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新,誰倒退?
――評實踐唯物主義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百花齊放”的哲學百花園中,放出了一朵實踐唯物主義的“奇葩”。這朵“奇葩”一開始就是針對高校哲學教科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特別是否定物質觀而發的。在短短的十幾年里很快就蔓延成一股非常強勁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哲學流”,主導著我國的哲學論壇,甚至收編進了我國高校的哲學教科書。在實踐唯物主義論者看來,實踐唯物主義的提出不但“回到馬克思”,而且還是哲學理論的創新,是哲學中的革命成果(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哲學原理》2002年,第5期,第31-32頁),而把“描述和表達世界發展一般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則說成是“驚人的歷史倒退”(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哲學原理》2002年,第1期,第27頁)。但在我看來,恰恰相反,實踐唯物主義的出現不但攪亂了作為世界觀的哲學,而且攪亂了人們賴以進行科學地唯物辯論地思維的方式方法,其所謂的實踐唯物主義觀點才是“驚人的歷史倒退”,至少倒退了150年以前那種哲學與具體科學混淆不清的年代;尤其是實踐唯物主義觀點的荒謬程度,比起其它舊唯物主義及形而上學觀來說,真是有過而無不及。特別是那么多的哲學研究工作者從辯證唯物主義者轉變到實踐唯物主義論者,簡直是我國哲學界的一大悲哀!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或嘩眾取寵,不信的話,我們可以擺事實講道理,看誰是真創造,誰又是真倒退。
第一,實踐唯物主義的提出本身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曲解和捕風捉影。
馬、恩是說過:“……實際上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說來,全部問題都在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8頁)。但是,馬、恩這段話是針對“者”(人)來說的,是在肯定:凡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不但是唯物主義者,而且是把唯物主義原理運用于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者,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把理論與客觀實際相結合的唯物主義者。根據文本中上下文可以看出,馬、恩是針對費爾巴哈,雖然他“宣稱自己是共產主義者”及唯物主義者,但卻“只是希望達到對現存事物的正確理解,然而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的任務卻在于推翻這種現存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7頁)。這與前面那段話的意思是一致的,馬、恩根本就沒有把自己的整體的唯物主義理論叫做“實踐唯物主義”的意思,只不過是我國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捕風捉影而已,這是其一。
其二,誰都知道,馬、恩在應用“實踐”概念時,一般都是與“理論”概念相對應使用的。如“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又如“……不論從理論方面說,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都是必要的”(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80頁);又如“費爾巴哈在理論方面體現了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而法國和英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則在實踐方面體現了這種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頁);還有“實踐的人道主義”與“理論的人道主義”等等,都足以說明馬、恩在前面那段話中說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只是相對于 “理論的唯物主義者”來說的。只是針對費爾巴哈“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0頁)。而我尊敬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們,你們有什么理由和根據把“實踐的唯物主義者”硬說成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呢?
其三,即使在對“感性”的理解上,馬克思是說過:“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但馬克思在這里只是用來解釋“直觀的唯物主義”對“感性”理解時的缺陷在于沒有把“感性”進一步理解為“實踐活動”,馬克思并沒有說要把“唯物主義”理解為“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也沒有全盤否定“直觀唯物主義”,更不是否定唯物主義哲學觀,更談不上要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或用“實踐唯物主義”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了。請問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如果對“感性”只是從“實踐活動”,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而不從客體方面、物質方面去理解,能行嗎?能是唯物主義嗎?我對馬、恩文本的理解難道有什么不對嗎?
夠了!從上面足以看出,盡管馬、恩也從未把自己的世界觀哲學觀稱為“辯證唯物主義”,但是,馬、恩正是運用了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才有可能對“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及對“感性”的理解作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和“理論的唯物主義者”,以及“直觀的唯物主義”和“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的判斷。在這里我不禁要問實踐唯物主義論者,你們能舉出一個實例來說明馬、恩曾經把“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相對立而使用過嗎?誰又能舉例說明曾經用“實踐”代替或否定世界的“物質性”和“辯證性”呢?如果舉不出來,那你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是曲解馬、恩文本及捕風捉影又是什么呢?
