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讀書》事件”的思想史意義
李云雷
1、“《讀書》事件”的來龍去脈
2007年6月21日,《新京報》刊出題為“《讀書》雜志醞釀?chuàng)Q帥”的新聞,記者張弘聲稱從《讀書》編輯孟暉的博客中得到“暗示”,三聯(lián)書店想以換主編的方式“改變該雜志訂戶少困境”,并就此采訪了三聯(lián)書店副總經(jīng)理樊希安、《讀書》前主編沈昌文以及《天涯》雜志主編李少君,但在報道刊出的當天,當事人孟暉與李少君很快通過網(wǎng)絡媒體,宣稱這一報道是假新聞,并對該報及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提出了批評。
“假新聞事件”之后,關于《讀書》主編去留的問題,在網(wǎng)絡與紙面媒體被炒得沸沸揚揚,其間《讀書》主編汪暉、黃平接受了一些媒體的采訪,汪暉在采訪中聲稱要“堅守思想空間”、“創(chuàng)造獨立思考的批判空間”。但事情到7月10日發(fā)生了突轉,這天上午10點,汪暉本想召集《讀書》編輯部的同事們開會,討論關于第九期《讀書》的編輯事宜,但這個會議卻在即將召開之前中止。當天上午9點,三聯(lián)領導召集《讀書》編輯部編輯開會,宣布汪暉和黃平不再擔任《讀書》執(zhí)行主編。7月11日,《中華讀書報》刊登對三聯(lián)書店領導的采訪,首次正式對外公開了《讀書》換帥的消息,一場讓外界持續(xù)了近一個月的猜測終于落定。
這一事件在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上海一些學者此前關于“讀書精選”的座談會,被冠以“上海社會各界通電支持《讀書》主編汪暉”的標題,在網(wǎng)絡上廣為流傳;7月22日“烏有之鄉(xiāng)”書店召開了關于“《讀書》與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思想的變遷”的研討會,與會人員包括汪暉等《讀書》編輯部成員,以及讀書的一些老作者如張承志、錢理群、楊念群、曹衛(wèi)東、傅謹?shù)龋麄儗ψx書事件及《讀書》10年來的作用進行了討論;此后《南風窗》采訪了李澤厚、錢理群、姚洋等學界不人物,《南都人物周刊》刊登了為此事對汪暉的專訪。在網(wǎng)絡上,更有不少人對這一事件發(fā)表看法,有的甚至針鋒相對,但在對這些做具體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圍繞《讀書》的爭論做一些簡要的介紹與分析。
作為一份在思想文化界有著重要影響的刊物,《讀書》在1996年汪暉、黃平接任主編以來,尤其是1998年自由主義與“新左派”的論爭以來,就不斷有爭議,此次“換帥風波”可以視為這一系列爭議的延續(xù)和最高潮。在這些爭論中,比較重要的是2000年“長江讀書獎”事件、2001年的高默波事件、2001年—2002年的哈貝馬斯事件,以及2004年的讀書公務員版事件。
“長江讀書獎”引發(fā)人們爭議的是獲“特別榮譽獎”的《費孝通文集》,獲“專家著作獎”的《汪暉自選集》和獲“文章獎”的錢理群《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紀念》,因為“費孝通是特邀名譽主席,汪暉是學術委員會召集人,錢理群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但事實是,費孝通并未參與具體的評獎過程;汪暉并非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并對評獎事宜全不知情;錢理群是著作評審委員會的成員,而并非文章評審委員會的成員,這是兩個相互獨立的評審委員會。
《讀書》2001年第1期,發(fā)表了美國學者高默波的文章《書寫歷史:〈高家村〉》,在這篇序言中,高默波談到農(nóng)村老家在“文革”中取得了進展,并談及農(nóng)民對于“文革”時代的看法不同于中國的精英階層。文章發(fā)表后,立即遭到了許多自由主義學者的反對。許多文章都認為高默波的文章對“文革”的看法很片面,甚至還有批評說汪暉和《讀書》發(fā)表此類文章是為“文革”翻案。這一批評也涉及到了是否要堅持“讀書無禁區(qū)”,是否真的堅持“言論自由”的問題。
2001年初哈貝馬斯訪華后,雷頤發(fā)表文章聲稱在一次小型聚會上,哈貝馬斯談到“我看過《讀書》主編汪暉的一些翻譯成英文的文章,和一些英文的訪談,我本人也與他交談過,……我看他們常用法蘭克福學派理論,總覺得用得不對勁?!贝宋陌l(fā)表后,哈貝馬斯文集的譯著者曹衛(wèi)東立即撰文指正,說“除了聚會一事之外,其余均值得嚴正質(zhì)疑”;“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中國,哈貝馬斯和汪暉之間好像都沒有過直接的接觸?!蓖魰熢凇蹲x書》2002年第5期的“編輯手記”中指出:“沒有料到的是,我遠在異國,而一位‘歷史學者’竟然憑空考證出我們見面的情況,還言之確鑿地引證哈貝馬斯對我的批評。思想的交鋒演變?yōu)榱餮砸彩呛苡刑厣氖虑椤!蓖魰煂Α皯{空考證”的批評,很快被一些學者批評為濫用《讀書》主編的權力。
