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到底是怎樣垮臺的?
作者: 老田
日期: 2004-08-29 19:29
國有企業到底是怎樣垮臺的?
作者:老田
對于經過“非毛化宣傳”的中國人的來說,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不能成立應該沒有什么疑問,作為一個很深刻的常識,任何產業的發展和興旺,都是資源流入增加的結果,而不是相反。
最近20多年來的國企衰敗,乃至整個民族產業的衰敗,就是資源流入國企減少的必然后果。與此同理,所謂的“三農問題”,也不過是流入農村地區的資源減少的一個必然后果。認識了產業興衰與資源分配與流動的關系,再來考察資源增加或者減少是如何發生的,就比較容易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了。
一、 國企資源流入減少的第一個重大原因:政治需要
毛澤東去世之后,原來的國家動員型高積累體系所依賴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因此緩和當前社會分配關系的緊張,以爭取輿論和民心成為一個政治需要。1979年陳云和李先念聯合給鄧小平寫信,說是要降低積累率。這個戰略性政策的調整過程,實際上是要減少增進未來利益的資源分配,改善當前的社會分配緊張關系。這個過程是以給農產品漲價和工人加薪為起點的,1979年農產品價格上漲幅度高達22%,然后工廠工人的工資級別和獎金開支都急劇上升。這個過程本身是以財政支出中減少對國企的投入為代價的。
接著,給老干部補發薪水,大量修造樓堂館所的開支急劇上升,財政收入部分從國企提取的剩余在持續增加,而回饋卻急劇下降,這個過程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終于發展到把國企作為“政治提款機”的后果。1983年推行“撥改貸”,實際上就是這一矛盾發展到無法兼容企業資金需要的地步了,政治資金需要壓倒了企業資金需要。
這樣國企的剩余就大量流出,而政治資金的需要有增無已,成為國企血液流失的主渠道。
二、 精英階層的消費意愿與產品升級換代對國企的影響
國企剩余適應政治需要而大量流出,缺乏回饋,與此同時,八十年代市場產品壽命卻急劇縮短,國企顯然缺乏進行技術裝備升級以適應市場需要的資源份額,產品逐漸落后于市場需要乃是必然的結果。
國企技術裝備水平的迅速過時,伴隨的是海外技術裝備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的急劇上升過程。這些產品最開始是通過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渠道進入國內市場,然后又隨著外資的流入在中國本土生產。今天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企業,例如寶潔公司和聯合利華公司,他們不僅具有市場壟斷地位,而且可以方便地從中國市場上攫取壟斷利潤,實際上是擠占了民族企業或者是國企的利潤空間,在這些企業壟斷利潤的實現過程中,就攫取了中國社會可用以支持企業發展的大部分剩余和資源。而且這些合資企業是享受政府低稅收優惠政策來與國企競爭的,而維持中國政府運轉和政治需要的資金卻主要是從國企提取的。
結果國企就在失去自身剩余支配權的情況下,繼續失去了市場份額,受到政治和市場體系的雙重打擊,逐步喪失維持簡單再生產的資源。
三、 企業發展前景黯淡引發管理層行為短期化
由于國企受到政治和市場的雙重夾擊,流入企業的資源日漸減少,未來的破敗前景就不可避免,這一前景迅速被企業管理層把握到。結果由于對企業未來失去穩定預期,管理層與企業共命運的意愿迅速下降,行為短期化的訴求迅速上升,并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潮流。
企業管理層在毛澤東時代,要受到嚴格的財經紀律的約束,所以“化公為私”的渠道開始并不是很暢通,最初企業高層與企業利益不一致的表現,主要是職業地位和技術方面的外流,例如所謂的“星期六工程師”等等。
等到鄧小平極力主張的、以“放權讓利”為特色的企業改革深化之后,企業資產和利益流失的口子就全面打開了,國有企業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的流失,除了與企業管理層的短期化需要相適應之外,還與企業官員與政府官員合謀共利同盟的日益成長水平相適應,最后是企業與政府官員高度合謀的條件下,在非常低的法律風險下加速流失的。
正是這個普遍的行為短期化的基本條件一直在起作用,所以所有的企業改革,實際上都不可避免地要失敗。同時,從主流經濟學家和普通大眾,都看到了企業管理層行為短期化的后果,都對企業未來完全喪失信心,結果從根本上摧毀了國企的內部認同和管理基礎。
四、 宏觀失控和產品實現成本上升的結果
由于從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經濟的宏觀管理完全失控,產業政策實際上已經失去了調節能力,結果使得大量投資集中于產品加工裝配的末端,形成產業分布上的“邊緣化現象”。1980年代短期內大量引進的汽車和家電生產線,分布在全國的每一個城市,結果使得投資規模嚴重超越市場容量,使得國內產品實現條件急劇惡化,使得企業在產品實現上的成本開支日漸增加,這又引發了工業在凈產值上的邊緣化現象。
在中國大量引進生產線的同時,實際上摧毀了中國自主技術的發展空間,加深了中國裝備對海外的依賴,中國企業以壟斷高價大量進口國外設備,不僅供給海外壟斷企業以巨額利潤,同時卻加重了自身的財務負擔(例如折舊數量急劇上升),實際上是海外的壟斷利潤表現為中國企業的贏利能力下降。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最終產品,其核心部件和高利潤都通過進口輸送給海外的壟斷企業了,這是中國企業凈產值率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中國企業規模小,多數依賴商業中介與最終消費者的渠道,使得企業對于壟斷流通渠道的商業企業的談判能力下降,這使得商業侵蝕工業利潤成為可能,這也是工業邊緣化的原因之一。在資源有限的中國現實中間,第三產業的興旺是以工業得不到適當的資源份額為前提的,美輪美奐的商業大廈是建立在破敗的工廠基礎上的。
在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大量剩余根據政治需要流入財政渠道之后,自身的資金需要不得不依賴金融機構解決,大量的資金需要和有限的資金供給之間的不平衡,正是金融機構的優勢地位確立的強大基礎,金融業侵蝕工業利潤也是最重要的工業邊緣化原因。在金融產業的興旺和漂亮銀行大廈的背后,只剩下更加破敗的工廠了。
個人網頁:xuezhe/laotian
二○○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子夜光 寫到:
>
> 支持“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交給全國人民去討論,而不能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內。”的呼聲!展開全國大討論,給人民以應有的發言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