第二,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觀的提出,既攪亂了作為世界觀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也攪亂了人們賴以進行科學地唯物辯證地思維的方式方法,客觀上使人們跌進到只顧“實踐”而不顧“后果”的實用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其危害不堪設想。
不錯,我國解放后,高校哲學教科書是根據原蘇聯的哲學理論著作為范本,并在后來加進了毛澤東同志《矛盾論》中的主要內容,編撰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就哲學的內容結構來看,雖然尚有不少問題和缺點(如把世界觀哲學和唯物史觀、認識與實踐、意識的起源等問題混為一談,并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等),但是,就世界觀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來說,正是原蘇聯以列寧為首的哲學理論家們為本真意義的哲學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是世界哲學史上不朽的里程碑。
首先,正是原蘇聯以列寧為首的哲學理論家們,打破了自古以來研究哲學卻不知道哲學是什么的朦朧狀態,為哲學作出了較科學而準確的定義和界說。明確肯定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而世界觀是對整個世界的總觀點,是以整體世界作為研究對象,不是對世界某一客觀事物的研究;特別是明確了哲學是以揭示整體世界的共同本質和一般規律作為自己的內容和任務。雖然我國哲學教科書的書名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列在一起,但內容結構是分開的,并一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只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推廣和應用,并不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本身,這就把作為世界觀的哲學和作為歷史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劃清了界線。雖然書中沒有把哲學和認識論劃清界線,但非常明確的哲學定義和界說本身,在客觀上自然也把人的認識論問題排除在哲學之外了,因為哲學不是認識論,認識論亦不是哲學,認識論是屬人范疇,是關于人的認識規律的具體科學,并不是世界的共同本質和普遍性規律的哲學范疇。
其次,正是原蘇聯的列寧為首的哲學家們根據哲學的定義和界說及其研究對象、內容和任務的要求,在總結前人(當然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哲學觀點的基礎上,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較系統、完整而又科學地揭示了整個世界的共性及總圖景:一是整體世界的唯物性,即整個世界的共同本質是它的物質性,世界統一于物質而不是統一于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辯證性,即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相互作用、永恒地運動變化發展的,并以其辯證的三大基本規律和五對范疇的方式進行著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永恒地運動變化發展著。就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雖然還不完善,但確是原蘇聯哲學家們(包括毛澤東同志及艾思奇等哲學工作者在內)對世界人類在哲學上作出的偉大的劃時代的貢獻,從此,結束了不知道哲學是什么的時代,并為人類提供了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改造客體的總方法論,同時也為20世紀的蘇聯、東歐及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這一切都是有目共睹的。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問世,同時本應就此結束了如高清海教授所說的“關于哲學性質、功能和作用這類問題,從來就沒有一種統一看法”的混亂年代,但遺憾的是,在今天本已取得對哲學有了統一認識的時候,高清海教授卻又反過來把自古以來對哲學“就沒有統一的看法”作為理由,來反對和否定當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統一認識,并死死地抓住原蘇聯及我國的所謂的“傳統哲學教科書”不放。并認為“沒有統一的看法,過去是如此,恐怕今后還會是如此?!边€認為“應該說這正是哲學的性格”,進而得出當代的哲學問題“正是出在哲學性質的固定性”上(以上引言均見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哲學原理》2001年,第4期,第5頁)。究其原因,高清海教授為什么還要留戀過去那種“沒有統一看法和哲學理論混亂的年代和狀況呢?這點從高清海教授接著上面的論述之后道出了一點端倪,他說:“多年來我們把‘世界觀’理解為關于世界整體知識的理論,我們追求科學性質的世界觀,也就是要為人們提供適用整個世界范圍的絕對可靠的真理知識。哲學成了如此神圣的理論,普通‘哲學工作者’要去搞什么創造,談何容易,那只能屬于特選人物的權力。這就是我們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多年以來只知道重述別人思想,不講創造理論,甚至對此連想也不敢想的原因?!保ㄒ娡希?。由此可見,高清海教授這種又要退回到以前“沒有統一看法”的思想和理由,確實令人吃驚!怎么能把我國的哲學理論工作者在哲學上沒有作出“創造性”成績歸結于由于人們對哲學有了統一的共識呢?又怎么能歸結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確立呢?這種“亂中才能創造”、“亂中才能取勝”的思想和邏輯思維方法真是令人費解!但確實反映了我國某些理論工作者要退回到以前“沒有統一看法”的一個原因,也是他們之所以要提出“實踐唯物主義”等哲學形態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相抗衡,以便退回到“沒有統一看法”的過去那種混亂年代的一個動因。其實,作為世界觀的哲學,能夠“為人們提供運用于整個世界范圍的絕對可靠的真理知識”又有什么不好呢?又有什么不對呢?