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屬性透視——當代中國經濟關系嬗變十分析之四

巫繼學 · 2005-03-14 · 來源:人本經濟學-自主勞動網.中國經濟學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當代中國經濟關系嬗變十分析之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屬性透視

               ──重提“勞動力產品說”[1]



巫繼學[人本經濟學-自主勞動網.中國經濟學(www.economics.com.cn www.wayee.com )互聯網首發]

§1 馬克思發現:經濟制度姓“資”不在于商品生產,而在于勞動力成為商品

    作為商品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個社會為什么姓“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理論光輝依舊:G-W-G′即資本帶來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的全部秘密,社會大廈的整個地基就在這里。這個秘密曾令早期資本主義世界騷動不安。那時,資本家興奮不已,勞動者悲愴無限,經濟學們卻迷惑不解。如果是平等交換,資本家便無利可圖;如果是不平等交換,那就是掠奪。唯有馬克思洞若觀火,一眼看穿:是資本家在市場上幸運地買到了一種能增殖財富的商品─—勞動力,并把它放在生產中去壓榨,他因此憑空獲利。

    盡人皆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談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要特點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特征的,不在于商品生產,而在于將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的普遍性;就是說,在于勞動力變為特種商品。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發現了,經濟制度之所以成為資本主義,不為在于產品轉化為商品,而在于勞動力淪為商品。

    十分自然,人們會想到,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勞動力采取商品形態,那末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自主勞動者的勞動力將采取何種形態?特別是在這建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勞動力的商品化是否勢所必然?勞動力市場的出現對于自主勞動者意味什么?這既是關乎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更是關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命運、市場經濟中自主勞動者的命運的重大問題。實際工作可以不爭論,但理論研究如果不探討,那不僅是社會的不幸,也必然是歷史的悲哀。

§2 勞動力的社會主義形態之認識史:非商品說,商品說,準商品說

    勞動力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是否仍采取商品形態?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史的早期階段,或許是因為計劃經濟、產品經濟占統治地位,人們一般地都對此持否定看法。由于理論上缺乏分析和論證,加之商品經濟在實際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相反的觀點便成長起來。于是,有人便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仍然是商品[2],有人甚至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還存在著雇傭關系。[3] 這種看法在我國學術界,目前已是司空見慣的了。

    勞動力是否歷來都是特殊商品呢?不!它只是在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可能成為商品。那末勞動力是否只要在市場商品經濟條件下就一定是特殊商品呢?也不,如在存在著商品生產的奴隸社會就不是。[4] 勞動力要成為特殊商品,要求有特殊的經濟條件。第一,要求勞動力所有者必須是能支配自身勞動力、具有人身自由的勞動者。勞動力所有者和勞動力的購買者在市場上發生關系,雙方都是法律上平等的人。而且,勞動力所有者必須始終把勞動力只出買一定時間。[5] 第二,勞動力所有者沒有可能出賣將自己的勞動物化在內的商品,而不得不出賣他自身的勞動力。簡要地說,勞動力成為商品,一是要求勞動者是自由人;二是要求勞動者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須的東西。”[6] 這一切條件在資本主義社會,也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具備。[7]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首先,勞動者應該是自主自由的人,因為他擺脫了封建社會的封建依附、宗法關系。但是其次,勞動者在公有制中恰巧擁有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須的條件——生產資料,就是說勞動者并非一無所有。所以可以說,勞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并不一定采取商品形式。

    還有一種觀點,雖然承認在勞動者作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力“不是商品”,但是一種“準商品”;并認為勞動力是通過“勞動的準市場”,“與社會資金主動結合的”,勞動力具有“勞動價格”。[8] 通觀“準商品”論的全部論證,作者僅僅在作文字游戲,不過是將“特殊商品”從用語上改為“準商品”而已,事實上他是將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勞動力作為商品來對待的。所以這種觀點仍難以站得住腳。

§3 社會主義社會在本質上是“自主勞動社會”

  認識勞動力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下所采取的經濟形式,必須認識社會主義的經濟本質。

