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元學費逼他上絕路 農家貧困生鄭清明之死
鄭清明(中)和他的同學
引子
逼鄭清明死的債務是80美元(合600多元人民幣)。如果他生活在中國城市的富裕階層,他可能會花更多的錢去買一部時髦的手機。但不幸的是,他僅僅是遠離中國小康社會的億萬貧困農民之中的一個。光是他的學費——公立中學的學費,就花掉了他家全年的收入!
鄭清明是中國四川省達州通川區蒲家中學的高三應屆畢業生。他想上大學,必須參加一年一度的高考。6月4日的上午,離高考還差三天,鄭清明又被他的老師張旭渡嚴厲訓斥了:必須馬上付清六百多元學費,否則不能參加高考。站在全班同學面前,臉上的羞愧漸漸變成了憤怒。
“我沒有錢。”鄭清明吐字緩慢。但是老師不放過他,不交錢就不給準考證。
幾小時之后,18歲的鄭清明朝一條鐵軌走去,對著迎面而來的火車頭走去,這一列火車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呼嘯著高速行進……鄭的上衣和一支被碾斷的手臂落在路旁。人們從口袋里找到他的身份證,而他的身軀在三十英尺之外。
繁榮之下,貧困人口反增
鄭清明的死令人震驚,但成百上千萬的中國農家孩子,今天還在面臨類似鄭清明一樣的命運。
過去五年來,中國的貧富懸殊進一步惡化,以至于一些研究提出,中國的社會分化比一些最貧窮的非洲國家還要嚴重。雖然中國有著世界最高的經濟增長率,但同時中國也幾乎變成了一個最不公平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利益主要由城市居民、企業家、政府官員們享受。
按照官方劃分貧困的年收入標準人民幣600元,去年中國的貧困人口又有增加,增長了80萬,總數達到8500萬。這是中國改革二十五年來的第一次,而且發生在中國經濟以每年9%遞增的大背景之下。
鄭清明70多歲的外公鄭自禮
富中國VS窮印度
與此同時,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鄰邦印度,城鄉生活水平的差距卻在逐步縮小,政治體制也越來越開放。且由于印度經濟發展未能及時惠澤鄉村,導致今年五月印度執政黨在大選中失去了來自農村的群眾基礎,被迫下臺。
中國高層也已經意識到貧富差距問題。一位替溫家寶總理協調農村政策的高級官員在最近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印度的例子說明,如果我們不能夠理性地處理這個問題,可能演變成非常大的危機。對執政黨的危機。這一屆政府已經認識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他說,溫家寶總理和胡錦濤主席提出了科學發展綱要。強調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公平的重要性。溫家寶總理同時還要求降低對農民的稅收。
一個農村孩子的童年
鄭清明活到現在完全是運氣,可是如果他是這么幸運,又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家里的第二個孩子,父母因為交不起超生罰款,剛剛出生就被悄悄地送到舅舅、舅媽家,舅舅、舅媽都患有癡呆癥。養育他的重擔,常常落到他的外公鄭自禮的身上。外公讓他跟自己姓鄭,經過幾年精心呵護,鄭清明成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鄭自禮說:“在農田里干活的時候,我總是把他背在背上。這孩子長得真快,一開始每個星期他才能吃一盒奶粉,但是很快一盒奶粉他三天就吃完了。”鄭自禮有半公頃農田,主要種植玉米、水稻,還養了幾十只雞鴨,家里不愁吃,但是也沒有更多可以換錢的農產品。到了鄭清明上學的年紀,學費就成了越來越大的問題。
鄭自禮,這個74歲的老人,沒有念過書,也不識字,只有一副健康的身板,手臂壯的像舉重運動員。他找的唯一工作是在施工的地方打石子。老人指著空空的土屋說:“我打石子掙來的每一分錢都用來給外孫交學費了。你看家里沒有其他值錢的東西。”