人們之所以需要哲學:一是因為整體的物質世界本身就客觀地存在著共性和普遍性,這點誰能否定呢?既然這樣,哲學(也只有哲學)承擔起研究整個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任務又有什么不對,又有什么不好呢?二是世界上只有整體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的規律,才有資格,亦才能夠真正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客體提供正確的科學方法,這是任何具體科學所無法代替的,這點,又有誰能否定呢?尤其是人類社會愈向前發展,科學技術和知識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愈加擴大而復雜,而人的一切活動,特別是人的實踐活動釀成的負面效應愈加使人類危機四伏,困難層出不窮的今天,人類社會要實現持續發展,人要成為全面發展的真正自由自覺的超前的人,就必須更加需要完善和深入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原理,爭取做到人與自然界和諧共進。否則,如果人們還像過去那樣,無視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只知道對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進行掠奪式的實踐,置實踐后果而不顧,勢必要加速人類毀滅性命運的到來,這難道是危言聳聽?我希望所有把“實踐”捧上天的哲學教授、學者們,你們還是再深思一下恩格斯說的話吧!“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象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思格斯:《自然辯證法》1975年,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58-159頁)。恩格斯這段在全篇文章中最具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而又深謀遠慮的話語,不但是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反思,是對只知道“實踐”而不顧后果者的忠告,而且亦是對當今實踐唯物主義者種種謬說最有力的駁訴。
人及人的肉、血和頭腦既然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人當然就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人離開了自然界不但一無所有,什么也不能創造,而且那怕離開自然界十幾分鐘人就得死亡――這難道不是事實?那種認為人只生活在屬人的世界中的觀點不是謬說又是什么?人之所以比其它動物強,首先就強在人具有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的頭腦,從而強在人腦能夠認識自然規律,并能正確地運用自然規律,首先在頭腦中創造出新的客體形態,然后通過人的肌體及其意識派生出來的實踐活動作為手段,與自然力結合在一起來改造客體,重新組合成新的客體以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所以那種把實踐活動放在先于自然界、先于人、先于意識之首位,認為“是勞動生產實踐使猿變成了人,產生了有意識能思維的大腦。這時統一的物質世界才一分為二,分裂為物質和意識。自然界不能滿足人,人只有通過生產實踐改造自然,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實踐是一種受一定意識支配的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物質活動。要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正確認識世界。認識世界是物質變精神,改造世界是精神變物質”。(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哲學原理》1988,8-30頁)的觀點,是不切合實際的非科學的實踐觀點,并且是前后矛盾的實踐觀點。請問肖前教授你所說的先于猿,先于人的“勞動生產實踐”究竟是誰的活動?該不會是一種獨立于猿或人或自然界的一種“神”或“上帝”的活動吧?既然人們要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須先正確認識世界,怎么能說實踐先于人、人腦和意識,它們都是實踐產生的呢?要知道并不是自然界不能滿足人,而是自然界滿足的方式方法與滿足動物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只是人和動物各自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手段的不同而已,而這一切又是人和動物各自的內在本質的不同決定的,而人和動物的內在本質之所以不同,歸根結底:是因為組合成人及動物的內在的物質元素結構的不同。所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完全正確的。物質永遠是第一性的,世界永遠只能統一于物質,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滅的。任何物體的運動形式都是由該物體的內在物質所決定。這里我要對實踐唯物主義者說一句:凡是把實踐放在首位的觀點,只是一種鼠目寸光的觀點,因為實踐的觀點對于自然界來說永遠都是一種“滯后”的觀點。在“先在的自然界”面前,人類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界的自然規律而去進行人的活動,但是,人類可以超前認識預測自然界的自然規律,人類要想減少自然界對人類實踐活動的報復,以及稍微學會估計我們生產行動的比較遠的自然影響和“學會預見這些的行動的比較遠的社會影響”(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159頁),唯一的途徑只有老老實實地發掘和掌握宇宙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并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去更深遠地認識“自然規律”。因為歸根結底,人類一切活動的結果(無論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都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的自然規律的體現,僅此而已!
