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堅持公有制是判別真假社會主義的試金石
征漢文
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與楊承訓對話《堅持基本路線必須澄清錯誤思潮》,與“首屆全國社會主義論壇暨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研討會綜述”,在關于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觀點上,處于對立的狀態。在對雙方觀點理解的基礎上(不一定完全符合雙方各自的原意),本人認為,核心問題在于:承認不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亦即承認不承認科學社會主義,承認不承認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不只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一種,但是,只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才被實踐證明為科學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根本標志,是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承認公有制,與承認科學社會主義,與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一、科學社會主義有巨大的生命力。
科學社會主義,代表一種社會制度,代表一種社會形態,與資本主義不同的根本標志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從《共產黨宣言》提出“消滅私有制”,到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勝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出現社會主義陣營,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無不是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勝利。
前蘇聯的解體,西方一些國家把和平演變的矛頭指向中國。可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不斷取得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勢發展面前,西方要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聲音已經收斂許多。
除中國以外,不僅朝鮮、越南、古巴等國繼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指引的道路,而且在世界的其它地方,尤其是在拉美地區,以公有制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大有風起云涌之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踐和認識補充、完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雖然,無論是在前蘇聯,還是在我國至目前,對科學社會主義即公有制社會主義的實踐和認識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陷,但是不能否認公有制社會主義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在前蘇聯經歷了70多年,在中國至改革開放也有約30年。對科學社會主義這段實踐史做出客觀的評價,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對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不能以一兩次成功就全盤肯定,也不能以一兩次挫折或失敗就全盤否定。它在成功的征程上有不足之處,它在挫折以后也會東山再起。這是由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我是堅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一社會發展規律的。
對過去的公有制實踐,至少有兩點需要肯定:一是它無歧義的叫做社會主義,二是它在較短的時間里使經濟落后的、封建半封建的、兩個較大的國家發展成了較強大的國家。前蘇聯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
過去的公有制實踐,根本缺陷只有一個,那就是“太超前了”,如果用政治術語表達,那就是“左”了。無論是前蘇聯或者中國,都還沒有具備實行單一公有制的條件。
過去公有制實踐中的“左”,不是公有制造成的,而是人們的主觀認識造成的,與當時的實踐者機械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公有制理論有關。這不能怪馬克思,因為馬克思研究問題的科學精神,使他不可能對未來的社會主義究竟怎樣作出具體的描述。這也不能怪科學社會主義實踐的探索者,因為既然是探索,就會有成功的地方也會有失敗的地方。因為實踐中的“左”不是由公有制造成的,所以,它在實踐中是完全能夠糾正的。糾正“左”的社會主義實踐的具體表現,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可以理解為而且實際上也就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或者叫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
公有制下存在于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需要認真重視、研究、解決,但與公有制關。
三、已經到了應當充分認識公有制成就的時候。
曾經有一種說法叫做: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而現在,對于公有制,問題已經講了很多,已經講到許多人不再相信公有制了,甚至有許多人連什么叫公有制也搞不清楚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要堅持公有制,那么,對公有制的成就就需要多講講。通過多講公有制的成就,以正視聽。
只有把公有制的成就講清楚、講充分,才能使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公有制確實好,科學社會主義確實好。也只有這樣,才能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以公有制為本質特征的社會主義。否則,人們只知道公有制多么不好,而不知道公有制有哪些好處,怎么叫他們堅持公有制的社會主義?
過去搞純公有制固然不符合實踐的要求,但是不能將洗澡的小孩與洗澡水一起倒掉。如果反思一下,我們對公有制條件下一些做法的批判需要重新研究。其中,尤其是把什么問題都歸于公有制的認識。這種觀點首先對公有制下的某一具體問題的批判開始,當他們發現對問題的解決并不象他們設想的那樣簡單時,就會(甚至是無一例外地)把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源歸于公有制。這種思潮即使目前還仍然在繼續。
如果說在過去那種純公有制下沒有什么可對比研究的,那么在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不同經濟成份之間的優劣就可以進行比較了。國有經濟同樣可以在市場條件下運轉,集體經濟也同樣會在市場條件下不斷發展壯大。在改革之初,一些向公有制經濟發難的問題,現在再重新審視一下,可以發現,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并不是正確的。例如當初說公有制企業的效益非常低下,有三分之一贏利、三分之一虧損、還有三分之一潛虧,進而有觀點夸張地說:公有制企業有三分之二處于虧損狀態。于是借提高經濟效益之名,行改變企業的公有制性質之實,其結果,就是企業轉制,實質上是轉給私人。現在人們可以比較一下了:即使在私營企業中,是不是也可以將贏與虧分成一定比例了?實際上,在若干企業中具有一定比例的贏或虧正是經濟規律的具體表現。因而那時對公有制企業效益差的指責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當然,如何使效益更高、更好,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它與是不是公有制完全沒有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為了所謂提高經濟效益而紛紛轉制的過程中,有一批企業仍然堅持國有或集體的性質,他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形成了很好的機制,也有很好的效益。在華東,有“天下第一村”美譽的江蘇華西村。在中原,有河南的南街村、北徐村。在東北,在其它地區,也都有類似的典型。這些典型的存在,就是公有制的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于公有制的這些成就,我們的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人經常到這些地方視察就是明證。對于公有制的這些成就,我們的新聞輿論界也沒有忘記,從他們不斷地制作專題片、不斷地刊載專題文章也就可見一斑。
我國現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時,人們發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一些地區,上世紀末進行企業改制時,基本上將原來的鄉鎮企業全部改制給了私人,現在發現,進行新農村建設沒有了實力。有基層的同志說,廣東省在對鄉鎮企業進行改制時,沒有全賣,所以現在建設新農村,他們的集體經濟就有強大的實力。凡是農村集體經濟基礎好的地區,新農村建設所遇到的經濟困難就會小一些,否則,經濟上的負擔就往往承受不起。這里也體現出公有制的成就!