    勞動,是一個古老而又喝著“圣水”的永生范疇。難怪馬克思歡欣鼓舞地指出:勞動是社會圍繞轉動的“太陽”[9];勞動者是社會、是生產勞動過程中的主體。[10] 而在漫長的私有制社會里,普照之光不是勞動這輪“太陽”,而是偷借太陽之光的資本“月亮”;勞動者不是社會、從而生產勞動過程的主體,主體是騎在勞動者頭上的剝削者及其剝削手段。整個世界都立足于勞動、受惠于勞動,而地剝削社會中卻籠罩著剝削者“養活”勞動者的迷霧。在勞動者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恢復了主體地位,勞動這輪“太陽”再“不是沒到西海里過夜,而是去照耀另一個世界”。[11] 在這個實現了勞動普遍化的世界里,灑滿了自主勞動的陽光。因而一切歸為勞動,一切歸為自主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社會在本質上是勞動的社會、自主勞動社會。

  也許讀者會問?馬克思是否設想過把未來社會命名為勞動的社會?回答是肯定的。(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以資本和勞動的關系作為軸心展開分析,得出結論:歷史的邏輯是勞動否定資本。在資本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內,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末這就隱含了一個結論:在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內,社會必定是勞動的社會。(2)從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種種設想來看,他是以勞動為標志來描述這個社會的:這是一個“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的社會(和資本社會相反就是勞動社會);這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消滅剝削勞動的資本);人人“只當做勞動者”(實現勞動普遍化,一切歸為勞動);社會只默認勞動“是天然特權”(勞動是唯一的經濟權力);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勞工神圣)。[12] (3)不僅如此,馬克思正是在作“資本的歷史使命”的理論考察中明確指出,代替資本的社會是“勞動的社會”。他寫到,普遍的勤勞由于勞動力向前發展,“而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個社會只需用較小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另一方面勞動的社會將科學地對待自己的不斷發展的再生產過程,對待自己的越來越豐富的再生產過程,從而,人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代替人從事的勞動,一旦到了那樣的時候,資本的歷史使命就完成了。”[13]

  勞動的社會否定資本的社會。這不僅是馬克思理論體系的必然結論,而且他自己也有明確論斷。那末,為什么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什么人對此研討、對此論述?歷史性的忽略在歷史上是時有發生的。可能有理論超越現實的原因,有時代精神興奮點選擇的原因,有視野取向、立場取向方面的原因,有訛誤相傳的原因,也有某些理論不見經傳的原因。貝弗里奇在《科學的藝術》中對自然科學領域中發生的此類事件多有記載。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這類憾事常常蕩起人們對重塑歷史過程的聯想。以至美國一位歷史學家斯魁爾(J·Squire)以歷史中的“如果”為思路,主編了一部名叫《假如我們的歷史經過重寫》(1993年紐約英文版)的書,盡發千古遺憾之感慨。

  社會主義社會本質上是勞動的社會、自主勞動社會,表明了社會的經濟特征、社會的經濟性質。自主勞動的本質持征對經濟社會給出了什么規定呢?它沒有描述一般社會藍圖,沒有包攬經濟社會細部,也沒有設計經濟運行軌跡。但是,它給出了一個經濟模式、活性機制,申張了一種社會理想、人類道德,揭示了一種發展方向。運行趨勢。作為自主勞動社會,其核心、本質的機制就是勞動。自主勞動是社會最高的價值取向、道德取向和理想取向,勞動成為全部獻力于社會財富創造的自主活動的總概括。社會經濟活動的效率與公平,是圍繞著勞動而展開,以勞動為尺度的。經濟發展的標志是勞動者自主性的獲得和豐富,社會的歷史進步性體現在勞動、勞動者的地位上。自主勞動者從而在家庭形式上的自主消費實體,在企業形式上的自主經營實體、獨立自主的國家,在經濟運行中形成一個自主經濟體系。