第三,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嗎?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個命題,是我國所有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及實踐哲學論者最根本的支柱觀點,并且一直堅持不放的觀點,甚至還收編進了高校新編哲學教材。因此,有必要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評論和回答。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一般來說,只要搞清楚什么是哲學和什么是實踐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是,由于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在提出這個問題時,還涉及到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特別是物質觀)以及唯物史觀,認識論等諸多問題,所以有必要把與實踐有關的問題一起澄明。
首先,究竟什么是哲學?我認為把哲學定義為“關于世界觀的學問”以及“世界觀是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雖然比起150多年前是一大進步,但是還是不確切的。雖然哲學原理需要經過哲人們去研究發掘,并以人的觀點或看法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作為哲學內容的本質卻不是人們的觀點或看法,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本來的面目。自古以來哲學一直沒有統一的共識,就在于把哲學說成是“世界觀”。而“世界觀”造成人們既可以這樣“觀世界”,也可以那樣“觀世界”,這就難怪哲人們把唯物史觀、認識觀、實踐觀、價值觀、人學觀等等,通通塞進到哲學這個“世界觀”之中,使得哲學成了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像的大雜燴。難怪就連對哲學頗有研究的恩格斯,也誤把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說成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08頁)實際上《提綱》只不過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及人的認識等方面的一種不太成熟的觀點。恩格斯甚至還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8頁)這就難怪我國不少哲學教授們,根據恩格斯的上述觀點,在僅僅十幾年的時間里,一下子就“創新性”地研究出了8種哲學形態,請見韓慶祥教授寫的《新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和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心《哲學原理》2002年,第5期第31—32頁)。其實,這8種所謂的哲學形態(實踐唯物主義形態說,類哲學形態說,辯證的歷史的人道的和實踐的唯物主義形態說,人學形態說,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形態說、生存論形態說,價值哲學形態說,文化哲學形態說),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哲學意義的形態。如果這8種“形態”單獨作為一門社會學科或人文學科去進行研究還是可以的,但決不是什么哲學。足見,把哲學說成是“世界觀”造成了多么大的混亂,難道我們至今還不醒悟,還要繼續堅持高清海教授所說的“沒有統一的看法這正是哲學的性格”嗎?這樣混亂下去,除了耗費人力、財力、物力、又有什么意義和結果呢?!
所以,在我認為,科學的哲學定義和界說應該是:哲學是關于整個世界最根本的共性和普遍性的學問。唯物性就是整個世界的共性,辯證性則是整個世界的普遍性?!稗q證唯物性”就是本真意義的唯一的哲學形態,除此,沒有別的哲學形態。整個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是衡量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觀點或理論是否真正屬于哲學范疇的唯一標準。凡是反映揭示了整個世界共性或普遍性的理論或范疇就是哲學,否則就不是。另外,凡是哲學的原理,都不是那個人可以“創造”或“消滅”的,更不是那一個人的什么“主義”。哲學原理只能被人們發掘、揭示和反映。自古以來的哲學內容,是世世代代許多哲人們共同發掘、揭示的結果,并不是那一個哲人或“特選人物”可以一蹴而就地建構起來的“體系”。在哲學的產生、發展過程中,其唯物性和辯證性經歷過多種多樣的斗爭和演變,其間哲學史上,出現過諸如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的辯證法,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觀等,以及當今我國出現的以實踐唯物主義為首的8種形態,都不是本真意義上的哲學形態。真正的哲學形態就是宇宙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共性(唯物性)和普遍性(辯證性),這種哲學形態是與宇宙同在的,永遠都在宇宙物質世界中起作用。因為整個宇宙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生生息息,就是以其物質的共同本性作為永恒的母體,按照普遍性的辯證規律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運行的。人類之所以要研究哲學,需要哲學,就因為只有物質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才能給人以最高層次,最全面而又深邃的智慧。只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才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客體,特別是幫助人們超前認識和預測客觀世界的發展前景(當然包括人類社會及其一切活動的后果)從而減少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同時也只有辯證唯物論的原理最貼近人的生活,因為它是無處不在的。