好在鄭清明很爭氣,在高中入學考試中,他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同學說:“鄭清明是上大學的料,但是他沒有錢。他受不了被同學落下。”鄭清明一直按最最節儉的標準生活,他在學校每餐的伙食費只有40美分(三塊多人民幣),除了青菜就是飯,其他同學的伙食費至少比他多一倍,能吃上豆腐、雞蛋、肉類。
大學文憑能給一個中國農村孩子帶來一個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一份白領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一個養家糊口的依靠。
可是在中國只有1/15的高中畢業生能上大學,絕大部分上大學的都是城里的孩子。最好的大學只對尖子學生和本地學生開放,農村學生要上好大學需要比城里的學生取得更高的高考成績。
鄭清明的家人和他們的家
廉價的“賄賂”行動的失敗
在鄭清明高三最后的一個學期,家里實在交不起學費,鄭清明的老師張旭渡,就經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斥責他。張老師說:任何人不交學費就必須馬上離開。大家都知道老師在說鄭清明。鄭清明回了幾趟家,都是為了要錢,外公盡了一切努力籌錢。他給一個遠親寫信,終于借來500元,但是仍然還欠學校600多元。和鄭清明在同一個寢室的同學說,后來鄭清明經常做噩夢,哭喊學費和老師的名字。漸漸地,大家發現鄭清明的行為開始反常,他不遵守課堂紀律,找同學打架,有一次上課時還沖出教室。
為了解決外孫的學費問題,鄭自禮賣掉了50個雞蛋,掙了6美元(40多元人民幣)。用這些錢買了幾個熟菜、兩瓶啤酒請張老師吃飯。他說,他希望用這個辦法改變老師的決定。鄭自禮說:“官員都希望收點好處。”鄭自禮回憶說:“當時張老師的話給他的印象是,我的要求他會考慮。但是以后就沒了下文。”
年輕生命的終結
到了6月4日,張老師把鄭清明叫到他的辦公桌前,當著其他同學的面再次要求鄭清明付清600塊錢學費,否則學校要扣留他的高考準考證。鄭清明恍惚地說,他沒有錢。這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他自愿獻血,替鄭清明交學費。但是一些在場的其他老師還是聽到張老師這樣的回答:“你就是賣命我也不管,他必須交清學費,否則不能參加高考。”
鄭清明發怒了,他一腳把傘踢到屋子的對面,然后撿起來往窗外扔,接著沖出門去。后來有人在鐵道邊發現他,他沿著鐵軌走著,光著腳走著。一個警察回憶說,有個鐵路職工問他來干什么,他頂撞了一句,就跑開了。那天晚上九點半以后,他又來到鐵路邊……重慶開往北京的1006次特快列車急速駛來,他就這樣永遠地留在了鐵軌上。
官方報告:死于精神失常
直到最后,四川方面仍然堅持,鄭清明意外的死是因為他精神失常。他不是有意識的自殺。有幾個同學說,事情發生以后,老師找他們個別談話,強調鄭清明此前的一些失常的行為,并且要求他們對外來的人強調這一點。
對于鄭清明的死,四川省官方有一個長達七頁的報告,據說這個報告還是因為《紐約時報》就鄭清明自殺采訪而專門制作的。這份報告認定,學校做了該做的一切,幫助這個貧困生和他的家庭。學校沒有逼他交學費。鄭清明的自殺是由于他精神錯亂。這份報告說:“調查組認為,學校處理鄭清明事件客觀、公正、主動、人道。”
但是鄭清明的親屬、同學以及一些老師的敘述卻是驚人地不同。他們表示學校曾一再追討學費。鄭清明的幾個朋友說,雖然最后幾個星期里鄭的行為有些不正常,他們覺得擔心學費問題和家庭壓力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尾聲
現在,在鄭清明家里,只剩下外公一個人了。所有能讓鄭自禮記憶起外孫的只有一疊教科書——三角幾何、政治、歷史。老人不識字,但是他卻把這些書珍藏在他身邊。在一本書的結尾,貼著一篇從雜志上剪下的文章,說的是一個癡呆的農家女孩遭人強奸后又被親人拋棄的事。旁邊是鄭清明的字跡:“對任何無辜的弱者,我們必須伸出援助的手,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她在社會有一個立足之地。”(原題《在經濟繁榮的中國,沒有人給鄭清明一支援助之手》,有刪節)
來源:青年參考8/04
附錄:
新聞調查:優等生欠學費 高考前被逼臥軌自殺?
