收入所處的水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張家港的農民收入水平高于蘇中、蘇北,,也高于蘇州的平均水平,是江蘇人均水平的1.5倍,是全國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蘇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高于浙江,但農民人均純收入確低于浙江,2002年,浙江高出江蘇19個百分點.張家港的農民收入也略低于周邊縣市.當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領先的同時,如何更快的促進人均收入的增長,是張家港、江蘇應研究的問題.
表1:張家港農民收入所處的水平(單位:元)
年份 |
2001 | |||||||
區域 |
張家港 |
太倉 |
常熟 |
昆山 |
蘇州 |
江蘇 |
浙江 |
全國 |
農民人均 純收入 |
5813 |
5783 |
5853 |
5846 |
5796 |
3784 |
4582 |
2366 |
是張家港% |
100.0% |
99.5% |
100.7% |
100.6% |
99.7% |
65.1% |
78.8% |
40.7% |
年份 |
2002 | |||||||
區域 |
張家港 |
太倉 |
常熟 |
昆山 |
蘇州 |
江蘇 |
浙江 |
全國 |
農民人均 純收入 |
6147 |
6192 |
6215 |
6262 |
6140 |
3995 |
4940 |
2476 |
是張家港% |
100.0% |
100.7% |
101.1% |
101.9% |
99.9% |
65.0% |
80.4% |
40.3% |
2.1978以來農民收入變化趨勢及分析(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前,人均收入年增幅都在10%,96年增幅下降,97年僅為1%,98、99年甚至為負增長.經統計,從78年到85年,年均增長40%,"七五"期間年均增長21%,"八五"年均增長44%,"九五"年均增長僅為3%,可見,從"九五"開始尤其是97年以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從 1994年到2001年,我國國民經濟經歷了一個從通貨膨脹到通貨緊縮的急劇變化,特別是1997年以后,在主要經濟領域,短缺經濟基本結束。農村經濟也從通貨膨脹進入到通貨緊縮時期.此間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220.98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長93.8%,增長速度卻從32.48%下降到2000年的1.9%,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最為低迷的時期。從2000年開始,張家港的農民人均收入開始恢復性增長,主要是因為2001年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民家庭經營和農業收入開始扭轉了連續三年下降的局面,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政府采取多項減負增收措施.逐步顯現其成效.
表2:張家港1978年以來主要年份農民人均純收入(單位:元)
年份 |
1978 |
1985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177 |
717 |
1471 |
1779 |
2022 |
2660 |
3630 |
4726 |
比上年增加 |
- |
540 |
754 |
308 |
243 |
638 |
970 |
1096 |
比上年增長% |
- |
305% |
105% |
21% |
14% |
32% |
36% |
30% |
年份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5406 |
5446 |
5405 |
5200 |
5509 |
5813 |
6146 |
6943 |
比上年增加 |
680 |
40 |
-41 |
-205 |
309 |
304 |
333 |
797 |
比上年增長% |
14% |
1% |
-1% |
-4% |
6% |
6% |
6% |
13% |
3.1990年以后對農民收入來源的分析(見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從1999年到2002年工資性收入占40%以上,種植、牧業、漁業等收入從1990年的33%下降到2002年的16%,其他來源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工資性收入從90年開始就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來自于鎮村企業的收入逐步增加,這和張家港鄉鎮企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分不開,來自三產和家庭除種植、牧、漁業以外的經營收入也在增加.我們也注意到,從98年開始,來自工資性的收入在減少,鄉鎮企業改制后,隨著企業管理的完善和快速的發展,對員工的要求在提高,對農民的非農就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大農民的培訓力度,避免在競爭中淘汰,以適應企業的發展.
表3:張家港農民收入來源構成情況.
年份 |
1990 |
1992 |
1994 |
1996 |
1998 |
2000 |
2002 |
2002年比1990年 增加 |
年人均總收入 |
1666 |
2408 |
3981 |
5406 |
5967 |
6366 |
6726 |
5060 |
1.工資性收入 |
764 |
997 |
2310 |
3620 |
3412 |
2913 |
3325 |
2561 |
比重 |
46% |
41% |
58% |
67% |
57% |
46% |
49% |
51% |
2.種植、牧、漁業 |
545 |
759 |
1192 |
1357 |
1106 |
1072 |
1083 |
538 |
比重 |
33% |
32% |
30% |
25% |
19% |
17% |
16% |
11% |
3.其他 |
357 |
652 |
479 |
429 |
1449 |
2381 |
2318 |
1961 |
比重 |
21% |
27% |
12% |
8% |
24% |
37% |
34% |
39% |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若干思考
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各地情況不同,措施不一樣,但都要處理好涉及"三農"的一些基本問題,張家港從本地出發,加大投入、促進二三產業、私營企業的發展、免農業稅、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加大對純農戶的幫扶、積極進行"三大"合作的研究和實踐、推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運作、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等,這些措施對農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時仍有許多棘手的問題需要解決,仍需對一些問題進行總結和探尋.