把辯證唯物論說成是脫離人的生活的觀點,是狹隘的觀點。實踐唯物主義論者的根本錯誤,就在于既不能在理論上理解辯證唯物論哲學的深刻內涵和意蘊,當然也就不可能在一切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自覺運用辯證唯物論原理去正確看待、處理世界的一切(包括自然界、人、及人的認識和實踐等等)。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只沾沾自喜和沉醉于滯后的、鼠目寸光的實踐活動之中,以至錯誤地把不屬于世界共性和普遍性的“實踐”說成是哲學范疇,一個連哲學范疇的邊都不沾的“實踐”,又怎么可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呢?!也許實踐唯物論者會說,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指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或認識論。但我可以坦誠而肯定的說:實踐不但不是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而且實踐也不可能是人的認識論首要的觀點。我這樣說決不是要標新立異或嘩眾取寵,而是實踐活動的本性地位和作用所決定了的,不信的話我們可以對“實踐”進行剖析。
那么,何為實踐呢?這個問題自馬克思非常鐘愛和突出人的“實踐活動”以來,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后人們”(當然包括我在內),好像對實踐的概念取得共識,似乎都認為:“實踐是主體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綱要》1990年,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34頁)這應該是一個最具權威性和比較嚴謹的實踐定義和界說了。但是,由于自馬克思強調“實踐”以來,至今還沒有看到有誰對實踐的產生、發展、本性、地位和作用進行過全面地深入細致地研究(包括毛澤東的《實踐論》在內),根本就不了解實踐的真正本質及其實際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當接觸到與實踐相關的實際問題時,卻又偏離了實踐的定義和界說,從而把實踐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夸大到了“上帝”和“神”的地步,當今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就是這樣的實踐論者,把自然界、人和人的意識都說成是實踐的產物,如肖前教授不但把“物質”說成是抽象的“虛無”,而且認為“統一的物質世界原本并沒有什么意識,是實踐使統一的物質世界一分為二,分解為物質和意識的矛盾雙方,因為人和人的意識都是實踐的產物”(《光明日報》1994年2月9號第3版)。肖前教授的觀點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我們可以從對實踐活動的剖析中得出正確結論。
誰都知道,一個現實的實踐活動必須是:有主體,有意識,有目的,有對象,其功能是改造客體;既然這樣,請問肖前教授:實踐活動中的“四有”“一改”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項能是實踐嗎?如果說可以,那么請你指出來,可以缺失那一項也同樣是實踐活動?如果說“五項”都不能少。那豈不說明你上面說的“實踐觀點”是不真實的,因為根據任何一個現實的實踐活動,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人在先,實踐活動在后。實踐不能無主體,實踐的主體是人(決不是猿),是人的一種活動方式。人如果不在先的話,實踐活動不就成了無主體(無物質)的運動嗎?人不在先的話,怎么會有標示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表現——實踐呢?人在先不只是指人的肉體在先,而更主要的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質和屬性已經在先。因為類人猿進化到“質變”成人,總得有個飛躍的質點,這個質點就是人的內在本質。而人的內在本質是什么呢?我認為人的內在本質就是人的內在的能動性,而人的內在能動性主要集中體現在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能夠進行反映的精神活動之中,特別是人的理性思維中。所以人才是物質發展的最高形態,而人腦內在的精神活動則是人這種物質派生出來的區別于任何生命體和無機體的最根本的本質。高級的精神活動是人腦獨有的活動方式,它是人的其它外在的有意識的活動,(當然包括實踐活動在內)的總根源,所以,凡是脫離人腦有意識的精神活動的指導則不可能有人的實踐活動。由此可見,肖前教授所說的“人和人的意識都是實踐的產物”是不符合人的實際的唯心主義觀點。我們承認:無論是人的勞動,生產或實踐等活動在改變客體的活動中也會像人的體育鍛煉活動那樣,對人的某部分肌體起到一定反作用,改變其形態,但絕對不可能改變人的內在本質特性。恩格斯關于“勞動創造了人”的觀點,我認為無論從哪一種角度的意義來說都是不成立的,是種形而上學觀點。人的任何部分肌體或器官的形成,變化與發展,都不是某種單因素的結果。就拿人手來說,把它說成是勞動的產物是非常片面而不切實際的。因為“手的功能”在類人猿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和具有了!這點只要稍微用點腦子深思一下的人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類人猿也要生存,除了進行“動物式的勞動”采摘野果之外,原來生活在樹上時還要進行攀援,同時互相間還要進行抓打、戲耍、抓虱子、梳理毛發、抱摟乳猿、拿木棍石塊抵御其它動物等活動,(難道這些也是勞動嗎?)但也都促使類人猿的前肢逐步具有了手的功能和作用,只不過當類人猿因環境的改變下到樹下地面生活之后,特別是直立行走之后,使原來既是腳又是手的雙功能的前肢分化為單功能的手,從此前肢也就失去了腳的作用,保留下手的功能。由此可見,連人的手都不能說是單因素的勞動創造的,而是多因素活動的結果,更何況是整體的人呢?那就更是在自然界中自然地形成的,不是誰有意識去創造的。我奉勸實踐唯物主義者:不要老是跪在偉人的腳下,埋怨創造性只屬于“特選人物的權力”,還是真正站到偉人們的肩上好!一個連馬、恩、列、斯、毛都超越不了,站得比他們都低的人怎么能看得遠,看得深,又怎么能創新?!一個連自己是“主體人”和已經“生成為人”都被否定掉了的人,怎么能有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呢?!