  以勞動為標志、為核心的自主經濟體系有其獨自的歷史進步性。勞動作為社會的最高價值、最高道德、最高理想,它首先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才智、勤奮的動力機制。生存與發展,是人類活動的永恒主題。而把這一切與勞動聯系起來,排除任何其他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那末,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勞動競爭,體力的競爭、智力的競爭、效能的競爭。其次,它是自主勞動者聯合體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的效率機制。勞動者之間的競爭,在聯合體內展開;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競爭最后要通過作為商品生產者的自主經營實體之間的競爭實現。自主經營實體必然奉行最大化原則,追求效率最佳。再次,它是一種公平機制。人人都擁有自身勞動力,也只憑這個能力生存與發展,這是機會均等。社會只有勞動是通行證,只有勞動是經濟權力,這是權力公正。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勞動是尺度、準繩,這是量度公平。最后,它是一調節機制。勞動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唯物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為自主勞動者之間,自主經營實體之間,個人、企業、國家三者之間的經濟運行,提供了一種內在調節機制。

  自主經濟體制的歷史進步性還表現在對待“大寫的人”的態度上。首先,每個勞動者獲得了自主性。自主,是人類發展史上追求的目標;自主,是人的完善、人的實現的前提;自主,是人邁向自由境界的起點。勞動者的自主性,是他在經濟上獲得解放的標志,是一個經濟社會文明的象征。其次,在自主經濟體系中,人是經濟活動真正的主體,是社會財富的占有者、支配者。這就造成一種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經濟體制。再次,由此必然導出:萬事萬物以人為尺度。生產力標準必須有人的標準來補充,經濟增長應以人的需求為限度,經濟發展應與人的生活環境改善同步,整個經濟活動應無愧于人性。最后,在這種經濟體系中,人與經濟活動必然是沿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發展。一方面,自主勞動者在排除剝削、排除非文明等因素的條件下組織、參與經濟活動;另一方面,經濟實踐活動、其提供的社會財富又使得自主勞動者變得更加真善美。

  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目標模式的闡述。但決不是說,這與現實有牛織之遙。我有把握地說:我們正邁向這種境地,換言之,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造成這種發展的趨勢。 

§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勞動力產品說”

    在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之后要問,市場經濟體系中自主勞動者的勞動力究竟采取什么形態呢?我們知道,所謂勞動力,就是人的身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14] 顯然,勞動力范疇是存在于一切經濟時代的永恒范疇。但也有人認為,社會主義不存在勞動力范疇。具有代表性的有前蘇聯的恩·克·佳普金,他曾寫道:“社會主義社會沒有也不可能有勞動力這樣的概念”。[15] “從社會主義勝利起,從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起,人的生產能力的所有制就不再存在了。‘勞動力’經濟范疇退出了歷史舞臺。人的生產力直接表現出來了,沒有把它變為勞動力。沒有生產資料和人的條件私有者,就沒有作為勞動力承擔者的勞動者。”[16] 他所以得出上述結論,蓋因將勞動力本身和其采取的特殊社會形式混為一談。毫無疑問,如果依照馬克思的理論將勞動力理解為人的勞動能力,那末人只要作為個體存在,只要社會生產是使用價值的生產,那勞動力范疇就將存在。勞動力本身并不表明它的占有,也不表明它的特殊社會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不存在的不是勞動力范疇,而是它的商品占有形式。對于勞動力來說,把各個社會區別開來的,不是勞動力本身是否存在,而是對勞動力的特殊占有形式。

