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毛澤東的偉大在于他的平民思想
王霄
·
2005-06-27
·
來源:本站原創
王霄:與唐德剛先生不同的視角看毛澤東 |
2005-06-26 王霄 |
|
韶山行的感悟
——或許是與唐德剛先生不同的視角看毛澤東
作者說明:近來從《改造與建設》網站上看到了幾篇唐德剛先生寫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關于毛澤東的文章。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唐先生以他的如椽之筆為我們掃清了許多歷史的疑云。但是,在對毛澤東的評價上,我卻不大贊同他的看法。如果把毛澤東的思想與行動只看成是權力斗爭的話,那太簡單了一點。搜檢書篋,正好發現了我的一篇寫于1999年的舊文,雖是一篇隨筆而非學術文章,但觀點與唐先生略有不同。今特發往《改造與建設》網站,就教于唐先生與讀者。副標題是后加的。
前年秋冬之交,出差湖南。好象理所當然的,韶山是此行的一個必去之地。那日車出長沙,先去的是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的家鄉。花明樓給我的印象是素樸、沉靜,從故居到環境,一如偉大的少奇本人。相形之下,離它不遠的韶山的景色更秀麗,也明顯地更熱鬧一些。以毛澤東廣場為中心,已然形成了一個方圓數公里的大的商業區,到處是打著毛家旗號的飯館、賣旅游紀念品的商店、各種檔次的賓館。在賓館中,當然最高檔、最具神秘感和吸引力的是滴水洞賓館,即毛當年在給江青信中所謂的“山洞”。它已經對外開放了,兼具參觀和住宿兩種功能,生意不錯。這里還有一個行當很興旺——專放錄像片的小店,放的是1993年末毛澤東百年誕辰銅像安放時的兩個奇跡的實況錄像——冬天滿山的杜鵑花開了,以及天上日月同輝。雖然是初冬,瀝瀝冷雨中游客依然很多,當地的行商坐賈們也照常營業。看到這番氣象,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偉人真是偉大,即便已仙逝,也會造福家鄉后人。因一個人的緣故,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數年中發展成為一個小城市(在行政建制上韶山也已是湘潭市的一個區),以我的孤陋寡聞,這在中外歷史中似乎還沒有過。后來在一篇報道中,果然看到韶山已率先成了小康之區。 從紀念館,到“山洞”,再到故居,沿著偉人當年的足跡走,斯山斯水,斯風斯情,風雨故園,草木萋萋,讓人仿佛回到當年。 毛澤東去世已經二十三年了。毛不但改變了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而且,現在中國四十歲以上的人,可以說每個人的命運都和他有著密切的、千絲萬縷的關系,都對他有著復雜的、一言難盡的感情。建國后到他去世的1976年,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時代。和一切偉人一樣,毛也有他的事業的項點和低點。和許多悲劇性的偉人一樣,他的事業的低潮在他的凄涼的暮年,并以他的死,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文革”開始那年,我正小學畢業。和那一時期的所有少年一樣,我對毛主席有過無限的熱愛和崇拜,有過堅決的緊跟和誓死的捍衛,并在這種熾熱的感情和瘋狂的行為中,傷害了許多親愛的師長和同學。當然后來我的思想歷程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始了迷茫、懷疑和否定。這樣說吧,當最后毛老人家去世時,我并沒有流淚(而周總理去世時我是涕淚滂沱的),在接下來的那股“非毛”潮流中,我也是堅定的一個。 雖然那時毛在政治上還是一把刀子,一面旗幟,各種政治派別都要爭當他的正統傳人,但實際上,在政治斗爭勝負已定并由當權者為毛作了一個蓋棺論定的結論之后,毛很快就從中國人的視野中淡去了。在新的時代——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的高歌猛進中,人們已顧不上再去回憶這位老人,新中國之父。只是時不時地,從地球的某個角落射來幾枝非毛的冷箭,或者,從毛自己的故鄉,偶爾傳出或褒或貶的喁喁幾句話語,很快湮沒于時代的喧囂。 但是歷史往往會出人意外。在九十年代初,中國大地突然掀起了一股毛澤東熱。人們懷念毛澤東,敘說毛澤東,歌唱毛澤東的老歌又唱起來了,追憶毛澤東的文章又連篇累牘了,毛的像章成了值錢的文物,毛的新版畫像甚至被掛在幾乎全部中國汽車的前窗,成為司機的保護神。沉寂十多年的韶山,又成了人民瞻仰的圣地,其興盛超過往昔。到1993年,即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的時候,這股毛澤東熱達到了高潮。那一天,中國的最高領導人,親自到韶山,向這位偉人行弟子禮,并為新樹的毛的銅像揭幕。 毛澤東的幽靈,在中國上空徘徊。 懷舊的導因是現實。對毛的懷念也是如此。這種懷念是以一種新的評價為基礎的。的確,對重要的、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時間上的遠距離才能看得更清楚。這不僅是因為他在世時的一些重要史料被鉤沉發現,而且我以為更重要的一點是,在他身后的社會發展中的新的事實,會復證他生前的思想和行為的意義,從而使人重新思考,得出與往不同的結論。對毛澤東,尤其是如此。 毛澤東熱引起了上層的注意。毛在他死去的十數年后,又一次被當成了現實政治斗爭的刀子。當時一個很危險而且陰險的情況是,有一些人舉起毛的大刀砍向改革開放的路線。雖然對毛晚年思想的解讀會因其內容的豐富博大而各持一端,但,這股毛澤東熱孕育勃發于人民而非上層,已實質性地表明了它的政治內涵和社會取向。 毛澤東究竟哪一點,讓他在對中國人民犯了這么多錯誤,甚至于死了這么多的人,并在被權威論定功過后,還讓中國人民這么懷念呢? 我以為,這都是由于毛的平民思想。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 這也可以從這股毛澤東熱的一個重大的特點得到佐證:越是平民(包括平民出身的人),越是懷念毛,而那些書香門第的學者,理性思維發達的專家,或者說高貴的人,仍然不能寬宥毛的錯誤。他們甚至一聽樣板戲就心跳過速,手腳冰涼。這股毛澤東熱,是毛的平民思想在幾十年中施惠、激勵和感動了中國數億最下層、最草根的人民后,這個社會階層對毛的一次顯示力量式的回報。 