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強北大講演“四小龍”、全球化與中國現代
韓德強
·
2005-05-30
·
來源:本站原創
韓德強北大演講錄:“四小龍”、全球化與中國現代 |
作者: 滄海英雄 日期: 2005-05-29 23:58
韓德強北大演講錄:“四小龍”、全球化與中國現代 [生的偉大活的憋屈] 于 2005-05-29 07:37:01上貼
--------------------------------------------------------------------------------
——北大演講錄(2003年11月21日)
(北大團委協助整理)
韓德強
一、“四小龍” 實際上,我們原來商量的題目是《“四小龍”、全球化與中國》,沒有講過“現代化”字樣。其實上,四個現代化的提法已經悄悄被拋棄了。最明顯的是農業。我們現在還講農業現代化嗎?沒有。我們在講三農問題,在說農業多苦,農民多窮,農村多危險。工業現代化實際上也已經被放棄了。因為工業現代化要求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能夠有自主知識產權。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工廠”,做世界打工仔,給全球的跨國公司搞配套,賺苦力錢??萍棘F代化?同樣令人苦笑。這些年有什么重大科研成果了嗎?讓我們的工業結構產生重大升級了嗎?沒有。唯一值得自豪的神舟五號,其技術是七十年代就基本具備的。當然還是教育現代化。清華北大重新成為留美預備學校,這是教育現代化嗎?
為什么現代化目標會悄悄地失落?因為在八十年代時,上上下下達成了一種共識,就是要學習“四小龍”,走大進大出的國際經濟循環之路。“四小龍”是誰呢?是南韓,臺灣,香港,新加坡。還有“四小虎”,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印尼?!八男↓垺被旧鲜?0年代以后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四小虎是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開始高速增長。
“四小龍”、“四小虎”今天怎么樣?都病了,成了“四小蟲”、“四小貓”。臺灣經濟現在是負增長,股市下跌到三千多點以后,就一直怎么也上不去。陳水扁夠倒霉的,剛剛上臺就趕上亞洲金融危機,臺資大量往外撤,臺灣島內失業率直線上升。這倒還真不是因為陳水扁搞臺獨。他現在到處拜票,讓王永慶這樣的大老板繼續留在臺灣開廠。他說,你們老板就別走了啊,我給你降稅收,我給你降地租,但你別跑到大陸去,也別跑到菲律賓或印尼去。但是用處不大。誰讓臺灣的工價是大陸的3、5倍呢?
香港呢?就在大陸公務員工資三年翻一番的同時,香港公務員的工資裁減了5%。經濟蕭條,不得已啊。香港97年以后樓市價格從每平方米10萬港元下跌到5萬港元,老百姓反而叫苦連天。試想,如果說你是在97年買了100平方米的房子,花了1000萬,現在這套房子只值500萬,可是還得按1000萬去還月供。這不是就慘了嗎!如果這個時候你失去工作,或者工資下降,還不起貸款,那就更慘。首付300萬已經付完了,月供又交不起,銀行按合同收回房子,你就丟了房子又賠錢,就會成為負資產階級。今年七月一號的時候有香港有一次五十萬人的大游行。這趟游行過后,大家都在談論:香港怎么會有這么大的一場游行?香港本來是一個經濟動物的世界,沒有多少人關心政治。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參加游行呢?如果到現場你會發現,參加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其實都無關緊要,就是心里有氣,想活動活動。這股氣從那兒來?實際上是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來。1997年以后,香港經濟一路下滑。不巧的是,1997年也是香港回歸中國的日子。這樣,人們很容易把兩件事情聯系起來。