 問題的實質正在于:社會主義下勞動力采取著什么樣的社會經濟形態或如何對其占有?勞動力作為商品,它一方面具有使用價值,即它的實際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外化、物化。這一外化、物化在市場經濟下表現為價值的創造。所以馬克思說,在商品生產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17] 另一方面,勞動力商品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價值,可以賣錢。那末,勞動力失去商品屬性僅僅就意味著:勞動力不再具有價值,不再作為商品買賣的對象,勞動者不再以此來賣錢。但是,勞動力雖不再是商品,卻仍然具有使用價值,即它的實際運用仍然可以提供勞動。在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仍將具有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許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以為商品所以具有價值,在于勞動力具有價值,從而在于勞動力是商品,這是莫大的誤解。創造商品價值的,不是勞動力的價值,而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正因為如此,在勞動力不是商品的條件下,產品仍然可以是商品,如小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而且,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其實際使用就是勞動本身來說,是永存于一切經濟社會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所以具有價值源泉屬性,不在于勞動力的使用本身可以提供勞動,而在于商品市場經濟的條件存在,要求將物化勞動作為價值來生產;就是說,商品市場經濟的條件決定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具有價值源泉屬性。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產品生產系統中,它取得了生產產品使用價值的系統質[18] ;而在商品市場經濟系統中,它獲得了二重的系統質:它的發揮作為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而作為抽象勞動則生產價值。一個孤立的勞動力,如不加入社會生產系統(即不與生產資料結合進入生產過程),那它就不能取得系統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勞動者對勞動力僅僅在使用價值意義上進行占有,或者說,勞動力只采取著使用價值形式。這樣講似乎籠統了些。因為單純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可分兩類:一類可以是產品,一類可以是天然物品。前者我們可以舉種種直接勞動產品為例,后者我們可以舉河水、空氣為例。于是就提出一個問題,勞動力屬于其中那一類?產品是勞動的產物,或者說,產品的生產需要花費勞動;而天然物品卻不同,它是大自然的恩賜,無須花費點滴勞動。這是產品和天然物品的本質差別。如果說勞動力屬于天然物品,勞動者就犯不著為吃、穿、住、行花費分文,恰恰相反,勞動力是存在于人體之中的。“勞動力的生產要以活的個體的存在為前提。……勞動力的發揮即勞動,耗費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經、腦等等,這些消耗必然重新得到補償”。[19] 就是說,勞動力的提供是要花費勞動的。這一點恐怕對任何社會都一樣。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是一種產品,或者說,自主勞動者以產品的形式占有自身的勞動力。把勞動力歸結為產品,不僅符合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在理論上也并非不見經傳。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指出過“勞動力的生產”、“勞動力的再生產”問題。他的勞動力(產品)轉化為商品和物質產品轉化為商品,在理論上也是相貫通的。他甚至明確地指出過:本來“勞動能力自身也是一種產品。”[20]

§5 如何確定市場經濟下勞動力產品的價值量

既然自主勞動者的勞動力是一種產品,個人必要勞動的職能就歸結為提供簡單再生產這種產品的全部費用,而提供這些費用所需的全部勞動量正是確定個人必要勞動量的客觀依據。[21] 我們知道,勞動力的生產要以活的個體勞動者的存在為前提。馬克思指出:“假設個體已經存在,勞動力的再生產就是這個個體本身的再生產或維持。”[22] 他還說過,勞動力產品“等于它必須用來生產自己和能再生產自己的那個勞動量。”[23] 活的個體要維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產品所需要的勞動量,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花費的勞動量。在市場經濟中,這部分勞動量只能用價值量來表示。這一勞動量或價值量從勞動力產品的再生產角度來看由以下四個部分決定:第一部分,是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這部分生活資料價值的量究竟應有多大?它應該保證勞動者今天進行了勞動,明天也能夠在同樣的精力和健康的條件下重復同樣的過程;也就是說,這部分生產資料的總和應當足以使勞動者個體能夠在正常生活狀況下維持自己。第二部分,為了保證有新的勞動力接續,還應包括勞動者為養活子女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第三部分,為使勞動者獲得專門技能,還應包括勞動者一定的職業教育和技術訓練的費用。第四部分,也包括勞動者自身的保養費、交通費和其他一些雜務費用。生產勞動力產品的上述四部分費用即總勞動量、價值量,決定著個人必要勞動量。

由此看來,決定勞動力產品的價值量和決定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相同的嗎?這里既有它們這種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其所以具有相同的一面,是因為,生產勞動力產品或商品,是在人體內進行的,即表現為人的生命活動的過程。勞動者作為人,消費一定質與量的生活資料,再生產出一定的體力和智力,就是再生產的勞動力。至于再生產出的勞動力是作為商品還是產品,與人體的生理活動毫無關系。這樣無論是生產勞動力產品還是生產勞動力商品,在現實生活中都表現為勞動者的生存、表現為勞動者生活,從而都表現為他消費一定量的生活資料。但是,這兩種價值量的決定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其中一個是決定作為產品的勞動力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量;一個則是決定作為商品的勞動力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量。對此,表面看起來復雜,其內在關系則比較簡單,試對其以圖示之:

        勞動力產品與勞動力商品內涵比較

這樣一來,會生產出一個新的疑團:勞動力商品具有價值,所以勞動力價值和決定它的生活資料價值是相一致的,而勞動力產品本無價值,為什么又由有價值的生活資料決定呢?勞動力產品只具有使用價值,決定這一產品能夠再生產的,決不是生活資料的價值,而是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是生活資料能供勞動者衣食住行,能供勞動者消費、生存。但由于在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一生活資料本身作為商品具有價值,在對決定生產勞動力產品所需使用價值量作計算時,只能計算其價值量。這一特殊現象還可舉如下一個例子:農民每年生產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糧食,不是作為商品,而是留作家庭的口糧。但生產這部分糧食卻投入了大量商品形式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水電等。誰都不會認為這些糧食未進入市場轉化為商品而失去自身價值。事實上,每個農民都有一本帳,都對每年各類農產品進行著價格計算。不僅有價值的商品可以在生產中更換為無價值的產品,而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在生產中也可變換成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就是最好的例證。

§6 由于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存在,勞動力的實現形式是多元的

    經過十數年改革后的中國的現狀,與改革前有了根本的改變。其中特別要指出的是,通過改革,使我國過去那種“一大二公三純”的公有制極端形式得到改善。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經濟在適應我國目前生產力水平的基礎上獲得很快的發展,外資經濟、合資經濟、個人經濟、私人經濟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即令公有制,既可以有國營也可以民營。體制改革創造的種種公有制形式業已突破傳統的“全民加集體”的單純模式,出現諸如合作制、股份制、多重所有制等豐富多采的多種形式。這種所有制現狀我在另一篇文章將其稱之為“公有主體混合所有制”的新格局。[24]

在這種所有制結構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取向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那末,作為資源市場中的勞動力市場問題也就同時被了出來。于是,掩旗息鼓多年的有關勞動力是否是商品的爭論便從理論來到了實踐。面對市場經濟,誰都繞不開“勞動力商品”這一當代中國極其敏感的問題。你要么黑說白道,明明看到了勞動力市場的出現,并且有將勞動力作為商品來買賣的現實,卻硬說沒有勞動力在轉化為商品;你要么承認現實,這便陷入當代中國經濟制度姓“資”姓“社”問題的思辯中。這正是有良知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矛盾、苦惱的怔結所在。

對于現實經濟生活中勞動力商品與勞動力市場的存在,需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從當代系統論的觀點看,由于主體公有制的存在,市場經濟關系系統中,公有制經濟關系是主體系統。而置身其中的自主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真正主人,其勞動力,必然采取產品形式。但在市場經濟關系系統中,還存在有非公有制經濟關系,盡管它們不占主體,卻仍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是在非公有制市場經濟關系中(如在私有經濟、外資經濟、個人經濟、合資經濟)中,勞動者不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僅僅是雇傭勞動者,因而勞動力必然采取商品形式,或者說勞動力只能通過市場進行選擇與配置。其實,非公有經濟與勞動力商品是伴生的,抑或同一經濟關系的兩種表現。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分布在不同所有制從而不同的經濟關系中的勞動者,勞動力個人所有制實現的形式也是各不同的。因而,籠統地爭論所謂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對于改革現狀來說,多少有些不著邊際。

    盡管規范地分析表明,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存在勞動力商品,但是由于所有制的混合性決定著勞動力實現形式的多元性。這不是理論,而是經濟實際。一般說來,公有制經濟單位中的勞動力僅僅是產品,而非公有制經濟單位中的勞動力肯定是商品。由于勞動力市場的出現與發展,勞力交換的反作用會使得公有經濟中的勞動力發生部分質變。在改革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有如下一些變化:一是自主勞動者的勞動力產品會借用商品形式進行流動,如國家職工在人才市場流動,但不改變原有身份。二是國家職工全部或部分進入非公有企業工作,因而勞動力產品在一定時期或部份時間內采取商品形式,但最終仍歸為勞動力產品。三是由于種種原因,國家職工在本職工作之外再去兼職,這樣勞動力在本職工作中是產品,而在兼職中是商品。還有一種情況,是自主勞動者一方面是國家職工,公有制的成員,勞動力產品的所有者;另一方面他卻另劈蹊徑,成為非公有制的業主,他甚至還把別人的勞動力從市場上買回來;這樣,他的勞動力就有雙層身份:既是商品又是產品。