新聞中心 http://news.163.com
2004-06-24 09:14:15 來源:中新網 發表評論 查看評論
高考前,達州通川區蒲家中學突然傳出驚人消息,該校高三應屆畢業生鄭清明因欠學校幾百元學費,學校說如不交清學費便不讓高考,鄭清明萬般無奈便走上了絕路———臥軌自殺。此事一出,其真假立即引起達州市民極大關注。6月21日,記者特別到蒲家中學和鄭清明的老家進行深入的采訪調查。
達縣安云鄉三層村六社是一個貧窮的小山村,村內有一條美麗的小河,當地人稱高登河,在流經六社的地界內還有幾處瀑布,周圍綠樹叢生,巖石突兀,河水清澈,潺潺不斷,叮咚悅耳。但近來,聽了一輩子高登河流水聲的當地71歲老農鄭自禮,卻感覺這流水聲不是悅耳動聽,而是在日夜嗚咽。6月19日,在河邊上不遠處的亂草中,增添了一座新墳。原來,這是鄭自禮老人全家唯一的男性孫子、達州市通川區蒲家中學優等高三應屆畢業生鄭清明的墳墓,18歲的他在高考前兩天(6月4日晚)臥軌自殺。幾天來,高登河邊的新墳前不時傳出老人撕心裂肺的哭聲:孫啊!你死得好慘啊,你死得好冤啊,你是被逼死的啊……
學校鄭清明不是學校逼死的
鄭清明為何臥軌自殺沒有參加高考流傳了多個版本。傳得最多的就是,鄭清明家里非常窮,這一學期還差學校600多元學費,學校為了收回這筆費用,對鄭清明多方相逼,考前,又沒有給其發放準考證,所以,鄭清明才走上了極端,于6月4日臥軌自殺。
對此說法,蒲家中學校長楊方富極力反對。他說,“學校要收費”的說法不成立,鄭清明是高三、四班學生,家里比較困難,因他有些精神病,班主任張旭渡曾將其送回家。當時發現其家庭非常貧困,學校就有意要免去他沒繳的費用,因此不能說學校要收他的費用而不許他參加高考。鄭清明是報了名,交了報名費,也辦了準考證的。另外,“不發準考證”的說法也不成立,鄭清明是4日晚出事的,而學校的準考證是6日才發給學生的。
6月7日,學校得知鄭清明被列車撞死的消息。6月8日,高考結束后,學校就著手處理此事。就這件事說,學校無過錯,鄭清明精神有一些異常,是死在校外的,但是鑒于其家境困難,學校按《中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規定,決定一次性給鄭清明親屬補助18000元(已支付),另賠付保險金8000元,共計26000元,學校和鐵路局共同負責火化。至于鄭清明的精神失常情況,要班主任張旭渡才說得清楚。
班主任他精神有點異常
張旭渡說,他是高三才帶這個班的,鄭清明的成績一般,最好的時候是全年級18名,精神上有點異常,表現在有時候興沖沖走進教室從同學的頭上跳過去,隨意損壞公物等,性格孤僻,在班上的人緣很不好,同學們都怕他,鑒于這種情況,他于5月6日用摩托車將鄭清明送回家,并叮囑其家長盡快把鄭清明送到醫院,等病好了再與學校聯系。這以后就一直沒有聯系過,直到6月2日,張旭渡才從鄭清明的一個親戚哪里找到一個電話號碼,張旭渡說他撥打了很多次,但沒有人接,只有算了。
6月4日,鄭清明突然來到教室,張旭渡看到后便說:“鄭清明,你過來!”但鄭清明轉身走了,張旭渡說,他當時叫鄭清明有兩個目的:一是讓鄭清明到學校去辦理有關學費的手續,二是問鄭清明參不參加高考,能不能考,但鄭清明卻走了。由于要帶隊,張旭渡也就沒有管這個事情,沒有想到,當晚就出事了。
同學鄭清明人緣不錯精神正常
鄭清明的“精神”是否有問題呢?據蒲家中學教師龍龐和介紹,鄭清明是達縣安云鄉三層村六社人,家庭境況非常不好。他是過繼給舅舅的,舅舅是弱智,胃下垂,舅媽是白癡,外婆雙目失明,事實上,他是靠外公鄭自禮帶大的,但是這娃兒相當不錯,從小就品行端正,成績也非常優異,中考考了600多分,正因為如此,他才將其介紹到蒲家中學讀書。高一時,鄭清明考的第4名,高三上學期考了18名。這娃兒經常到他家里耍,從未發現他精神上有什么異常,表現也很好。
鄭清明在班上的人際關系是不是像班主任說的那樣呢?記者在翻看鄭清明的遺物時,發現了一本同學錄,同學錄上有27名同學(他們班有40人,穩定人數有36人)留言紀念他們之間的感情。同學王斌在同學錄上留了兩次言。第一次是:“哥們,還沒有好好耍幾回,三年時間就要結束了,祝你金榜題名,一路順風、前程似錦!”第二次寫道“已寫了一張,又讓我寫一張,是兄弟永遠都是兄弟,永遠同共苦。”同學王朝霞在同學錄中這樣寫道:“謝謝你能把我當好朋友,能交到你這樣的朋友,我很榮幸,性格豪爽的你要努力喲,好大學的校門為你敞開著的。”
通過同學錄上的電話號碼,記者和鄭清明的同學張勝全取得了聯系。張勝全介紹說,鄭清明這個人不錯,成績也可以,在班上人緣也可以,對于這次出事,他表示非常惋惜,如果鄭清明參加高考,估計是能夠考一個好大學的。對于鄭清明“精神”有無問題,他不清楚,只是這學期言行上有一些變化,比如,進教室不給老師打招呼,脾氣也有點兒不好,不過,沒看到有什么大的問題。
日記 他本珍惜生命