2.人的意識在先,實踐活動在后。馬克思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也版社,1979年96頁)。顯然,人和動物都是有生命的,都要進行生命活動,兩者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有無意識。而意識活動本身也是人的生命活動,只不過是人的內在本質的一種生命活動,是人腦這種物質獨有的活動方式。而人的外在的其它活動如勞動、生產、實踐、階級斗爭、科學實驗、體育鍛煉、文化藝術等活動都是在人腦意識派生出來的活動方式,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在人腦的意識活動指導下進行的。離開了人腦的意識的活動,根本就不會有人的“有意識活動”但是,人的所有外在的有意識活動,由于其各自的活動對象、內容、目的、作用、結果的不同,所以也就形成了不同質的活動方式。一句話:不同的意識產生了人的不同的外在的活動方式。就人的實踐活動來說,則是人的較高級的理性思維意識指導下,改造客體的活動,它不但與人的科學實驗,階級斗爭、體育鍛煉、文化藝術等活動也有質的區別,而且與原始人的勞動與生產活動也有區別。實踐活動是人類獲得物質生產資料和物質生活資料的一種較高級的活動方式和手段。正如馬克思所說:“人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使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之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的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02頁)。由此可見,本真意義的實踐活動,其整個活動的全過程都是在人腦的有意識有目的的理性思維指導下進行活動的,其活動結果的新形態產品也是在人的腦海中觀念地先于實踐活動而存在著,既然這樣,我們可以想見并得出如下結論:一般來說,人的實踐活動在其全過程中是不會給人(勞動者)以新的認識,除非該實踐中因事先考慮不周等原因,還包含著意想不到的無意識的盲目性的活動因素,否則,是不會給人以任何新的認識的。因為實踐活動所需要的一切意識都在人腦中先于實踐而存在著,只有人腦先創造出實踐的結果之后才能著手進行實踐改造活動,這一切難道不是事實?所以我認為人的認識并不是來源于實踐,也不可能來源于實踐,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所謂認識規律是不切實際的。如果人們的認識是來源于實踐的話,世界上最有知識,最先掌握新的認識和知識的人應該是那些在工廠中具體實踐的體力勞動者了,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相對來說,進行具體生產的實踐者的認識和知識水平都較低,較貧乏,文盲較多,這難道不反證了人的認識不是來源于實踐嗎?這難道不也足以說明:一般來說工廠只出物質產品,并不生產新的認識和知識,因為這不是工廠的任務和功能。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還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把“科學實驗”說成是實踐活動,這與實踐的定義和界說是相悖的,甚至把階級斗爭,交往活動,觀察活動,吃東西等活動都包容在實踐活動之中,這是不符合人的實際,把人的實踐活動擴大化,簡單化,庸俗化,正是當今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提升實踐地位,夸大實踐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因為他們既不承認人類也存在著無意識的盲目性的活動,同時又找不出更貼切的原因來解釋人的思想認識是怎么來的,因而只好牽強附會地把人的思想認識的來源說成是實踐,使得實踐活動具有了二律背反的雙重性,既實踐來源于意識,而意識又來源于實踐,這是人為制造出來的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
那么,人的思想認識究竟是怎樣來的呢?總的來說我認為:一是歸根到底來說,人的思想認識是來源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客體,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傳導到人腦引起人的神經系統進行內在的反映活動及思維活動,二是來源于人無意識的具有盲目性(或者說好聽點是探索性未知性的)物質活動之中,這是因為人的認識本質在任何時候都是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所決定了的,否則,人們若巳經認識到了,還要經過實踐活動,再去認識它干什么!實踐活動本身既然本身是有意識的活動,這種活動又能給人以什么新的認識呢?當然,亦許能給勞動者動手能力方面的技能,但這種技能也是在事先不知道,無意識中獲得的,甚至往往是在事后總結時獲得。