對公有制的成就,有領導人的關心和新聞媒體的傳播,當然非常重要,但是看來已經遠遠不夠了。現在似乎有一種漠視公有制的潛規則。根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與可能,象如何在公有制基礎上改革與發展公有制及關于公有制成就等,要進課堂讓學生們知道,要進報刊使人們有研究、宣傳的陣地,要加大宣傳力度。目前,對公有制的研究和宣傳,是沒有陣地的。象劉國光先生這樣的名家,也說自己的文章難以發表,更不要說其他的無名小輩了。這種狀態需要改變。這種狀態也必須改變。
四、沒有公有制的“社會主義”不是社會主義。
還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時代,就出現了多種社會主義思潮。那時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雖然觀點各異,但是,都把資本主義作為批判對象,并設法用更好的制度代替資本主義。這一點上,他們還可以算得上與科學社會主義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后,從伯恩斯坦開始,經過“瑞典模式”,到英國工黨首次執政的實踐,這一時期的民主社會主義主張通過議會道路實現公有制,也仍然算得上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戰友”。
當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社會主義思潮紛紛放棄公有制主張,并把科學社會主義作為批判對象時,它們就不再屬于社會主義,它們在本質上就與資本主義無異。
“首屆全國社會主義論壇暨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研討會綜述”所提供的信息,由于是各人發言的摘要,就很難完整地表達各人的思想,所以說,它很難說就是某個人的觀點。但是,它所反映出來的無視公有制的問題,還是值得引起重視的。
“綜述”中的各種觀點所批判的對象,無一例外地指向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不爭的事實。區別只在于:有的觀點用詞隱晦一些,有的觀點用詞明顯一些。我們也不否認,科學社會主義本身確實需要進行批判,或者用流行詞叫“創新”,問題是在對它進行了批判以后所采取的選擇:是在堅持的基礎上發展呢,還是給予否定?“綜述”中的觀點基本都屬于后者。
從“綜述”對與會代表身份的介紹可以看出,各位都稱得上是研究社會主義的專家。如果他們不承認馬克思主義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社會主義,而他們又想做一個社會主義者,那么,他們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他們所主張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是什么?什么是“普遍幸福主義”?什么是“人民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保障主義”?這些詞是否都可以套用到當前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如果能,那么它們就與資本主義沒有區別,它們就什么社會主義也不是。所謂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是“以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市場經濟,把資本主義也完全可以運用的語言說成是根據鄧小平的思想,完全是對鄧小平思想的惡意歪曲。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講了五句話,一環扣一環,環環緊扣,其最后一句話是“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只講目標,不講過程,用意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肯定要區別于“蘇聯模式”,但是,為什么要提出“不同于以私有制為主的瑞典模式”?既然瑞典模式“以私有制為主”,還叫它社會主義?在這些觀點面前,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看來,人人都要被搞糊涂了。
作為研究社會主義的專家,你如果相信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你就應當明確堅持公有制,你如果不相信公有制的社會主義而要證明自己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你就有責任指出:你所謂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是什么。
五、社會主義本質是多方面內容的辯證統一,公有制則是社會主義的最基本特征。
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社會主義實踐史上曾經界定為:公有制、按勞分配、計劃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它補充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取消了“計劃經濟”。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就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而言的。社會主義實踐史上就是這樣界定的。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就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言的。對此,黨的十四大報告關于鄧小平的偉大歷史功績的概括有明確的結論。
上述從不同角度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都是正確的。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即:公有制、按勞分配反映的是“什么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反映的是“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此外,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也可以從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領域表現出來,例如: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能用鄧小平的五句話否定公有制、按勞分配。
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要重申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即公有制、按勞分配的問題,尤其是要特別強調公有制問題。
我國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有一項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里的“社會主義道路”,本意主要就是公有制、按勞分配的道路。因為大家知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定下來的,那時,改革還基本上剛剛從農村開始,鄧小平還沒有提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因而,開始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中的“社會主義”還不可能包括鄧小平后來提出的五句話。現在,我們當然可以將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五句話也包括其中了。
