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改革的行動,一定是先有改革的愿望,本貼子將這個改革的愿望,稱作“動因”,瞧,多么有學術味!
而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改革的愿望,按說應當是這個國家的經濟非常地不好,比如說經濟增長為年增百分之二以下,或者干脆是負增長,這才認為經濟體制有問題,才有要改革的呼聲。
但是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是年增百分之七以上的情況下,產生改革的呼聲的,這是很奇怪的,是需要研究的。那么本貼子的一個觀點,就是,改革開放的動因,是上層社會的“等不及”。
什么叫等不及呢?打個比方就行,比如說,大隊人馬正在步行行軍,要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隊伍中的有一點權力,或者發出的聲音很大的人,沒有這個耐力和大家一起走到終點,他們沒有這個耐心,因此就先行搭車去了,把后面的大隊人馬遠遠地甩開了,這就叫“等不及”。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仔細地算一算帳才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國民生產總值而言,改革開放時期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以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這個統計結論,是特別擁護改革開放的人,努力貶低改革開放前的成就的人作出的,相信他在這方面也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使勁地把改革開放前的數據壓縮壓縮再壓縮,但實在不能夠壓縮了,才得出的結論。因為,再壓縮,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兩年,被迫地年增長就要到百分之十幾以上的荒唐數據了。
完全相信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那么,一國的經濟增長,如果能夠達到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已經屬于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一窮二白,完全自力更生,沒有外來投資的情況下,在帝國主義的全面的嚴厲的經濟封鎖的情況下,能夠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干得不壞。為什么還是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呢?
還是根據改革開放后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來進行計算。去年全國的總產值是十萬個億,除以十三億人民,就是每人的年收入為七千六百九十二元,再除以十二個月,每個人的月收入為641元。考慮到公共事業,比如說警察的安全服務,免費的交通服務,等等,平均每個人能夠拿到的工資,應當是五百元左右。
請問在座的諸位,你們誰的收入現在是每月五百元左右呢?恐怕都早已經超過這個數字了吧?那么,反過來,就說明還有更多的中國人民比你們要窮,因為平均五百元,你們多拿,就意味著有人少拿,就這么回事。
那么,如果你們現在的收入是五百元左右,你們想象一下日子會不會很艱難呢?我覺得是會很艱難的,如果有機會,你們一定是愿意往香港和美國偷渡的,在香港一個工人的工資也有月收入幾千港幣了,在美國就更多。
現在將這十萬億元錢,按照改革開放后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往回算。首先回算到1979年,即23年前,因此是十萬億除以1.09的23次方,得13378億元,即一萬三千多億元,再將13378億元除以1.07的30次方,能夠得到我國解放初的總產值為2906億元,這樣的反算,是消除了任何的通貨膨脹因素的,是完全按現有的人民幣價值反推得到的解放初的總產值。
解放初我國有五億五千萬人口,則用2906億元除以五億五千萬,得平均每個人的年收入為528元人民幣,再除以12,得當時平均每個人月收入為44元錢。當然,是相當于現在的44元錢,請注意這個算法完全去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因此44元錢按現在的一元錢一斤大米算,能夠買44斤大米,生活相當困難。
當然,當時的人們并不頓頓吃大米,那被看作是幸福生活,甚至是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好”的一個理想。不要跟我說當時的物價多么便宜,再請注意我上面的反算法是消除了通貨膨脹因素的,當然每種東西的價格要和現在的比。
再說1979年的13378億元總產值,除以當時的九億中國人民,得平均每人年收入為1486元人民幣,除以12得124元,如果要買大米,按一元錢一斤算,可以買124斤大米,因此飯肯定是夠吃的,還可以買半導體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等被看作是貴重的東西。但仍然是生活緊張,因為不可能拿到手124元,住房也是算在這124元里的。
我們知道,按今天的中國生產力水平,平均每個人月收入為500元,如果搞絕對平均主義(當然不是我主張搞絕對平均主義,只是想象中的試驗),處于社會上層的掌權者和知識分子都會覺得生活不好受。雖然也能夠住上六十平米的住房,買一些好吃的,一咬牙也能夠買一個便宜手機,一臺尺寸不太大的彩電,一個洗衣機,但是汽車是不敢想的。