2004年3月19日,《文匯讀書周報》以《一號兩刊,〈讀書〉泥沙俱下?》為題,對《讀書》雜志以相同的國際標準刊號、國內(nèi)標準刊號、郵發(fā)代號出版的《讀書》公務員版進行了詳細報道?!蹲x書》編輯部表示對此毫不知情,是其主辦單位三聯(lián)書店的單方面行為,他們并通過《三聯(lián)書店員工致全體三聯(lián)人的公開信》,對三聯(lián)書店這一行為進行了抗爭,這一事件以三聯(lián)高層領導變動而告終。
前面三個事件可以視為自由主義與“新左派”論爭在《讀書》問題上的表現(xiàn),而后一個事件可以看作出版機構內(nèi)部官僚式管理與自由思想空間的矛盾,此外在網(wǎng)絡上也不斷有對《讀書》及汪暉的批評,有的甚至號召以抵制的方式來促使《讀書》改換主編,這方面聲音的不斷強化,可以視為此次讀書事件的前奏,而此次“讀書事件”的最終發(fā)生,可以說是以上多重矛盾相互疊加所促成的。
2、圍繞《讀書》的多重矛盾
圍繞汪暉、黃平主編的《讀書》,一直以來就有各種爭論,這是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改革共識”破裂的一個表現(xiàn),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對變化中的中國現(xiàn)實,中國知識分子出于不同的價值立場與思想視野,提出了不同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互相之間出現(xiàn)爭論與辯駁是正常的,對于認識中國問題的復雜性也具有積極意義。我們可以將不同層面的各種爭論,區(qū)分為左右之爭、雅俗之爭、新舊之爭、內(nèi)外之爭,這些爭論相互糾纏在一起,我們試作簡單的分析。
“左右之爭”是最容易為人辨識與理解的。在1997年汪暉發(fā)表了《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xiàn)代性問題》一文后,他一直被視為“新左派”的代表性人物,盡管汪暉本人一直沒有接受這一說法,但并不妨礙批評者將之與“新左派”放在一起來批評,他所主編的《讀書》也因此被視為是“新左派”的陣地。如果從汪暉的思想實際與《讀書》實際所發(fā)表的文章來看,并不能用“新左派”來簡單地加以概括。事實上,《讀書》發(fā)表了大量不同學科、不同派別的知識分子的文章與討論,而被指認的“新左派”在《讀書》上也并沒有占據(jù)優(yōu)勢。而真正的問題并非是左、右那么簡單,在這里存在著以下層面:一是,中國的發(fā)展道路究竟是完全按照西方模式,還是應該探索一條“中國道路”;二是,中國的發(fā)展是應該只發(fā)展經(jīng)濟,還是應該包括政治、文化、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三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是應該“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還是應該將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四是中國的發(fā)展究竟依靠精英階層,還是要依靠占中國大多數(shù)的底層;五是,是否應該反思改革以來的中國道路,反思改革是否就是反對改革?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與每個人的價值立場密切相關,但《讀書》提出并對這些問題加以討論,本身就是很值得尊重的。
“雅俗之爭”是指《讀書》的文體問題,不少人指責《讀書》越來越不好懂了,如何兆武、沈昌文等,但王曉明指出“不能用《讀者》的標準來要求《讀書》”,汪暉也說不能以消費主義的口味改造思想評論刊物,對此錢理群則坦言盡管《讀書》上的一些文章自己也看不懂,但不斷接觸這些新的文章,對于自己更新知識結構和保持思想活力卻有好處。文體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1990年代以來,知識分子大多趨向于學院化與專門化,而《讀書》則在學院與社會之間開辟了一個公共空間,它使具體社會問題的討論可以在更專業(yè)化、理論化的層面上展開,也使學院化的知識分子能依然保持對社會現(xiàn)實的熱情與關注,從而為知識生產(chǎn)與反思現(xiàn)實建立了連接,這一連接是多元化、個性化的,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盡管其文體上不乏艱澀之處,但這個空間無疑是值得珍視的。
“新舊之爭”,是指對汪暉、黃平以前主編《讀書》的陳原、范用、沈昌文時代的懷念,以及由此而發(fā)生的對汪暉、黃平的批評。在這些批評者如查建英等人看來,80年代是《讀書》的“黃金時代”,他們喜歡的是更有文人趣味的、“可以躺著讀”的《讀書》,伴隨著近年來對80年代“懷舊熱”的興起,這一批評似乎更獲得了合理性,而這又因為《讀書》前主編沈昌文不斷在報刊與網(wǎng)絡上對現(xiàn)在的《讀書》公開批評而得到了加劇。但這一批評也有其不盡合理之處,80年代知識分子內(nèi)部并沒有較大的思想分歧,也與體制處于一種蜜月期,而90年代中期以來,一方面出現(xiàn)了“三農(nóng)”、國企改制等諸多社會問題,知識分子內(nèi)部對也發(fā)生了分裂,在這樣情況下,是仍堅持文人趣味,還是關注社會問題才真正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是值得深思的。
