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幫助其他人,逐步達到共同富?!@是一幅比較美妙的藍圖。我們相信,勾畫這幅藍圖的人們,是出于善良的愿望。但是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實際上,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號召和政策,誘發了人們的貪欲,動搖了社會主義道德和社會公正的準則,包括權力在內的一切社會資源都被用來瘋狂“致富”,最終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導致兩極分化,并由此產生了眾多嚴重的社會矛盾,而這些社會矛盾,看起來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矛盾是那么相似。
階級是怎樣產生的?國家是怎樣出現的?難道不是因為在原始公社的末期,有那么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嗎?這一部分人之所以先富,不是因為勞動,而是憑借所處的有利地位,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于是先富的人們組成了剝削階級。其后的歷史,所謂階級斗爭的歷史,就是先富的人們和“后富”的人們斗爭的歷史,也就是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斗爭的歷史。尤其是到了封建社會解體,資本主義形成的階段,占人口極少數的先富們貪婪的本性極度膨脹,對“后富”的人們即窮人的剝削達到了異常殘酷的程度。結果是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極端的不公正,陷工人階級于極端貧困、饑寒交迫的境地。在這些情形下,先富們絕對不允許他人“后富”,所謂后富,就是窮人要永遠的窮下去,永遠作先富的奴隸和勞動力,作剩余價值的創造者。于是產生了追求公正的社會要求,催生了各種社會主義思潮,最終催生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源動因、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無數共產黨人為之流血犧牲的理想,就是追求社會公正,就是要消滅先富階級,消滅剝削。這里的道理就是,先富必然通過剝削來實現,而能夠先富的,必然是只占人口的極少數。
在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沖擊下,在歷次經濟危機尤其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的教訓下,先富階級認識到:無節制的掠奪、赤裸裸地榨取剩余價值,工人階級長期處于極端貧困的境地,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足以動搖資本主義的大廈(而且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國家果然發生了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資本主義制度),危及先富的社會地位,而且對資本主義的經濟運行來說也是致命的。于是,他們對剝削程度進行了改良和改善,在政府發揮宏觀調控功能的同時,注意使工人階級擺脫饑寒交迫的處境,而且他們采納了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一些具體要求,社會福利制度、稅收制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著先富和“后富”之間的利益;與此同時,剝削的手段不再那么赤裸裸毫無掩飾,類似股份制之類的手段掩蓋著剝削的實質??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改良了,市場競爭的機制激發出生產力的高速發展,資本主義就處于了穩定發展的時期,表現出生命力。這就是說,經過改造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容納著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力完全發揮出來之前,這種生產關系是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但是這絕不是說,先富已經帶動了后富,達到了共同富裕,今天的工人階級的物質生活狀況,和一百多年前的工人階級的狀況相比,的確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沒有改變先富“后富”之間的巨大差異,沒有改變剝削的本質——階級矛盾緩和了,但是沒有也不可能被解決。當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揮到極致,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再也無法容納生產力的時候,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就會到來。
即使在封建時代,封建國家也總是注重抑制豪強,不使兩極過度分化,避免階級矛盾激化。每當統治階級忽視了這一點,每當先富們無節制的剝削使窮人無法生存、連奴隸也做不穩的時候,就會發生改朝換代的事情,新的朝代和皇帝就會接受教訓,注重緩和階級矛盾,抑制先富和“后富”之間的差距。封建統治階級是很注重“民”的,這種注重,本質上就是防止先富“后富”的差距拉的過大從而激化階級矛盾。
在已經實現了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能否在合乎社會主義原則和道德的前提下、通過勞動而不是通過剝削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簡而言之:怎樣才能先富起來?為了看清這一點,讓我們看看是哪些人先富了起來吧。
據《人民日報》2005年8月29日報道,為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納稅監管,全國稅務系統正在建立個人所得稅信息化管理系統,并對作為重點納稅人的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個人作了界定。高收入行業包括電信、銀行、保險、證券、石油、石化、煙草、航空、鐵路、房地產、足球俱樂部、外企、高新技術產業等;高收入個人包括私營企業主、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投資者、建筑工程承包人、演藝界人士、律師、會計師、審計師、稅務師、評估師、高校教師等。
我們可以認為,這里所說的“高收入行業和個人”,就是先富的行業和個人——盡管這個界定一出臺就遭到了諸多質疑,我們姑且忽略這些質疑,認為這個界定是有道理的。這些行業是怎樣的行業呢?基本都是壟斷行業,壟斷著一定的資源;這些個人,或者是通過剝削手段占有他人勞動的,或者是占據有利競爭位置的。就不用說,這個界定沒有包括那些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占有財富的人,那些窮廟里的富方丈們,那些掌握權力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大肆撈錢的人們,等等。有些人可能也付出了勞動,但是他們所得到的,是遠遠超出其勞動價值的。
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并沒有同時界定讓哪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是我們從結果中看到,工人、農民等完全憑勞動獲得收入的人是不可能先富起來的;先富的,必然是占據著有利競爭位置、壟斷著一定資源包括權力資源的人,必然是有條件占有他人勞動的人。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質上就是鼓勵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鼓勵先富必然導致人們不擇手段的撈錢,導致道德淪喪。
這樣先富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帶動后富的,道理很簡單:那些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人,是不可能帶動農民工共同富裕的。所謂共同富裕,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烏托邦。事實難道不是證明了這一點嗎?
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找出社會所以不和諧的根源。丟棄社會主義的原則和道德,無論冠以什么特色的稱謂,都不可能建成和諧的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