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徐冠華,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經驗告訴我們,戰略技術、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只能下決心自主創新。”據說這是中國有地位的高級領導人首次在公開場合表明這一觀點的,我老笨牛曾經為這個第一連叫三聲好!好!!好!!!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引進潮,從引進外資,生產技術,到引進什么制度,人才,一時間似乎不引進中國就要完蛋了,恨不能連上廁所用的手紙也要引進。在這些引進狂們看來,大概用引進的外國技術生產的手紙擦起屁股來能更體面一些:“哈哈哈阿哈哈,瞧,我擦屁股的紙也是引進的,引進的就是好,這才體現出我的高雅來。”其實從效應上看我倒不認為那引進的擦屁股紙就一定比中國傳統技術生產出來的手紙好。由此我甚至懷疑,是不是那以后的三陪們在工作時也都會用上引進來的什么套了,那可真是太有特色了。
當然,我老笨牛并不是一概反對引進,事實上當年我還曾經是國家七五規劃某一對外開放研究子課題的負責人呢。當時我是主張適度引進外資,大力引進科技和管理的。我是從事發展研究的,發展經濟學認為,一國的經濟發展只有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國資源尤其是資本這一稀缺資源的基礎上,才能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利用外資只能用來補充而不是替代國內儲蓄,通過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發展,幫助而非阻礙國內儲蓄增長機制的生成。
從西方經濟學家關于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的比較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加速本國的工業化,在一定的時期引進外國的資金和技術是完全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途經。事實上有的國家在資本引進和技術引進方面取得的效果較為顯著,并以此提高了本國的經濟增長率和平均收入水平;而有的國家在這些方面不僅沒有多大的成效,甚至反受其害。
具體到中國來說,以資本引進為例,在改革開放前由于當時的國有資本不多,財政投資有限,民間資本很少,只有引進外資一途。那個時候強調引進外資可以說是完全必要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經濟特區)的飛速發展就是明顯的例證。但是發展到今天,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的增強,特別是東部地區的資本積累相當大,再加上民間儲蓄的積累(我記得似乎目前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高達80,000多億),只要政策放寬,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收益,這些國內資本自然會進入投資領域,市場經濟了嘛,只要資本能給帶來財富(利潤),就是個傻瓜也不會無動于衷的,更何況現在國民的心態已經到了笑貧不笑娼的地步。顯然,國內資本的供給不成問題,為什么還要舍近求遠去引進什么外資呢?
在引進外資方面,中國這些年來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此所帶來的問題也是不能忽視的。比如,在國內金融壓抑的大背景下,帶“外”字的機構和居民事實上享受著比中國居民更為優惠的待遇,如外資企業所得稅負低于國內企業40%~70%;可直接向外借債。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涉及土地使用、原材料供應、水電供給等等方面的優惠。這就使得內、外資處于不平等的競爭地位。為了享受“外資”身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許多機構或個人,將國內的資本先轉移到境外,再以“外資”身份回流以獲取更高收益。這不僅浮夸了引進外資的規模,造成一部分表象上的外資溢出,而且也是人為的制造出一種不平等,讓一些投機分子鉆了孔子,造成國家稅收的損失。笨牛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此外,利用外資行為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某些地方政府不顧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追求行政效益高于追求市場效益,將引資這一經濟行為轉變為追求政績的政治行為,從而紛紛制定各項優惠政策來吸引外資,造成了社會資金的浪費,同時也耗費了經濟成本與社會成本。有些地方甚至什么外資也沒有引進到,但那些個當官的卻常常忙著出國考查引進外資的“公務”。
在引進外資是如此,那么在科學技術引進上又是如何呢?別的我們就不說了,單就那彩電生產線據說就重復引進了幾十條。由于重引進因此而放慢了自己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展,而是跟在外國人的屁股后面異步異曲。正如徐冠華部長所指出的:“原始創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指導思想上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產業技術和高技術發展中,我們主要立足于跟蹤當前的國際水平,習慣于做外國人已經做過的工作。今天,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們必須調整這種以跟蹤和模仿為主的發展思路”。
根據徐冠華部長所提供的數據,中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已經多年空缺;在產業技術領域,中國的發明專利只有日本和美國的1/30,特別是高技術領域的發明專利,大部分或絕大部分為跨國公司所有。面對這種落后狀況,徐冠華部長明確指出,“我們引進的目的是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層次上自主創新、實現跨越”,他指出,“我們要從觀念上有一個改變,就是橫下一條心,要創新、要跨越、要走在他人前面。”
我非常贊成徐部長的觀點,中國要發展,中國要強大,就必須要創新,要走自己的路。一味的引進不但不能強國,反而很有可能誤國。要創新,要走自己的路,就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中國經濟如何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發展、壯大,特別要研究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樊鋼曾經指出,從發展經濟學角度來考察中國的競爭力,一是具有比較優勢,其中包括勞動力低成本及地方特色(地方市場、文化、習俗等)兩方面;二是落后優勢,也稱后發優勢,即借鑒先進國家,不必事事從頭做起,可走捷徑。
樊鋼認為,中國的競爭力主要表現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傳統產業方面。此外還有國內市場。我非常贊成他的這個分析。他認為中國發展高科技不能忽略勞動力優勢。中國現在許多高科技是引進的,其成本很高,本身并無競爭優勢,若不利用勞動密集優勢,就缺乏競爭能力。發展經濟學上有一很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概念,即“適當的技術,所謂“適當技術”就是能讓企業獲得高額利潤的技術,而不一定是最高新的技術,尤其在高科技非自己創造的條件下。而現在即使是高科技的企業,最初支撐其發展的支點也都是高科技產品中勞動密集的環節,故中國一定要充分利用勞動密集的優勢。
樊鋼還認為,傳統產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考慮到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的特色,中國與西方的差距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信息、汽車、家電、衣食住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等產業,而非電腦、網絡等產業。因此,發展傳統產業大有可為。在如何開發國內市場方面,樊鋼認為應側重研究如何抓所熟悉的有特點的東西。例如聯想集團,第一步做世界各大廠商的銷售,就是靠對當地市場的那份特殊的熟悉。第二步利用廉價勞動力做組裝并由此積累資本,并在此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技術能力,再搞開發,現已有了一些前沿科技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該集團現有了競爭能力,開始逐步?食一些國際大公司在中國的份額。
總之,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就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解決中國的經濟發展就必須開發具有中國原創特色的高科技而不應當跟在別人大屁股后面爬行;同時要堅持發展符合中國國情和國力的適用技術而不是機會主義地貪圖眼前小便宜去引進。那種不管不顧中國的實際情況,在經濟技術發展上引進,引進,再引進的作法是不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必須拋棄。在中國過度引進的潮流中,一些所謂的經濟學精英們,恨不能將美國的經濟體制也三下五除二地給引進到中國來,其想法和作法不是過于天真幼稚,就是別有用心。我笨牛不得不含淚悲吼:聰明,勤勞,勇敢的國人,請千萬不要上過度引進的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銀湖碧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