鄭清明生于1986年4月25日,今年才18歲,他是怎樣走上絕路的呢?記者翻看他生前的日記。看不出他有什么輕生的痕跡,他并不在乎自己貧困的家境,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沒有萬貫家產,但我不怨天尤人。因為我有許多無價財富,我從來都是富有的。體驗自然是我的財富……親情友情是我的財富……成長歲月是我的財富……我感謝生活,感謝它賜給我體驗自然的觀念。感謝它賜給我親情友情的溫暖,感謝它賜給我成長歲月的磨難,我感謝生活,永遠、永遠……”鄭清明對自己的生命是十分看重的,他在日記中說:“死固然是個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該感到安寧,這就是我觀察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這是生命的真諦。”
鄰居 孩子平時好乖喲
對于鄭清明的死,村民感到十分的惋惜。鄰居方紹文對記者說:“可惜這娃兒,他從小就聽話,成績好得很,我還經常給他說,如果沒錢讀大學,就去當兵,將來肯定是有出息的。我是看著這娃長大的,從來我沒有看到他有什么異常行為,也不曉得他有什么精神病”。同村的李德之介紹說,他和鄭自禮隔個河溝,對鄭清明了解很深,鄭清明從小就身體好得很,哪有什么精神病?他們那個村的知識分子不多,鄭清明是很有出息的,可惜就這么沒了。
外公為學費班主任多次為難孩子
鄭清明的死對他71歲的外公鄭自禮的打擊是最大的。他介紹說,他的老伴今年78歲,雙目失明。夫妻倆育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鄭持銀患有胃下垂,智商偏低,媳婦是個白癡。兒子兒媳結婚后一直沒有生育,在鄭自禮老人的要求下,就過繼了女兒的獨生兒子鄭清明,由鄭自禮親自撫養。鄭清明自小就十分乖巧,聽話,讀書成績好,一家人對他的未來寄予厚望。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一天比一天懂事,鄭自禮心里十分高興,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他仍堅持送孩子讀書,即使是餓肚子也不讓孩子沒學費。今年,鄭自禮的老伴生了病,花了不少錢,萬般無奈的情況,才欠了學校600多元錢,沒想到這幾百元錢就斷送了孩子的一生,講到這里,鄭自禮夫婦感到異常的傷心,鄭自禮說,就為這幾百元錢,孩子的班主任張旭渡多次當著同學們的面為難鄭清明,趕孩子回家找錢。有一次將孩子趕回來后,鄭自禮就到學校去找領導,他對領導說,要錢應該給家長打電話,不應該為難孩子。
鄭自禮說,在了解到他家的具體情況后,學校領導就答應減免他們未交齊的學費,可沒有想到的是,今年5月初班主任又將孩子送了回來,喊他回來找學費,鄭自禮至今都覺得奇怪,為什么校領導說要減免費用,而班主任卻要為難他們呢?6月4日,孩子回來要錢,說要到學校去考試,他外婆就翻箱倒柜找了些錢給了他,誰知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6月7日,聽到孩子出事的噩耗后,老人家肝腸寸斷,他們找學校了解情況,可學校說孩子是神精病,這更讓他們傷心。鄭自禮悲憤地說:孩子平時好好的,現在孩子出了事,就以孩子有精神病來推卸責任了。
祝愿已隨高登河水遠去
“你很熱情、直率,對朋友坦誠相待,并有高尚的情操、王者之風。從君的眉間宇色,便可看出大將風范,你必將成為一個棟梁之才。愿你高考金榜題名!”這是今年高考前,蒲家中學高三、四班學生謝建軍為同班同學鄭清明許下的美好祝愿。但是這個祝愿,鄭清明是無法實現了。他那剛剛開始的青春和同學美好的祝愿都隨家鄉那條美麗的小河永遠地流走了……
據悉,當地有關部門已組成調查組對此事進行專門調查。本報將對此特別關注。
編后
正如鄭清明在日記中所寫的“死固然是個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只要你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惜他人的生命,那么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該感到安寧”,但是,在日記中有如此感悟的鄭清明在生活中卻用最殘忍的方式了斷了自己年僅18歲的生命,更了斷了7旬外公對未來的所有希望。不知道,當火車呼嘯而來的瞬間,鄭清明的腦海中是否閃現過自己所寫的那段感悟,是否閃現過外公那期待的目光。還是那句老話,生命于人只有一次,無論鄭清明面對怎樣的困難,他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待是絕對錯誤和消極的。困境中,唯有面對并解決問題才是智者的選擇,當然,問題的解決還需外界的支持,單靠鄭清明及年邁的外公是遠遠不夠的。(華西都市報/路明何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