亞洲金融危機不光掃蕩了臺灣、香港,也掃蕩了新加坡和南韓。這四小龍在這場97年的金融危機中,其實都倒下了。新加坡這兩年的經濟是嚴重負增長,達-4%、-5%。韓國的情況似乎稍微好一些,但也足以讓韓國人群情激奮。大宇、現代,這些韓國工業的驕子一個個倒下,被美國、日本的大企業兼并。這是什么感覺?大宇在南韓的地位就相當于寶鋼在中國的地位。所以這種企業一倒閉,最后讓西方企業零價格收購,韓國老百姓哪受得了??!三十多年的發展被西方國家媒體用“裙帶資本主義”一筆勾銷,只有“三星”還在韓國企業界的星空中孤獨地閃光。
“四小虎”的日子也不好過,就馬來西亞的日子還可以。印尼就不要說了,印尼現在是階級沖突和種族沖突交織,沒完沒了的燒殺搶掠,各種恐怖事件,特別是富有而少數的華人遭到屠殺。反正國際資本不敢去。菲律賓也是這種地方。菲律賓的恐怖主義活動也很熱鬧,除此之外還有游擊隊。阿布沙耶夫是恐怖主義組織的頭目。但頗有諷刺意義的是,阿布沙耶夫實際上是由美國中情局扶植的,用以對付不聽美國話的菲律賓政治力量的。后來菲律賓政局重新回到美國控制之下,中情局就將阿布沙耶夫丟在一旁不管了,要他們自己找飯吃。就象拉登當年就是在美國的扶植下成為阿富汗抵抗蘇聯的一支武裝力量,蘇聯撤走后又成為美國的對頭。菲律賓農村的游擊隊活動非常厲害。這個游擊隊就和中國當年的游擊隊差不多,在農村甚至建立了地下政權。游擊隊的地下政權的力量達到什么程度呢?達到和政府分享農村收益的地步。白天是你政府的,晚上就是游擊隊的。那里的地主富農交稅交兩份,游擊隊一份,政府一份。兩邊來了人各收各的稅,地主富農則兩邊都交,兩邊都維持。因為你哪邊不維持,哪邊殺你。所以,菲律賓現在是肯定不行。泰國呢?連泰國的人妖表演都不景氣了。只有馬來西亞,因為有馬哈蒂爾當總理,在亞洲球金融危機席卷而來的時候,馬哈蒂爾果斷宣布林吉特不可自由兌換,頂住了西方輿論的壓力,結果挺過來了,經濟不但沒受重大沖擊,反而能夠繼續增長,馬來西來由此增強了民族自心信。馬哈蒂爾似乎很厲害,其實他無非講了點實話。馬哈蒂爾是個講實話的人,說出了跨國公司壟斷全球經濟、控制各國政治的實話,結果犯了西方政治家的大忌,被西方媒體視為另類。
有意思的是,在“四小龍”、“四小虎”病倒的同時,中國經濟卻在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說,正是由于中國走“四小龍”道路,最后擠死了“四小龍”。香港為什么衰落?這跟香港的制造業大規模向內地遷移,金融業向內地遷移,貿易業務向內地遷移有極大關系。過去,香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必經通道,在78年以前甚至是唯一通道??苛诉@種貿易通道權,香港經濟就可以雁過拔毛,收取高額的貿易通道壟斷經營費,繁榮起來。隨著通道壟斷權的逐步削弱,通道的壟斷收入就會越來越少。所以,我的估計是,香港的經濟還要往下走。中央政府沒有料到這個局面,所以很頭疼。誰讓1997年的回歸恰好與亞洲金融風暴同時到來呢?一方面,中央政府只好想辦法多給香港弄點錢,比如開放對港澳的旅游,讓內地的大小富豪們把賺到的錢花到香港去,以使香港經濟不至于做自由落體運動。你不是找不到工作了嗎?我給你點活,給你點資金,其實是干這個事情。
但是,這只能救一時之急。從長遠來看,只要香港的收入水平不下降一半,香港肯定就不是勞動力成本最低的地方,資本就會從香港轉走。這就是全球化的真正意義:資本在全球各地尋找勞動力、地租和稅收最低的地方,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我來北大的時候打車經過清華,清華南門正在蓋一棟“國際大廈”,下面有一幅廣告大書:“國際化不是應該,而是必須!”這就是全球化的廣告用語。什么叫國際化?寫廣告的人搞懂沒有?