毛的平民意識,表現得很突出,比如: 他一生儉樸,不求美食、華衣、豪屋。一碗紅燒肉,是他最大的飲食享受;一件睡衣,補了又補,以至失去原色。用他的話說,東西用久了,有感情。 他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不吃肉。 他公然蔑視知識,說“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他讓人民通過“四大”取得對當權者審判的資格,讓沒有多少文化的工人農民輕而易舉地當上至國家下至基層的領導人,讓工農兵“上大學、管大學”。他給了每一個“卑賤者”一步登天的希望和可能。他通過“評紅”、“評武”、“反胡”、“反右”,嚴厲地打擊了知識分子精英。他在經濟建設中的頭腦發熱,雖然犯了指導思想上的重大錯誤,但也表現出他急于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并相信群眾的力量無所不能。可以說,毛的時代,是“工農兵”的時代。是平民至上的時代。 最重要的是,他時刻警惕著執政后的共產黨的變化。他比別人更清楚地看到了權力對他的戰友的腐蝕,感覺到保持紅色政權不改變顏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建國后,他就不停地發起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三反、五反、四清、社教,以清肅黨內的腐化分子。當這些從上而下的運動都未收根本之效后,他毅然決然地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并創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如果說在此之前的政治運動還主要是打擊同路人(主要是知識分子)和中下層變質官員的話,這次,他把自己的親密戰友、掌權的黨內當權派幾乎是統統打翻在地。他始終是站在最下層的老百姓的角度和立場,對當權者的異化進行嚴厲的批判和斗爭。集其后半生,他打擊了所有社會的上層人物,除了“地富反壞”,還有“右”(民族的精英)、“牛鬼蛇神”(各類專家)、“走資派”(黨內的棟梁)以及“臭老九”(所有知識分子)。這種政治上的純潔欲,使得他忽略了經濟建設的意義,而把政治(也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看得無比神圣。“政治第一、不斷革命”的實踐無疑是失敗的,結果是經濟發展遲緩,最后幾至崩潰;精英涂炭,倍受摧殘;民族元氣大傷,人心思危。 但是,正如《第三只眼睛看中國》一書作者所說:公式錯了,結果錯了,難道問題也錯了嗎? 對毛澤東晚年思想的重新判讀,可以從近二十年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情況得到鑒證。在經濟有了巨大發展之后,腐敗現象是如此的嚴重,大大超過了毛澤東時期。黨和人民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不如毛澤東時期。毛澤東熱的興起,其內在的社會根源在此。 毛澤東的不足,是只重視了政治,只注重了黨內的“反修防修”, 忽視了經濟。而我們現在,是不是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了呢?毛澤東時代,是“端起飯碗喝湯,放下筷子歌唱黨”,現在的時代,是“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經濟落后,社會主義要失敗;政治腐敗,共產黨也要垮臺。人民在這兩種情況下都不會有幸福。 鄧小平是一個毛之后的偉人。他的偉大,在于他和毛澤東一樣,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并毅然決然地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錮,開辟了落后中國的現代化進軍。他解決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問題。鄧也有平民思想,但與毛有所區別。毛注重的是人民的政治利益,鄧注重的是人民的經濟利益。 如果毛和鄧能結合起來,中國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毛的悲劇性結局有它的必然性。在中國近代以來,始終沒有出現過一個大的中間階層,一個中產階級。從舊中國到新中國,中國的社會始終呈現出兩極分化:一小撮精英和汪洋大海般的平民(也是貧民)。中國革命本質上是農民革命。作為這個革命的領袖,毛澤東自然是農民乃至平民的代表人物(劉少奇可以算是精英的代表)。農民與平民的優點和缺點,在他身上都有反映。但與歷史上農民起義的首領不一樣,毛依靠農民取得了政權,卻始終沒有忘本。他與養育他、擁戴他的最貧苦的人民,做到了“茍富貴,勿相忘”。 人民也不會忘記他。 我從理智上,贊成劉少奇。但從感情上,熱愛毛澤東。我完全理解中國的精英們對毛的深刻的拒絕,因為他們受到了那么沉痛的摧殘。但,我仍要說,毛是偉大的,他有一顆平民的心。我也遺憾劉少奇的治國方略沒有占上風。但劉的失敗,其實也是時代的必然。毫無疑問,農民與平民并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進代表。從這點說,只有在中國發育出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才會真正產生出時代的領袖人物。但在此之前,農民和平民構成了我們國家人民的絕大多數。他們的思想和感情,是每一個政治家都不能輕視的。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韶山的興衰,以及復興,予人以啟示。 車出韶山,我回望暮靄中的峰樹,一種悲涼油然而生。不管我們對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有著怎樣的感情和評價,他們都是類似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人物。在鄧小平這一顆最后的巨星殞落后,英雄時代結束了。
(注:本文作于1999年12月27日)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