3.自然界中的客體在先,實踐在后。不僅僅因為沒有自然界的自在客體便不會有人的實踐對象和原材料(沒有客體的實踐不是現實的實踐)更重要的是客體物的先在性不僅僅標示客體物作為一種客觀實在而存在,而且標示著客體物具有先在的本質和屬性。正是這種先在的本質和屬性注定了客體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規律性,從而決定和制約著人的意識,目的,需要以及實踐活動的方式方法和結果,這就是人之所以是受動的根本原因,人的受動性是絕對的,人的能動性是相對的,人的能動性在本質上就是人的受動性的具體體現,即通過人的自由自覺活動來表現人是受動的,受自然界制約的。所有這些,正是以往各種非辯證唯物主義者及當代實踐唯物主義者所不理解或不愿去理解的客觀事實,好像自然客體的先在性對人的實踐活動不起任何作用似的!他們只把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作了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以至產生了一系列荒謬絕倫的觀點。他們錯誤地理解馬克思:“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認為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從客體方面直觀方面去理解,只需要從實踐方面去理解事物、現實、感性就行了,以至在他們的眼里(思維中):存在就是被實踐,事物(對象)就是被實踐,自然界就是被實踐,現實就是被實踐,感性就是實踐活動,人也是實踐的產物,意識也是實踐的產物,人只生活在實踐過的人的世界之中……總之,在實踐唯物主義者的眼里,一切離開實踐活動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非現實的、非感性的、自然界和物質都是“虛無”??上В羞@些實踐觀點,并不是馬克思文本原來的意思,馬克思關于“自然界優先”的觀點,就無可辯駁地推翻了實踐唯物主義者上述一切荒謬觀點。其實,要推翻實踐唯物主義謬論的事例到處可見,就拿當今的抗“非典”活動來說,究竟是先有冠狀病毒,及先有非典型肺炎的反映,還是先有抗非典型肺炎的活動?顯然是先有冠狀病毒這種自然物的存在,并先主動作用于人,使人產生了“非典型肺炎”,并在人的肌體中表現出來病證,之后,人們才知道有這種病毒和肺炎的存在,然后才在全國掀起抗“非典”的活動。請問實踐唯物主義論者,你們敢說是先有人們的抗“非典”的實踐活動,才會有冠狀病毒和非典型肺炎的存在嗎?難道人腦中產生的“非典型肺炎”這種病癥的意識是你們的抗“非典”的實踐活動產生出來的嗎?其實,究競是冠狀病毒在先,然后引發了人的非典型性肺炎,之后才有人的抗“非典”的實踐活動呢?還是先有人的抗“非典”的實踐之后才有冠狀病毒及“非典”肺炎的存在呢?這個問題中小學生都能作出誰先誰后的正確判斷,而我們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卻說是先有抗“非典”的實踐活動才會有“非典”型肺炎和冠狀病毒的存在和現實性,感性?!——這樣荒唐的實踐觀點,難道不是我們哲學界的一大悲哀是什么呢?
4.從實踐的定義和界說中,以及人類自身和社會歷史的發展中,我們對實踐活動至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人們實踐活動并不是自有人類的歷史以來就有的,它是人類本身及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實踐活動是人類勞動發展到較高級的一種勞動方式,是人類較高級的謀生手段,生存方式。
首先,人的實踐活動決不是類人猿質變成人之后就古以有之的活動方式,而是當人類自身發展到能夠進行理性思維時的產物。因為只有人的理性思維才能制造出較高級的生產工具為實踐活動提供改造客體的手段,同時只有人的理性思維才能使人利用自然力來幫助人們改造客體,從而把諸多客體組合成新的客體。如果實踐活動真的如同馬克思所理解的那樣:“即使感性在布魯諾那里歸結為象一根棍子那樣微不足道的東西,但它仍須以生產那根棍子的活動為前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2頁),以及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親口吃一下梨子也是實踐活動的話,這就未免把人的實踐活動作了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因為“生產一根棍子”、“吃東西”以及觀察客觀事物等活動,連我們的祖先類人猿及其它靈長類動物都會做到或進行過的活動,怎么能把“這些活動”說成是實踐活動呢?!若這樣的話,實踐活動就不是人獨有的活動方式,也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表現了。所以,在我認為,凡是實踐活動,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個先在”之外,還必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同時,必須是對客體進行有規律的改造和合成新的客體(而不是一般的模仿)。這樣的實踐活動當然只有當人類自身發展到具有較高級的理性思維階段時才是可能的。如果沒有先在的人腦制訂和創造出整個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果,人們怎么去實踐?!難道說人們可以脫離人腦的思維也可以實踐嗎?