二、全球化 泛泛地講全球化,全球聯系越來越密切,這個意義上的全球化、國際化的確不可阻擋。問題在于,羅馬帝國掃蕩整個地中海各部落的時候,各部落的自由和民主消失在羅馬軍隊的鐵蹄之下的時期,是不是全球聯系越來越密切了?春秋戰國時期,六國交戰,尸橫遍野,是不是全球聯系越來越密切了?美國的原子彈跟日本的廣島、長崎是不是在一瞬間聯系得很密切啊?所以,聯系越來越密切是一個中性詞,它可能是件好事,也有可能是件壞事。既然兩種可能性都有,你歡呼什么?理論上來講,我們今天這個全球,哪怕中國處于所謂閉關鎖國狀態的時候,那也是全球聯系越來越密切的結果。在舊中國,西方國家的工業品進入中國市場,搶奪中國手工業產品的市場份額,最后把中國手工業全部擊垮;農產品傾銷到中國來,最后讓中國的農民失去土地。正是由于這種越來越密切的聯系,才迫使中國走上一輪“閉關鎖國”、自力更生的道路。所以,“閉關鎖國”就是一個聯系非常密切的狀態。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理解?只是聯系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比如說,我們要真的沒聯系,就什么都沒往來,相互都不知道?,F在我們不往來,但誰都記著誰,總想著要報復誰,總想著你有什么武器,我有什么武器,你說兩者之間的聯系是不是很密切啊?其實非常密切!所以,聯系越來越密切意義上的全球化是一個非??斩吹母拍?,其外延非常廣泛,所以不能夠說明問題。
實際上,大家今天講的全球化其實不簡單是聯系越來越密切意義上的全球化,而是指全球的投資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這是好事還是壞事?那我要講,正是這種經濟全球化催生了“四小龍”的誕生,也促成了“四小虎”的誕生;也是這種經濟全球化又把它們變成“四小蟲”和“四小貓”。其分界線正是1997年。過去,“小龍”、“小虎”們實際上是在全球經濟中找到了打工的機會,現在有技術同樣熟練而工資更低的中國加入了全球經濟就業崗位的搶奪戰中,它們就失業了。也就是說,全球經濟一體化使是一個國家不能給本國人民提供就業機會,而只能靠在以跨國公司為核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尋找打工機會來生存。
事實上,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不僅使國家失去經濟主權,甚至還會使全世界的福利最小化。在此,我特別愿意和大家一起回顧二戰以后的世界經濟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快結束時,美國就已經在考慮實行全球自由貿易,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當時美國擁有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50%,又有世界黃金儲備的70%。美國商品不但多,而且還特別便宜。道理很簡單。所有的美國前競爭對手,德、法、意、日、英,都是飽受戰火蹂躪的國家。道路不通,工廠被炸,剩下的那些工廠原料奇缺,生產出來的東西質次價高。那么美國呢?在二戰期間,美國是本土沒有遭受戰火蹂躪的唯一的發達工業國。戰爭一結束,本來生產坦克的工廠生產拖拉機,本來生產軍用吉普的工廠就生產別克轎車,本來生產軍用運輸機和轟炸機工廠轉而生產波音707。所以,1944年的時候,美國的資本家展望戰后重建的前景,欣喜萬分。他們的辦法很簡單:最好所有的前競爭對手都不生產工業品,工業品全部由美國來生產。美國作世界工廠,其他各國作世界農村。那樣,我美國永遠可以將美國的產品銷往全球各地,永遠地成為世界經濟霸主。美國當時就做著這樣一場大夢。它不光做夢,而且有具體的行動,就是建立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靠美國商品的無比的競爭力,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實現夢想。為此,美國著手構建戰后自由貿易的三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按此體系,以美國的黃金儲備為基礎發行美元,將成為世界貨幣,其他各國的貨幣都必須按固定匯率與美元掛勾。各國都不需要有黃金儲備了,黃金全在我這兒呢。匯率固定方便自由貿易。大家知道,如果匯率不確定,你不敢去別的國家投資。要是知道人民幣要貶值,你敢不敢來啊?人民幣升值,你敢不敢來啊?匯率的升值、貶值可能會讓你的投資忽然變得有暴利,忽然變得血本無歸。因此,浮動匯率不利于貿易和投資的穩定預期,不利于自由貿易。此外,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實際上削弱各國的貨幣主權,使各國調節本國經濟對外競爭力缺了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大支柱就是關稅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的作用我們已經非常了解,就是要削減各國關稅,推行自由貿易。
