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領導藝術和方法
――論毛澤東干部思想的現實意義之七
楊連旭
(2006年4月)
世人皆知,毛澤東有著高超的領導藝術和方法。
毛澤東之所以取得了驚天動地的成功,還在于他把高超的領導藝術和方法也傳授給了他的干部。
高尚的道德品質固然是干部所必備的首要條件,但作為干部還必須同時具備領導才干。所以,毛澤東格外重視領導藝術的教育培養。
(一)
第一、科學文化知識是提高領導藝術的基礎,毛澤東十分關注。
早在1933年,毛澤東就指出:
“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的政治和文化水平,這對于發展國民經濟同樣有極大的重要性。”(《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6頁)
對于干部的文化學習,他更是常抓不懈,并強調:
“我們黨中央現在著重要求工農干部學習文化,因為學了文化以后,政治、軍事、經濟哪一門都可以學。“(《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18頁)
為此,他提出了一個名言:“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第二、政策能力和策略水平是領導才干的主要標志,也是毛澤東教育干部的主題。
毛澤東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的論斷。他強調:
“中國共產黨是在復雜的環境中工作,每個黨員,特別是干部,必須鍛煉自己成為懂得馬克思主義策略的戰士,片面地簡單地看問題是無法使革命勝利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793、938頁)
所以,他不但強化政策和策略的教育,而且突出培養掌握政策和策略實行領導的方式方法。
第三、方式方法是領導藝術的主體內容,更是毛澤東培養干部的主體內容。
1933年8月,毛澤東就指出:“沒有正確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迅速地開展經濟戰線上的運動是不可能的。”
隨后,他以過河與橋和船的關系為例,強調:
“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
“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23、139頁)
那么方法從何而來呢?只能從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中來。
毛澤東指出:
“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
“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導向。”(《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01頁)
(二)
以實事求是的原則為基礎,毛澤東還向干部傳授了主要的領導方法。
第一是,關心群眾生活法。
他說:“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37頁)
第二是,調查研究法。
他指出:“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他惱火,要求調動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這是懦夫講的話。邁開你的兩腳,到你工作范圍的各部各地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110頁)
第三是,出主意用干部法。
第四是,一般和個別相結合法。
他強調:“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僅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就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897頁)
第五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法。
對此,他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總結出:
首先,是領導者必須善于團結少數積極分子作為領導的骨干,并憑借這批骨干去提高中間分子,爭取落后分子;
其次,是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
最后,對于任何工作任務的向下傳達,上級領導機關及其個別部門都應當通過有關該項工作的下級機關的主要負責人,使他們負起責任來,達到分工而又統一的目的。
第五是,確定中心工作法。
他指出:“領導人員依照每一具體地區的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統籌全局,正確地決定每一時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這種決定堅持地貫徹下去,務必得到一定的結果,這是一種領導藝術。”(《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901頁)
第七是,群眾需要和自愿法。
他提出: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意愿出發。既使是群眾在客觀上果真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主觀上卻還不愿意改革的情況下,也必須耐心等待,直到經過工作,多數群眾自愿改革后,才去實行改革。
“這里是兩條原則;一條是群眾的實際上的需要,而不是我們腦子里頭幻想出來的需要;一條是群眾的自愿,由群眾自己下決心,而不是由我們代替群眾下決心。”(《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13頁)
第八是,黨委會的工作方法。(《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1440頁)
這些領導方法不僅是具體適用的,而且是簡單易行的,關鍵是我們的干部是否愿意用、是否樂意行。用的是否得體、行的是否得當,這是能力水平問題;否愿意用、是否樂意行,這是政治思想問題。
個人主義至上的干部,他們就不關心群眾生活、只愛護自己利益,只為自己利益而調查、不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而研究,專門出壞主意、用壞干部,工作只做表面文章、形式主義走過場,只要領導不要群眾、甚至還要壓制群眾,工作沒有中心、只是投機取巧趕時髦,不問青紅皂白、不顧群眾意愿、只是強迫命令。
只有具有革命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干部,才會按毛澤東的教導去做!
(三)
從革命到執政、由奪權到掌權,這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殘酷的戰爭環境和革命黨的社會地位,不僅是理想主義主導,而且客觀條件也壓迫著干部,只有自覺地為人民服務才能生存、只有自覺地以德才兼備為標準選任干部才能發展。
可是在取得了全國政權成為執政黨后,不僅失去了生存的壓力,而且理想主義也會淡化,為人民服務和任人唯賢的自覺性就會弱化,世俗主義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人性弱點就會外溢。這樣,就可能導致干部隊伍的蛻化變質。
對此,毛澤東早有考慮,主張既練內功又借外力。早在延安時期,他不僅強調要以李自成為戒,而且指出了“讓人民監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的民主方法。
所以,在掌權后他,
一方面發出“發揚光榮傳統,更去更大光榮”和“五七指示”,要求干部參加勞動、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另方面堅持持續不斷的階段性群眾運動、清理干部隊伍。
練內功和借外力,這是毛澤東建設優質高效干部隊伍的兩大法寶。
令人扼腕惋惜的是,毛澤東沒能來得及總結經驗教訓,將他的民主方法進行系統化定型。
這就需要后來者繼續努力!
對于干部,毛澤東不只是言傳,更注重身教,他偉大的人格和光輝的實踐就連他的敵人也是由衷地欽佩的,他永遠是領導者的偉大典范!
如果我們的干部都能按照毛澤東的教導去做,像毛澤東那樣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們就能獲得最廣泛最堅決地擁護和支持,我們的事業必定蒸蒸日上,日新月異,如鄧小平所言,萬古長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