其二,實踐活動的產生有賴于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的生產力水平,能夠制造出對自然客體進行改造并組成新客體的生產工具作為實踐手段。人的實踐活動決不是原始社會原始人所用的一根棍子,一片石刀,一把標槍……之類的簡單的石器或鐵器所能進行改造的,這些只能作為簡單的勞動工具,用以直接獲取自然物或再生產出自然物。
其三,為什么說實踐活動只是人的勞動方式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發展到較高一級的勞動方式,而不能反過來說,勞動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一種實踐方式呢?其道理很簡單,因為勞動是人和動物的共同本性,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本能性活動。人和動物都是有生命的,要使自己的生命延續存在下去就必需通過自己的體力和腦力從外界獲取自然物以維持生命的存在,否則就會餓死。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承認“動物式勞動”,這是符合人與動物實際的,說明人與動物是是共同性的一面。但是人畢竟是人,做為人的勞動又不是永遠停留在“動物式勞動的本能上,而是隨著環境的改變以及人自身的機能的變化,特別是人腦及其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人的勞動方式(獲取生活資源的方式)也由低級演變到高一級的生產勞動方式,進而發展到人的實踐勞動方式。每當勞動方式進到高一級的勞動方式時,其勞動活動的手段(工具),對象,過程,結果等自然也就不同。這點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中就可以得到印證。
下面我把人類勞動方式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依次分為三種(或四種)方式。不過任何一種方式只要一旦產生,就會與人類同在,一般不會因新的勞動方式的出現而拋棄舊的勞動方式(如采摘野果,野菜至今還保留著,甚至成為時尚)。
因為勞動方式的發展實際上就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提高,人的需求不斷擴大,人類向自然界獲取、利用自然物的方式也就增加,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勞動方式來滿足,而不是勞動方式的更替。
一是勞動方式,這時的人類具有一般的意識,能模仿自然存在物制作簡單的石器或骨器。主要是用雙手或輔以極簡單工具進行采摘野果或獵捕小動物而生活的時期,這一時期應是人類的舊石器時期,以直接獲取自然界中現存的自然物而生存的時期。
二是生產勞動方式 。主要是人們學會制作和利用較復雜的石器或骨器木器,一方面還繼續進行采集野果和捕獵等勞動,另方面逐漸學會了馴養大的動物和栽培植物,出現了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的生產勞動方式 。直至發展到現代的畜物業、漁業、農業、林業等各種生產勞動方式,這一時期,人類從主要以獲取現成的自然物作為生活資料發展到了主要以“生產自然物”來獲取物質生活資料,這是從人類的新石器時期開始的。生產勞動本身并不起改造客體的作用,其結果仍是自然生成的。
三是實踐勞動方式,主要由于人類較高級的思維方式的出現,能制造出較高級的生產工具用于進行改造自然客體,把自然物重新組合成新的形態的自然物,以滿足人類較高的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這一勞動方式是從有了手工業以后才開始,農業與手工業第一次社會分工之后便開始出現了實踐生產勞動活動,直至發展成今天的工廠化大工業生產。所以馬、恩在批判費爾巴哈時說:“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8頁),恩格斯也說過:“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1頁)??梢姡R、恩所說的實踐活動主要是指“工業”這種生產勞動活動,只有工業的生產勞動方式才是名副其實的是人類進行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方式,以往的人類的“勞動方式”,“生產的勞動方式”都只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現存的自然物或者模仿自然界來生產自然物,但都不改造自然物。(即便生產出的自然物有所進化,那也是自然界和人類共同作用的結果)。誰敢說海中的魚蝦是人類實踐改造的結果呢?!所以,能否“改造自然客體”這是人類的實踐勞動與以往的一般勞動和生產勞動的最根本的區別,只不過“實踐”也是人類的一種勞動方式(高級的勞動方式)因為實踐也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一種付出,這是人們一切勞動的共同點(共性)。
總之,人類為了生存下來,到目前為止,在向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方面經歷了:勞動——生產——實踐三種方式。往后,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擴展,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信息、數字化時代,電腦的作用愈來愈擴大,特別是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于生產勞動之中,人的實踐活動將逐步被人造自然客體——智能機器人的生產勞動活動所代替,一旦普及,“智能機器人的生產勞動方式”就將成為人類第四種勞動方式,但人的一般勞動方式還會保留,因為用手勞動是人和一切動物的本能和共性。人從自然中來,又要回到自然中去,人類最終會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那種沒有被人的實踐活動所污染的自然物才是人類值得信賴的,這就是人在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在運行。人只有回歸到自然界,認識到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到那時人才能做到:既不去損害自然界來求得人的生存和發展,也不是單純為了保護自然界的自然發展來損害人類的幸福生存,而是齊頭并進,這時,人的全面的自由自覺活動的時期才真正到來了!而要實現這一切,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唯一的途徑只有充實發展和掌握辯證唯物論,因為只有整個世界的共性和普遍性才能幫助人類達到最理想的生存境界,別無它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