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責任,現在有很多跨國企業不是有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嗎?做得廣告文化味都很濃的,當時確實很著迷他們,雖然知道耐克在越南社會主義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社會責任,現在有很多跨國企業不是有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嗎?做得廣告文化味都很濃的,當時確實很著迷他們,雖然知道耐克在越南生產有毒的運動鞋,但是也不是太在意,說實話,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確實對一些渴望成就,渴望做擔負社會責任的年輕人太有吸引力了! 其實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就是可持續剝削,增加對人才的吸引力,抓住老客戶,打入別國市場。
蓋子捐了幾百億,確實了不起,但是賣軟件這個生意確實太好賺,就和印錢一樣,只要知識產權保護有效,軟件就是印鈔機
眾所周知,資本主義經濟是雇傭勞動經濟,資本從勞動中獲得利潤,勞動只有帶來利潤,資本才會重視勞動,社會需要可以帶來利潤,資本才會組織勞動去滿足,為了虧損最小化,雇傭的人一般都是最低限度的,而為了可預期利潤最大化,雇傭又是最大限度的,這就造成勞動力供需的波動,造成消費的波動,影響社會的穩定。
社會主義是尊重社會第一,勞動第一的,企業招收工人,是保障人民勞動的權力,沒有利潤,但是如果能滿足社會需求的勞動,也會受到重視,社會主義企業中的工人未必可以保證最高效率,但是不像資本主義企業中那樣,勞動力滿負荷運轉,勞動成為一種奴役。社會主義企業中,生產只要能滿足社會需要,就會進行,雖然有很多看似不必要的工人,但是做到了所謂各盡所能。
社會主義企業的社會功能體現在社會責任。市場派說企業辦社會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這就泄露了市場經濟的天機,為什么社會主義企業的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就是不對的呢?呵呵,不要我說了。當初我學社會保障學,差點被這騙。
社會主義企業除了滿足社會需要,就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資本主義企業長期把工人當作工具使用,用完就解雇,不會重視自己的人才培養,直到戰后才有所改觀,但是這個工作大部分也是社會化(市場化)的,部分由工會負責的。 今天的市場化的國有企業強調人才外聘,結果是什么?失去了過去“傳幫帶”傳統,被一些外來和尚挖空,勞動力素質越來越低,技術隊伍老化,下崗分流造成技術流失,技術傳統的斷裂,熟練工人的斷檔。這一切不是和發達國家企業中曾經發生的一樣嗎?早期資本家是通過機器取代體力勞動來提高生產的,現在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取代腦力來提高生產的,可以肯定,如果要保證少數人口的生活,雇傭的勞動力一定是越來越少,日子越來越好過。而現實不是如此。
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企業應該是這樣的:
盡量容納勞動力,工作時間是短工時,多班倒,一周中企業沒有明顯的休息日,干部工人一周除了工作2-3天,休息2-3天,還在企業制度下學習各種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半工半讀,年老的職工可以側重授課和科研,或到社會上普及知識。企業統籌職工福利,企業職工有一定企業外的國家福利。各不同部門企業的勞動者可以互相流動學習專業知識,(因為勞動力的可替換性增加了,不必擔心企業受到影響)。工人管理企業,各企業互相監督。
可以看到這樣的企業對實現個人發展是有利的,是比較自由的,是更有人情味的(看到國企師徒三代都那么苦但是那么溫暖我就想哭)。社會主義之所以比資本主義發達,因為他尊重勞動者,重視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他的知識生產量是以更大的基數進行的,是與實踐結合的,是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所以符合發展規律,進步更快。也許目前不能最大滿足物質需要,但是兼顧了精神需要,使人全面發展。而資本主義企業中,雖然獲得可觀的物質收入,但是工作不舒暢,精神需要還要到市場中去滿足,而且不一定能獲得享受。對于資本主義的弱勢群體來說,物質收入匱乏更不可能全面發展。
如果說老國企效率低,那是沒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是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優勢,是隱藏自己的優勢。
首次發帖,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