    總之,在公有主體混合所有制的前提下,勞動者在主體上是自主勞動者,因而其勞動力是產品;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力是商品;由于各種復雜原因,自主勞動者的勞動力在勞動日的部分時間中、或者在自由時間中、或者在一段時限內,采取商品形式。

§7 自主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公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相兼容的重要標志

 如果說勞動力成為商品、從而勞動者淪為雇傭勞動者,是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化之關鍵的話,勞動力還原為產品、從而成為自主勞動者則是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化之重要標志。不能設想,在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內,勞動者的雇傭化,能使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兼容。他本來是主人,現在變成了雇工,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變為勞資關系,那么公有制的性質不也隨之而變了嗎,皮之不存,毛將附焉?他是主人和他是雇工,對待企業的態度與感情恐怕也是大不相同的。進一步問,如果自主勞動者成為雇工,公有制經濟中屬于他那一份產權到哪里去了呢?我們只能作如是觀!

其實,所謂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兼容的問題,應該從企業與勞動者兩個方面來理解。國有企業要成為與國際市場經濟能接軌的規范企業,它必須是自主經濟實體,是自主企業。如果從企業的立場來看,要求第一,產權自主從而具有自主決策權(對生產要素中物的自主權);第二,要求自主用人、用工權(對生產要素中人的自主權);第三,要求自主管理權(對生產、經濟運行全過程的自主權);第四,要求自主分配(對創造財富的分配自主權)。如果從勞動者的立場來看,第五,要求實現勞動者的自主權,即確立勞動者的主人地位;社會主義企業,本質上是自主勞動聯合體,真正的主人是勞動者,企業的廠長經理,只有當他們同時是勞動者的時候,才成為主人的一員,否則將是雇員。這是我的“企業自主論”中關于企業“五自主”的基本規定。不包括勞動者自主權力的企業自主權是不完整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廠長承包制、“破三鐵”、轉換經營機制中總是一波三折的內在原因。“首鋼”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提出把公有制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從而使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合諧地接上軌。

§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人本市場經濟”

    經濟活動,是人為滿足自身的需求、為了人及其類的生存與發展而從事的財富創造活動;人自身也在其生產勞動中發展著。人本來就是經濟生活的軸心。無論人類采取何種生產方式,無論社會關系如何發生異化,人是萬物之尺度是無法改變的。自古已然。所以從本質上說,科學的經濟學必然是人本經濟學(Anthtopocentric Economics)。這就是馬克思為什么提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的原因所在。然而,經濟學發展至今,漫漫二百余年,迄今仍僅僅以物質財富為主體、為本位對其研究的物本經濟學(Materialcentric Economics)。這是一部令人憂患的歷史。盡管《資本論》力排眾議,以人為主體建構新體系,但馬克思的后繼者們悟性不足,重陷物本泥潭卻自鳴得意。[25]

    如果說私有制經濟將以人為本演變成水月鏡花的局面,那么公有制經濟卻為以人為本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反過來說,也只有以人為本,公有制才有其生命力。市場經濟并不排斥以人為本,相反馬克思說過,人的個性解放,人成為自由人正是商品市場經濟的一個前提。[26] 建立公有制經濟的現代化企業制度,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即勞動者的自主權問題。我以為,國有企業進入市場的改革中的最大不足在于,企業未能成為真正的自主勞動聯合體,因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企業爭著種種自主權,而廣大自主勞動者卻成為單面人,失去著自主性。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諸多不協調,蓋由此而生。企業必須將自身改革為一個大家庭,勞動者真正當家自主,有一個人生價值實現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物的目標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這樣,國有企業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


 