“內(nèi)外之爭”,是指體制內(nèi)外。此次汪暉、黃平被撤掉主編職務,一個公開的理由是他們都不是三聯(lián)書店的工作人員,換掉他們是出于加強管理的要求。對這一解釋,不少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連一向以“反體制”相標榜的自由派也都彈冠相慶,但如果從管理體制與自由思想空間的矛盾來看,這一舉動意味著“民間”空間的萎縮,卻并非是值得慶幸的。在今天看來,80年代也是一個重新趨向“一體化”的過程,只不過這是一個新意識形態(tài)的“一體化”,采用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80年代以來新意識形態(tài)與思想文化界就不斷有重新一體化的沖動,但并沒有真正取得成功,從“《讀書》事件”來看,這個新的統(tǒng)合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shù)某潭?,并具有自身的特點。
以上各種爭論糾結在一起,使“《讀書》事件”具有了豐富的討論空間。
3、“《讀書》事件”的討論及其意義
在此次關于“《讀書》事件”的討論中。來自自由派的聲音不多,僅有的幾個人的訪談或文章,也都在重復以前批評《讀書》的理由:新左派的陣地,不好懂等等,在這沉默的背后,也傳出了《讀書》事件的“幕后黑手”是某位著名作家的傳聞,這一傳聞未經(jīng)證實,但自由派在此次事件中無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至于僅是思想上的鼓動,還是政治上的策略,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
在報刊或網(wǎng)站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值得重視的有老田、錢理群、憲之、劉宏、何賽馬蒂、黃蘆葦?shù)热说奈恼?。老田在“《讀書》事件”的過程中,寫了兩篇分別名為“ 對《讀書》兩主編的造反策略賞析”、“《讀書》主編悠關‘鐵三角’的千秋大業(yè)?”的短論,前者對《新京報》不惜自損名譽報道假新聞進行了諷刺,后者則對精英階層官、產(chǎn)、學相互勾結進行了批評,并高度評價了《讀書》的作用;錢理群在文章中將《讀書》事件與去年的“《冰點》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這是自由思想空間萎縮的不同表現(xiàn),“自由知識分子”應該加以抵制;而憲之則將此事與《炎黃春秋》發(fā)表的謝韜宣揚“民主社會主義”的文章加以討論,認為《炎黃春秋》的咄咄進攻與《讀書》被“斬首”,反映了左翼思想在當前的困境;何賽馬蒂的《〈讀書〉“罪案”之答辯》駁斥了加在《讀書》上的一些不實之詞,并“認為新的問題和新的思考一經(jīng)展開,并不是一兩個雜志的命運所能決定的”;黃蘆葦?shù)摹丁醋x書〉死了,〈讀書〉萬歲》則認為彌漫于全社會的新自由主義思潮是造成“讀書事件”的最大原因,因而值得反思。
劉宏的文章對認為《讀書》“近十年來所作的嘗試或許不完美(如對日本的重視遠遠超過亞洲其他國家),但是,它所嘗試建構的是一個較為全面和均衡的世界,一個超越了西方中心和中國本位的世界?!?月2日,意大利報紙il manifesto發(fā)表了記者Angela Pascucci關于讀書事件的報道《在北京禁止“讀書”》,認為“《讀書》事件”與對礦工和農(nóng)民的更大關注之類的報道相互矛盾,認為這是一種“聲東擊西”,同時它認為“《讀書》雜志十一年以來推動了中國一場重要討論,集中了最尖銳和智慧的知識分子及批評家;這些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避免與黨的派系合流,而是專注于中國的疾速發(fā)展帶來的現(xiàn)實問題。”
季劍青、張春田的《“大時代”中的〈讀書〉》、尚悠的《一個右翼眼中的〈讀書〉事件》,代表了不同傾向的青年人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因而也值得特別加以介紹。季劍青、張春田結合自己閱讀《讀書》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讀書》對他們在學術、思想上的巨大影響;尚悠認為,“今天《讀書》有回歸右翼的可能,也并不因此就意味著右翼已經(jīng)具備了相對左翼或者其他群體(比如某種意義上的保守主義)的文化競爭優(yōu)勢。這里我深感憂慮的地方恰恰是,右翼在文化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弱勢狀態(tài)?!?BR> 目前關于“《讀書》事件”雖告一段落,但從長遠來看,這一事件的思想史意義還沒有被深刻認識到,我們可以將之視為右翼思想“一體化”過程中的一個具體事件,但統(tǒng)合的力量不僅是右翼思想,而且結合了新意識形態(tài),這是一種力圖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接軌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力量。而這樣一種“一體化”,所排斥的不僅是左翼思想或批判思想,而是對“思想討論”本身的排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