我講到“社會上層”這個詞,當然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都存在的,即掌權者和上層的知識分子。
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當然不是絕對平均主義的,但卻是近似平均主義的。那么,如果不改革開放,如果中國還是取得年均增長百分之九的成就,也還是相當了不起,但是中國的上層社會的收入會比現在更低一些,可能會比一般老百姓高,當然會高過上面算出的平均月收入500元,但也就不過高出一倍兩倍,即一千多元左右,這樣的生活感覺仍然不好,中國的高干和知識分子都會想著到香港或者去美國洗碗,那個收入都比一千多元人民幣要高得多。
我們又知道,在開放以后,中國的高干和高知就有機會和外國的知識分子,外國的官員打交道,高干高知子弟會和港商的子女交朋友,但那么一打交道,一交朋友,肯定會感到自己寒酸,會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那么,這種寒酸和無地自容,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失敗了嗎?當然不是,中國的經濟一直是成功的。但是奇跡是不可能發生的,大躍進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寒酸和無地自容,是因為中國的上層社會和外國的上層社會的相比而造成的,主要是由歷史造成的。
那么,如果中國社會不改革開放,但仍然能夠取得年均增長百分之九直到今天,中國的上層社會的人肯定對自己的生活是很不滿意的,仍然會想著到美國社會去洗碗。一千多元的收入已經是今天中國社會的高收入,仍然無法讓他們滿意。
那么,既然這樣到今天都不滿意,則當時的社會上層就更不滿意,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強烈的愿望,一個想法:這樣可不行,我可不愿意和大隊人馬的生活水平同步前進,那要等得時間太久了,必須找到門路使自己的收入和社會大人的拉開距離,我等不及了,我不能夠熬到2020年才過上比較好的生活,我要提前過好日子,人就這么一輩子,加上自己年紀大了,再不撈點就撈不上了。
講到這里,我相信已經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因”講清楚了,即上層社會的“等不及”。
當然,現在社會上層的人物可以發表言論感謝擁護改革開放了,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說:“要不是改革開放,我哪能在今天住上一百多平米的價值三十萬元的房子?哪能家中各種電器總值幾十萬元?哪能不愁吃不愁穿全國到處旅游?還能夠去新馬泰一游?哪能花幾十萬元送子女出國留學?”但是他們應當知道自己說這一番話的時候已經脫離群眾了。他們一提到毛澤東時代,當然會是一臉輕蔑地說“物質匱乏”,但如果他們今天也就是中國人民的平均收入的話,即月收入五百元的話,他們現在也會覺得物質匱乏的。
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改革的行動,一定是先有改革的愿望,本貼子將這個改革的愿望,稱作“動因”,瞧,多么有學術味!
而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有改革的愿望,按說應當是這個國家的經濟非常地不好,比如說經濟增長為年增百分之二以下,或者干脆是負增長,這才認為經濟體制有問題,才有要改革的呼聲。
但是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是年增百分之七以上的情況下,產生改革的呼聲的,這是很奇怪的,是需要研究的。那么本貼子的一個觀點,就是,改革開放的動因,是上層社會的“等不及”。
什么叫等不及呢?打個比方就行,比如說,大隊人馬正在步行行軍,要到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隊伍中的有一點權力,或者發出的聲音很大的人,沒有這個耐力和大家一起走到終點,他們沒有這個耐心,因此就先行搭車去了,把后面的大隊人馬遠遠地甩開了,這就叫“等不及”。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還是需要仔細地算一算帳才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國民生產總值而言,改革開放時期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以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這個統計結論,是特別擁護改革開放的人,努力貶低改革開放前的成就的人作出的,相信他在這方面也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使勁地把改革開放前的數據壓縮壓縮再壓縮,但實在不能夠壓縮了,才得出的結論。因為,再壓縮,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一兩年,被迫地年增長就要到百分之十幾以上的荒唐數據了。
完全相信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那么,一國的經濟增長,如果能夠達到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已經屬于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在一窮二白,完全自力更生,沒有外來投資的情況下,在帝國主義的全面的嚴厲的經濟封鎖的情況下,能夠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干得不壞。為什么還是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呢?