[1] 改革初期,我曾提出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產品說”,這一理論與當時學術界的流行觀點大異其趣。(見拙文《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一種產品》,《經濟問題》1983年第8期)。十年過去了,正當中國勞動力市場方興之際,對這一問題重作研究,不僅具有學術意義,而且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亦有現實意義。

[2]〔蘇〕弗·科爾尼、龍·帕霍莫夫寫道:“這里所說的是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價值的范疇,從而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力’商品的范疇……從方法論上提出這個問題,是完全合理的。……要知道,在這里,商品關系是十分清楚的”。(轉引自阿·伊·康斯坦季諾夫:《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剩余產品》,第47頁)

[3]〔南〕M·H·瓦西里耶夫提出:“雇傭勞動的時代在歷史上就表現為生產社會化和形成巨大生產力的時代。在社會主義本身的實踐中,這樣一種現象即社會主義通過保留生產者雇傭關系的一般界限來開始本身的發展”。“‘按勞付酬’作為社會主義的原則……是通過國家所有制來實現的,但這是在雇傭關系的經濟水平上來實現的。”(《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49-50、49、53頁)

[4] 馬克思:在奴隸社會,“奴隸本身是商品,但勞動力卻不是他的商品”。(《雇傭勞動與資本》,第18頁)

[5] 馬克思說:要使勞動關系保持下去,“勞動力所有者就必須始終把勞動力只出賣一定時間。因為他要把勞動力一下子全部賣完,他就出賣了自己,就從自由人變成奴隸,從商品所有者變成商品。”(《資本論》第1卷,第190-191頁)

[6] 參閱《資本論》第1卷,第190-192頁。

[7] 列寧:“勞動力具有商品形式,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列寧選集》第1卷,第414頁)

[8]〔南〕伊萬·馬克西莫維奇:《公有制的理論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9頁。

  [9] 轉引自《鐵托選集(1974-1980)》,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頁。

  [10] 參見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第22頁。

  [11] 圣·厄弗若蒙:《論古代人的詩》,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63頁。

  [12] 參閱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3] 參閱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87頁。

[14] 《資本論》第1卷,第190頁。

[15] 〔蘇〕普·普·利特維亞科夫、恩·克·佳普金《社會勞動和它的生產率》,莫斯科1961年版,第11頁。

[16] 恩·克·佳普金:《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勞動力》,載〔蘇〕《經濟問題》1960年5期第105頁。

[17] 參見《資本論》第1卷第4第3章。

[18] “系統質”概念由〔蘇〕В.n.庫茲明最先闡述。所謂系統質,是指“總和的或整體的質”,它“作為系統狀態的某種一般特征或整體的‘比例部分’而存在于其中”;“它反映該眾多現象的某種共同合作的屬性,并且具有超個體的規定性。”庫茲明并認為:“系統質—的發展首先歸功于馬克思。”(參閱庫茲明:《馬克思理論和方法論中的系統性原則》,三聯書店1980年版,第69、79、69頁)

[19] 參見《資本論》第1卷第4第3章。

[20] 《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3分冊,第207頁。著重號為引者所加。

[21] 關于個人必要勞動范疇,詳見拙作《必要勞動及其內部劃分的考察》,載《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第3期。

[22] 《資本論》第1卷,第194頁。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第73頁。

[24] 這里仍為引用成說,詳見拙文《體制改革的核心目標:建立主體公有制二重結構》,《哲學研究》1986年第8期。

[25] 物本經濟學的當代發展,在于“發現”人本身也歸為物,由此提出一種“人力資本”理論。其集大成者,我以為應首推諾貝爾經濟學獎摘取者、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T.W.舒爾茨,他的《人力資本投資》(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可謂該理論之代表作;另一位后起之秀也是美國學者,名曰G.S.貝克爾,其力作《人力資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對我國“人力資本”論者曾起到類似“三字經”式的啟蒙教育作用。

[26] 參見《資本論》第1卷第4章,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原載《學習論壇》1995年第4期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jx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 | 一级午夜理论片日本在线 |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电影 亚洲片中文字幕在线看 | 亚洲精品国产91 | 一本大道在线播放欧美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二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