公有制是鄧小平一直堅持和強調的。鄧小平往往總是把公有制與共同富裕等一起加以強調。對此,人們可以從《鄧小平文選》中了解到。即使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將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為五句話的時候,也還是沒有丟掉公有制問題,例如他說:“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 ,“我們有優勢,有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373頁)。雖然,國有、集體企業在以后的改制中有一部分發生了所有制性質的變化,但是并不影響鄧小平是用公有制作為判斷姓“社”還是姓“資”的標準的。
六、堅持以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
1.公有制需要堅持。
現在講堅持公有制,包括繼續堅持過去那種純公有制,因為那也是公有制的一種形式,例如某個項目由一個國有單位投資,它所形成的公有制就是過去意義上的公有制。但是,在股份制條件下,過去那種純公有制企業會變得越來越少,如果發展到一個也沒有了,那也不要奇怪。
現在講堅持公有制,更多地將是公有單位之間共同參股的公有制。某一個企業,或者一個項目,已經不再是由一個國有單位投資,而是有數家國有單位投資,其國有單位的級別也可能不同,例如可能有國家級單位也有省級單位等等,甚至在共同投資的主體中還包括數家集體單位。由此形成的企業,雖然其股東分為不同的公有單位,但其性質仍然是公有制的。
2.公有制更需要補充、完善和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
要加強公有制產權理論和制度建設。產權涉及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支配權(處置權)等等。堅持公有制,必須建立公有制產權關系。如何建立公有制產權關系,需要進行系統研究。要通過研究、總結、概括,形成公有制企業自己的產權理論和制度。要首先明確公有制企業產權的主體,在此基礎上,公有制企業產權方面的其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由于沒有公有制企業產權理論和制度,所以在私有制產權理論的進攻面前,公有制企業是“節節敗退”。
要正確把握“以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適度發展。也就是說,我們強調堅持公有制,并不排斥非公經濟的繼續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在一個企業中的表現,可能主要是占企業總股份的50%以上(不含50%)。但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以公有制為主體,可能會有多種衡量指標。例如,公有制(包括獨資、合資、控股等)部分的GDP超過50%,應當算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了。此外,如果公有股份只有40%,但可以主導另外60%的股份,算不算以公有制為主體?這應當屬于控制力的問題。還有,比如,在全國范圍,假定雖然GDP只占總量的40%,但是,國家還掌握著GDP以外的資源例如土地資源,這算不算以公有制為主體呢?如果說土地還在國家或者集體手中,即使公有制下的GDP不能占到全國的50%,恐怕也能算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由此算來,我國的非公有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之間有一個“度”的問題,具體以什么樣的“度”為最合適,將會有多種因素決定,因而它將會是一個動態的指標體系。從長遠看,可能以是否影響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為風向標。如果社會處于穩定狀態時,不同的經濟可以共同發展;如果出現社會不穩定的經濟因素,對經濟結構做出一定的調整,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堅持公有制,發展公有制,需要發揮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組織經濟的職能。這里再次提出,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對于經濟活動具有雙重職能:既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更有組織經濟的職能。兩種職能是由兩種所有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及其不同的性質決定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權只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他們如果千方百計阻撓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實施組織經濟的職能,并不會感到奇怪。“市場經濟”對于社會主義是一把雙刃劍,它只允許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管理經濟,而阻礙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組織經濟。破解這個難題還需要時間,但是首先要有這方面的意識,以做到有備無患。
3.堅持公有制不等于“保守”更不是反改革。
對于公有制,只能是補充、完善、發展,絕不能否定,也不能被“代替”。
沒有了與資本主義相區別的基本特征的公有制,就不是社會主義,就不會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也不能用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代替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對一個社會來說可能是對的,因為在這個社會里,存在著許多企業,因而存在著各種所有制,其中包括存在公有制企業。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說成混合所有制也是可以理解的。混合所有制,對一部分企業可能也是對的,因為在這些企業里,既有公有股份,也有私人股份,或者還有其它性質的股份。一個企業,如果都由公有股構成,或者都由私人股構成,其所有制性質就很明確:前者是公有制,后者是私有制。在這里,如果用“混合所有制”來表述,就有畫蛇添足之嫌,就有混淆是非之實。所以,不能說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股份制也不等于公有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企業都可以成為股份制企業,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是公有制企業。股份制好比河上的一座橋,公有制、私有制好比河的兩岸,從私有制經過股份制可以走向公有制,從公有制通過股份制也可以走向私有制。完全由私人股份組成的股份制絕不是公有制。對于私有制可以通過股份制走向公有制,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有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