第三大支柱叫世界銀行和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是干什么?它專門給發展中國家貸款,做好事,但實際上卻是為美國的投資鋪平道路、降低風險。比如說,智利是世界的主要銅的生產基地。智利的銅是由美國的阿納康達銅業公司開采。但是,銅礦石出來要經過公路、鐵路才能運到港口,這公路、鐵路誰修?阿納康達公司不出錢,讓世界銀行出。這樣,聽上去智利得到了世界銀行的貸款,實際上是阿納康達銅業公司得了好處。這就象當年日本為了開采中國東三省的鐵礦、煤礦,修了大量的鐵路,并不是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而是為了掠奪這里的資源。所以,世界銀行實際上是專門為美國的老板在世界開辟良好的投資環境。
還有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它是干什么的?專門是扶危濟困的。通過國際自由貿易,各國的市場被美國貨占領,資源被美國公司以低價開采走,這個國家必然會貧窮,會債臺高筑,會出現貨幣危機,這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了,給出現貨幣危機的國家貸款。條件是該國必須以經濟主權相抵押。比如說,萬一中國出現貨幣危機、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中國緊急貸款200億美元,但得有條件,比如說拿大慶油田、連云港、大連港或者山西大同煤礦做抵押。美國希望通過這種辦法,漸漸把世界各國的資源都控制在手里,各國的市場都成為它的工業品的市場。
這些就是美國所構想的戰后世界的自由貿易秩序。但是,美國還有更陰險的招數削弱競爭對手。二戰以前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都是工業品競爭力特別強。美國覺得光用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辦法來削弱德國和日本,還是一個漸進和漫長的過程,前景還不太確定。怎么辦呢?美國借口德國和日本是戰爭發動國,是法西斯軸心國,提出要拆毀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工業。只要把你的軍事工業拆毀了,你以后還有能力發動戰爭嗎?這是美國的正當理由。實際上美國是想通過拆毀日本德國的軍事工業,來拆毀他們的非軍事工業,造船業、鋼鐵業、機械工業。所有這一切聯合起來,就是美國商人統治世界的雄心勃勃的計劃。
遺憾的是,這個計劃沒有實行兩年就中斷了。這些招數一起上,美國的競爭對手們發現,日子真是太難過了。日本的鋼鐵廠、造船廠,德國的鋼鐵廠、造船廠都關門了。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的貨架上擺滿了美國商品,工廠開不了工,那么,這些國家的工人往哪去?工人就上街了。工人一上街,街上有德共、日共、意共、英共、法共。美國一看,形勢不妙,這是要赤化呀。這赤化以后我還和誰做生意呀!本來德國、日本都可以作為我的市場,作為原材料產地,作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現在都可能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跑到蘇聯陣營去,那我跟誰做生意呢?這時候,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了鐵幕演說,說一道鐵幕正在落下。這就是告訴美國人,你美國搞清楚啊,誰是你的真正敵人,誰是你的真正朋友,你得看清楚了。我們英國、法國都是你的小兄弟。德國和日本在戰爭中是你的敵人,現在戰爭結束了,就成了你的朋友。蘇聯在戰爭中是你的朋友,戰爭一結束就成了你的敵人。你美國現在的做法是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生生地把自己的朋友往敵人懷里推。大錯特錯!趕緊更弦改張,把蘇聯做為我們的共同敵人,一起打冷戰吧。
