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
——兼論共產黨進行民主執政的基礎
康新貴
摘要:在多元化社會里,共產黨進行民主執政的基礎是在政治上做勞動者階級的代言人,旗幟鮮明的代表勞動者階級的根本利益,平衡各階級的利益。在組織上把勞動者階級組織起來,通過選舉使勞動者階級的代表在各級人大機關中占居多數,這是共產黨執政的基本力量和基礎保障。
關鍵詞:極權主義 民主選舉 勞動者階級
一、戈爾巴喬夫——極權主義的終結者與失敗的總書記。
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其基本原則是民主化、公開性和多元論,中心內容是實行黨政分開,使“全部權力歸蘇維埃”。在黨的地位和作用上,放棄蘇共對國家的領導權,實行多黨制;在政治體制上,實行議會制和總統制。1990年1月,戈爾巴喬夫在立陶宛發表講話說:“我認為實行多黨制并不是悲劇”,2月,蘇共中央全會決定放棄蘇共一黨制原則,3月,蘇聯第三次人代會修改了規定蘇共是社會領導力量和政治體制核心的憲法第6條。至此,前蘇聯結束了極權統治。毫無疑問,戈爾巴喬夫是前蘇聯極權統治的終結者,是另類政治強人。作為極權主義的終結者,他終將獲得其應有的褒獎和相應的歷史地位。
事實上,當前蘇聯人民上街高呼“要蘇聯不要蘇共”時,蘇共作為執政黨的合法性已受到嚴重質疑,蘇共如果再要強行統治,無疑于要搞專制。這與共產黨建設民主的社會主義的理念相去甚遠,甚至是截然相反,更無馬克思列寧主義可講。
戈爾巴喬夫作為極權主義的終結者,應當屬于政治強人;但其作為前蘇共的總書記,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蘇共在前蘇聯人民上街高呼“要蘇聯不要蘇共”時,蘇共已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而被蘇聯人民所拋棄。戈爾巴喬夫作為黨的總書記,臨危受命,卻不能將蘇共重新根植于蘇聯人民之中,重新得到蘇聯人民的擁護,他無疑是一個失敗的總書記。
不僅蘇共如此,東歐其他各國的共產黨其命運與蘇共相差無幾。究起原因,這些共產黨組織已不能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被人民所拋棄。難道共產黨只能依靠強權進行統治!
二、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共產黨應當代表勞動者階級的根本利益,做勞動者階級的代言人。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中國共產黨提出三個代表,最根本的一條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人民是分階層的。當今中國社會已分化為四個階層:國家管理人、資本家、中產階級、勞動者,其中勞動者又分化為發展型、溫飽型、貧困型三個子階層。整個勞動者階級在社會結構中所占的比例為90%左右(發展型10%、溫飽型70%、貧困型10%),中產階級占7%左右,國家管理人占2.1%,資本家占0.3%以內。①在四個階層中,資本家及其附庸的中產階級,最終都不可能真正的擁護共產黨執政,事實上也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的資本家階級擁護共產黨執政,只有勞動者階級有可能擁護共產黨而支持其執政,其前提是共產黨要代表勞動者階級的根本利益,做勞動者階級的代言人。
共產黨在上臺執政后,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其職能和生存環境等都發生重大的變化。在革命黨時期,在職能上不需要對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負責。黨比較能夠代表勞動者階級的利益而獲得勞動者階級的支持和擁護,因為也只有勞動者階級才有可能真正擁護共產黨;這個時期的共產黨從整體上說也比較廉潔,這主要是黨的生存環境不允許大規模的貪污腐敗。共產黨上臺執政后,其職能首先是要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負責,要保證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得到提高,使人民感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否則就會受到人民的指責。如果在執政期間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好,不能使人民滿意,且不能有效的遏止官僚集團的權力尋租、貪污、受賄以及官僚主義等丑惡現象,在這種狀況下,共產黨就只能靠強力進行統治,一旦像戈爾巴喬夫那樣放棄專制,其命運大概也只能和蘇共一樣了。
所以,共產黨要民主執政,就必須首先旗幟鮮明的代表勞動者階級的根本利益,這是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做勞動者階級的代言人,平衡各階級的利益。因為很簡單,勞動者階級站總人口的90%左右,比資本家和中產階級人數多,是絕對的絕大多數。按照民主的核心原則——多數人統治,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中國社會應當是一個以勞動者階級為主導的,包容其他階級的社會。
