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玉舜的陳述中,筆者又見到了個熟悉的字眼——“苦孩子”!這使我想起原安徽省副省長王懷忠、原重慶市大渡口區原經委主任陳勇全、原河北省國稅局局長李真、原濟寧市副市長李信等,他們在落馬時也都稱自己曾經是個“苦孩子”。在筆者看來,別說是身居高位的政府官員,就是一般平頭百姓,能夠從貧苦中慢慢過上殷實的生活,都會有一番發自肺腑的感慨。可是,令人費解的是,為什么官員落馬時才知道自己是一名苦孩子?如果在位時牢記自己是一名苦孩子,他們還會落到如此尷尬的地步嗎?
從我國的社會發展看,目前30歲以上的人,雖說不是都經歷過吃紅薯面、穿補丁衣的歲月,但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貧苦的生活。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小康生活成為了現實。作為從經歷過貧苦生活的人,本應感滿懷對黨的恩情,努力工作,追求進步,尤其是那些走上領導崗位的人,更應該時刻牢記一切的來之不易,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來回報黨的培育之恩。
然而,走上領導崗位后,張玉舜們卻沒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好,反而當成斂財的工具,沉醉于金錢甚至女色的魔窟里,最終一步步走向深淵,斷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政治生命。這不能不讓人為之挽惜。我想,如果他們當初在位時要是時刻牢記自己曾經是一名苦孩子,多想想那些為求幸福生活、在困苦中奮斗的經歷,頭腦大概也會保持幾分清醒,怎會落得如此狼狽下場?如今,在冰冷的法庭、在人民的對立面,他們清醒了,但是已經太晚了,他們只能在短暫的醉生夢死的腐敗之后,在漫長的人生歲月里獨自去反醒作為“苦孩子”不應有的罪惡。
除了張玉舜們之外,目前在位的仍有不少官員也曾經都是苦孩子,但愿張玉舜們“苦孩子”的追悔,能夠給他們敲響警鐘。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苦孩子,應成為“苦孩子官員”的為官座右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銀湖碧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