美國一聽,茅塞頓開,從自由貿易的大夢中醒來,驚出了一身冷汗。此后,美國就停止拆毀日本、德國的軍事工業,甚至還利用朝鮮戰爭的機會讓日本軍火工業大發其財。第二,馬歇爾計劃調整方向。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個“馬歇爾計劃”,這個計劃是支持歐洲戰后重建的計劃。在美國改弦更張之前,只援建歐洲的道路和橋梁,不援助歐洲的工業。因為,對不起,援建工廠,就是在扶植競爭對手,而援建道路和橋梁,只是在恢復交通運輸,美國的商品可以運過去,資源可以運出來。此后,美國開始援建歐洲的被炸毀的鋼鐵廠、兵工廠,這對歐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美國容許日元、英鎊、法郎、馬克、里拉等統統貶值,而且幅度非常大。這樣,美國產品進歐洲、日本就會困難一些了,而這些國家的產品進美國就容易了。第四,美國放慢通過關貿總協定推進自由貿易的步伐,允許歐洲和日本保護本國工業的成長。第五,美國單方面承擔了冷戰的大部分軍事經費,使歐洲和日本的軍費負擔減輕,從而工業品的成本降低,競爭力增強。
這意味著,在“鐵幕演說”之后,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政策發生了180度的轉變。美國的市場向對方開放,同時容許對方貿易保護,美國算得上是一個西方世界的“大善人”。這是一種單邊自由貿易政策,或者稱為“超級自由貿易”。一般來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經受的住“超級自由貿易”的沖擊。英國從1845年到1914年期間采取過單邊自由貿易政策,其代價是到1900年前后,英國的工業地位不但被美國超過,而且被德國超過。但是,美國戰后初期的經濟力量實在是太強了,所以盡管是超級自由貿易,美國仍然是貿易順差,它的商品還是可以出口到各國,其他國家的商品還是進不了美國。但是,對于歐洲和日本而言,他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們的工廠可以開工,工人可以生產,“赤化”的危險慢慢消失。這樣,我們就會發現,由于歐洲和日本的生產恢復和擴大,原材料和生產設備的需求增大,其結果不但沒有使美國的出口減少,反而大大地增加了。
正是因為美國在戰后奉行了單邊自由貿易的對外經濟政策,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達長20多年的黃金時期。當時,日本和德國的經濟以8%、9%的速度增長,美國的增長比較慢一些,是4%-5%左右。除去通貨膨脹因素,從1950年到1973年,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整體達到了4.4%,大家不要以為這個速度很低,事實上很快。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從1973年到1990年代初,該指標只有2.2%,即及只有五六十年代的一半。
美國、日本,歐洲的經濟在當時都增加了,西方經濟,我看是,真正迎來了一個“雙贏”的時代。如果說這段時間有輸家,那就是美國,它確實有些吃虧。正如英國搞單邊自由貿易衰落一樣,美國搞單邊自由貿易也衰落了。美國工業生產占西方世界的份額下降了,從五十年代初期的50%一路下降到70年代初的25%。那么這個份額被誰奪去了呢?是被歐洲和日本奪去了。大量的商品從日本和歐洲涌入美國,使美國由貿易順差逐漸轉到貿易逆差。
這導致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又一次重大轉折。想像一下,你把貨物賣給了美國,拿到了美元,但是美國沒有相應的東西賣給你時,你是否會驚慌呢?這正是歐洲和日本在1960年代的問題。他們拿到美元就發慌,就到美國去兌換黃金,這樣,美國的金庫就被提空了,出現了多次黃金危機。我的印象中,1959年、1968年、1971年都發生了黃金危機。到1971年黃金危機的時候,尼克松眼看金庫見底,大事不好,就向盟友們攤攤手,聳聳肩說,“多乎哉,不多也”,斷然下令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使美元和黃金脫鉤。此后世界進入了“浮動匯率制”時代,而美國則從單邊自由貿易的極端,一變而為超級貿易保護,單邊貿易保護。即要求歐洲和日本開放市場,卻收緊美國海關的進口大門。 | |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yzx2004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