在這方面,瑞典社民黨是一個比較成功的典型。瑞典社民黨黨綱指出:瑞典社民黨的意識形態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強調“在資本與勞動的沖突中,社會民主黨始終代表勞方的利益。社民黨現在是、而且永遠是反對資本主義的政黨,始終是資方統治經濟和社會的要求的對手。”社民黨這一定位表明:它是一個政治上成熟的工人階級政黨。其目標是建設福利國家。社民黨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勞動者階級和工會的廣泛支持。瑞典社民黨成立于1889年,1914年成為議會中的第一大黨,自1932年至1976年連續44年執政,除在1976年1991年二次大選失敗外,一直作為執政黨組建政府②。這與社民黨始終堅持代表勞動者階級的利益是分不開的,這是社民黨長期執政的基礎。瑞典社民黨為全世界自稱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組織樹立了一個榜樣,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也能在民主選舉中獲勝而執政,并非只有用強權進行統治。沒有民主選舉的強權統治,也給西方的極右勢力提供了一個攻擊馬克思主義、攻擊共產黨的活靶子,西方極右勢力每每用民主、人權作借口而攻擊共產黨執政。
三、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應當是奉行勞工主義的原則,在多元化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福利社會。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既要真正實現人民進行民主選舉、民主監督的權利,也要防止戈爾巴喬夫和蘇共因不能代表勞動者階級的利益而被勞動人民所拋棄,前蘇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終結了蘇共的中央極權統治,但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秩序,他的新思維中沒有確立要建設一個由誰來主導社會發展的框架。他本人既不代表勞動者階級,也不代表大資本家階級,最后勞動者階級、資本家階級都拋棄了他。社會應當有其追求的價值目標,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勞動者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應當奉行勞工主義的原則,在多元化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福利國家。按照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說法是,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二條同樣重要,發展生產力是手段、是方法,共同富裕是目的。
要獲得勞動者階級的支持為基本,就要在政治上堅定的做勞動者階級的代理人,在建設多元化社會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本黨控制的政府權力,為勞動者階級謀取福利,如此才能獲得勞動者階級的廣泛支持和擁護,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目前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十分突出,農民問題、下崗工人的再就業、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資、大學學費、醫療費、住房、養老等等,使勞動者階層不堪忍受,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恐怕很難獲得勞動者階級的長期、廣泛的支持。如果共產黨在政治上不能很好的代表廣大勞動者階級的利益,為他們謀取福利并獲得他們的支持,一旦失去勞動者階級的支持,共產黨就會變成孤家寡人。因為共產黨不可能做資本家階級的代理人,資本家階級也不需要共產黨做他們的代理人,資本家階級會尋求他們自己的代理人。哪個階級都不代表,就只有下臺。前蘇聯共產黨的命運已充分證實了這一點。所以,共產黨執政的基礎,是做勞動者階級的代理人,這是根本。離開了這個根本,就如沙灘上的建筑,一個輕微的震蕩就會倒塌。
在多元化社會里,共產黨進行民主執政的基礎是在政治上做勞動者階級的代理人,在組織上把勞動者階級組織起來,通過選舉使勞動者階級的代表在各級人大機關中占居多數,這是共產黨執政的基本力量和基礎保障。依靠勞動者階級的人大代表,團結中產階級代表中的大多數、爭取資本家階級中的民主、開明人士,組成廣泛的統一陣線,從而保證共產黨始終能夠獲得大多數人大代表的支持。從而建設一個真正的以勞動者階級為主導的、包容其他階級的多元化的和諧福利法治社會。
參考文獻:
1康新貴 《當代中國社會四個階層的劃分與階層矛盾》 中國社會學網 2007年9月;
2、高鋒 《瑞典社民黨的理論、政策創新與瑞典歷史變遷 》 網絡《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2005年5月22日發布。
作者:康新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