1.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重視對農民增收有巨大的作用.張家港的實踐也表明,這兩年農民收入有了恢復性增長和我們的扶持政策關系緊密.2003年張家港農民收入增長了13%,出臺的一系列有關農民增收的具體政策措施,對農民增收起來很大作用:一是財政拿出650萬元用于農民糧食種植、優質良種推廣直接補貼。拿出3000萬元繼續實行農業稅由市、鎮財政代繳,全面取消農村“一事一議”籌資,實現農民合同內零負擔,同時為農民減負494萬元。二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拿出3000萬元落實農民養老保險補助,徹底解決4.2萬名純務農人員養老問題。拿出3600萬元將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人均40元提高至110元。三是加強弱勢群體幫扶。拿出800萬元將9948名貧困農民納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由原來每人每月130元提高至160元。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市、鎮、村三級出資1400萬元,為698戶困難戶幫建房屋,使其居有定所。2003年財政共計拿出2.4億元保護農民利益,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進了農民增收。
2.應注意無地、失地、純農戶和中低收入農民的增收問題.
從純農戶方面看, 2003年人均純收入2200元左右,(抽樣調查資料,下同)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400多元。從中低收入戶方面看,2003年全市有50%左右的家庭,約10萬多戶農戶,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人均純收入為6300多元,與全市平均數相差250多元;而3%左右的低收入戶,約有6千多戶,人均純收入僅1563元,還不到全市平均數的三成。市委農工辦的調查表明,農村房屋拆遷戶總體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下降的。一是減收增支明顯。250拆遷戶總人數910人,拆遷前戶均收入17890.33元,拆遷后戶均收入15535.25元,戶均減收2355.08元,減13.8%.二是由于被征地農民年齡大,文化程度地,被征地農民就業較困難,直接導致收入下降.政府應適度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培訓工作,并可采取土地股份制等新型形式,用"土地換股份","土地換保障",同時應做好糧食的種植和收購工作,因為純農戶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能來自于農業和家庭經營收入,這部分收入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生活質量能否提高.
3.農民增收的路徑思考.農民收入來源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工資性收入成了農民增收的依賴,農民更多的要依賴非農就業來增收.非農就業和整個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相關,二、三的發展對農民收入有很大影響,基本上是二、三產業發展快的時候,解決的農民非農就業就多,農民收入增加就快;同時,對"三農"的大量投入依賴于二三產業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張家港2002年的財政收入是43.08億,2003年是66.98億,也正是有較較強的財政,2003年涉農投入才達到了2.3億,為農民增收打下基礎.張家港二、三產業,鎮鄉企業發展很快,規模較大,很多鎮村依托雄厚的工業經濟實力,以工業“反哺”農業,走出一條促農增收新路子。永聯村2003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860元。該村每年從工業利潤中撥出200萬元設立“農業發展基金”,鼓勵發展花卉苗木、食用菌、特種水產以及畜禽養殖等四大優勢產業,;同時,該村依托江蘇永鋼集團,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先后安置本村10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進廠務工,每年直接增加工資性收入2000多萬元;他們還采取農民按責任田入股,村集體負責資金投入及管理的運作方式,組建永聯苗木工程公司,對農戶實行保底分紅.象這樣的企業張家港還有很多,鎮村工業的收入是工業總收入的60%,農民的非農就業主要由他們解決.農民解決溫飽靠農業,要富裕只能靠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4.體制創新會為農民增收提供新的動力.蘇州正在進行"三大合作"的實踐,即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富民合作.這些合作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和穩定,積極推行的同時要處理好相關問題.社區股份合作,即將原有集體資產進行量化,村干部稱之為“配送股”、“原始股”.吳中區木瀆鎮金星村是蘇州第一個社區股份合作制的試點,取得了一些成效,一股有360元左右的分紅,這些收入農民感覺“有,當然是好,沒有也不會急吼吼” ,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民對經營的參與感似乎不是太強,調動鄉鎮村干部和農民的積極性是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其次,合作社的收益絕大部分靠新、舊廠房、打工樓出租,形式十分單一,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入不敷出。工業向小區集聚是大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應注重提升產業檔次、調整經營結構,逐步由服務二產向服務三產轉移.第三,許多鎮村進行了撤并,集體資產應避免“平調”,即原有村民享受原有的集體資產,不能"劫富濟貧"。對于一些還不是很富的村特別是一些純農村,目前條件還不成熟,富民合作總社是很好的形式,打破行政村的界限,讓手里有點錢的村民都來參與投資經營,入股的錢向下沒有門檻,向上要封頂,避免富民合作社變成富人合作社.在園區、工業小區不斷增加,在城市化加速,土地逐步減少,有些鎮村成為"城中村"、"鎮上村"、"無地村".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地方"征用改租用,出讓變入股",農民用土地換股份,定期分紅,形成土地股份合作,這種形式避免農民失地后無收益.但應注意到:土地所有的最終控制權,還是在村集體手中,應避免成為村鄉等政權和組織攤派和收費的權力依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可能會另形成一套村經濟組織班子,加大村民的負擔;如何發揮村民的監督作用,避免"尋租"行為,這些是我們應注意的問題.
5.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應當知道,政府加大投入,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推行合作制,進行基層民主選舉等等,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民增收和"三農"問題的改善,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三農"問題已成為頑疾,這些措施對于貧困落后的地方來說,也許還是"無米之炊",這些措施的實行,離不開我們宏觀環境的改善,這不是地方政府所能解決的,這需要我們從國情出發理性的作出重大調整:"一國兩策","二元社會結構"是造成"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三農"問題本質是國家和農民關系的問題,我們應當認識到,當我們很好的解決了"三農"問題,我們的執政能力會更強,我們的執政基礎會堅實,因為我們是有九億農民的大國,這是我們最大的國情,我們黨對農民的感情是深厚的,毛主席有句話,"世上最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我相信只要我們黨認真下決心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三農"問題也最終能很好的解決。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委黨校 215600 Email:[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