還是根據改革開放后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來進行計算。去年全國的總產值是十萬個億,除以十三億人民,就是每人的年收入為七千六百九十二元,再除以十二個月,每個人的月收入為641元。考慮到公共事業,比如說警察的安全服務,免費的交通服務,等等,平均每個人能夠拿到的工資,應當是五百元左右。
請問在座的諸位,你們誰的收入現在是每月五百元左右呢?恐怕都早已經超過這個數字了吧?那么,反過來,就說明還有更多的中國人民比你們要窮,因為平均五百元,你們多拿,就意味著有人少拿,就這么回事。
那么,如果你們現在的收入是五百元左右,你們想象一下日子會不會很艱難呢?我覺得是會很艱難的,如果有機會,你們一定是愿意往香港和美國偷渡的,在香港一個工人的工資也有月收入幾千港幣了,在美國就更多。
現在將這十萬億元錢,按照改革開放后年均增長百分之九,改革開放前年均增長百分之七往回算。首先回算到1979年,即23年前,因此是十萬億除以1.09的23次方,得13378億元,即一萬三千多億元,再將13378億元除以1.07的30次方,能夠得到我國解放初的總產值為2906億元,這樣的反算,是消除了任何的通貨膨脹因素的,是完全按現有的人民幣價值反推得到的解放初的總產值。
解放初我國有五億五千萬人口,則用2906億元除以五億五千萬,得平均每個人的年收入為528元人民幣,再除以12,得當時平均每個人月收入為44元錢。當然,是相當于現在的44元錢,請注意這個算法完全去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因此44元錢按現在的一元錢一斤大米算,能夠買44斤大米,生活相當困難。
當然,當時的人們并不頓頓吃大米,那被看作是幸福生活,甚至是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好”的一個理想。不要跟我說當時的物價多么便宜,再請注意我上面的反算法是消除了通貨膨脹因素的,當然每種東西的價格要和現在的比。
再說1979年的13378億元總產值,除以當時的九億中國人民,得平均每人年收入為1486元人民幣,除以12得124元,如果要買大米,按一元錢一斤算,可以買124斤大米,因此飯肯定是夠吃的,還可以買半導體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表,等等被看作是貴重的東西。但仍然是生活緊張,因為不可能拿到手124元,住房也是算在這124元里的。
我們知道,按今天的中國生產力水平,平均每個人月收入為500元,如果搞絕對平均主義(當然不是我主張搞絕對平均主義,只是想象中的試驗),處于社會上層的掌權者和知識分子都會覺得生活不好受。雖然也能夠住上六十平米的住房,買一些好吃的,一咬牙也能夠買一個便宜手機,一臺尺寸不太大的彩電,一個洗衣機,但是汽車是不敢想的。
我講到“社會上層”這個詞,當然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都存在的,即掌權者和上層的知識分子。
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當然不是絕對平均主義的,但卻是近似平均主義的。那么,如果不改革開放,如果中國還是取得年均增長百分之九的成就,也還是相當了不起,但是中國的上層社會的收入會比現在更低一些,可能會比一般老百姓高,當然會高過上面算出的平均月收入500元,但也就不過高出一倍兩倍,即一千多元左右,這樣的生活感覺仍然不好,中國的高干和知識分子都會想著到香港或者去美國洗碗,那個收入都比一千多元人民幣要高得多。
我們又知道,在開放以后,中國的高干和高知就有機會和外國的知識分子,外國的官員打交道,高干高知子弟會和港商的子女交朋友,但那么一打交道,一交朋友,肯定會感到自己寒酸,會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那么,這種寒酸和無地自容,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失敗了嗎?當然不是,中國的經濟一直是成功的。但是奇跡是不可能發生的,大躍進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寒酸和無地自容,是因為中國的上層社會和外國的上層社會的相比而造成的,主要是由歷史造成的。
那么,如果中國社會不改革開放,但仍然能夠取得年均增長百分之九直到今天,中國的上層社會的人肯定對自己的生活是很不滿意的,仍然會想著到美國社會去洗碗。一千多元的收入已經是今天中國社會的高收入,仍然無法讓他們滿意。
那么,既然這樣到今天都不滿意,則當時的社會上層就更不滿意,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強烈的愿望,一個想法:這樣可不行,我可不愿意和大隊人馬的生活水平同步前進,那要等得時間太久了,必須找到門路使自己的收入和社會大人的拉開距離,我等不及了,我不能夠熬到2020年才過上比較好的生活,我要提前過好日子,人就這么一輩子,加上自己年紀大了,再不撈點就撈不上了。
講到這里,我相信已經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因”講清楚了,即上層社會的“等不及”。
當然,現在社會上層的人物可以發表言論感謝擁護改革開放了,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會說:“要不是改革開放,我哪能在今天住上一百多平米的價值三十萬元的房子?哪能家中各種電器總值幾十萬元?哪能不愁吃不愁穿全國到處旅游?還能夠去新馬泰一游?哪能花幾十萬元送子女出國留學?”但是他們應當知道自己說這一番話的時候已經脫離群眾了。他們一提到毛澤東時代,當然會是一臉輕蔑地說“物質匱乏”,但如果他們今天也就是中國人民的平均收入的話,即月收入五百元的話,他們現在也會覺得物質匱乏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子曰3363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