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張文木:臺灣問題與中國前途----兼評李登輝《臺灣的主張》

張文木 · 2005-03-14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臺灣問題與中國前途----兼評李登輝《臺灣的主張》

發表在1999年第五期《戰略與管理》

  1.臺灣出了問題    

   

1999年對遠東地區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巴爾干科沃戰事剛落下帷幕,臺灣海峽上空就飄浮起戰云。

    5月17日,李登輝發表《臺灣的主張》,提出分裂中國的“七塊論”;7月9日,李登輝又借《德國之聲》采訪之際,拋出“特殊的兩國論”;7月14日, 臺《聯合報》報道:“相關部門已就李總統提出的‘特殊的國與國關系’外文翻譯進入最后定稿,原則上是‘(special)state to state relatonship’, 但如提及‘two states in one nation’也將不譯成‘一中兩國’而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一時間,兩岸關系驟然緊張。臺灣當局無視大陸中央政府的再三警告,在臺獨的道路上愈陷愈深。7月25日,國民黨投資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泰英公開表示:一旦大陸武力攻臺,臺將發導彈襲擊香港和上海。8月11日,臺“行政院”快速通過《海域及海岸巡防法》。8月18日,李登輝稱建構戰區導彈防御系統更符合臺灣的“長遠利益”;并指示臺“行政院”著手研究其間的軍隊轉型、心理建設及經費等問題。8月,連戰表示:“臺灣必須保留加入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權利。”19日,臺“行政院”開會通過一項有關臺需要建立一個導彈防御系統的報告,“行政院長”蕭萬長表示:行政院9月份將公布這項報告,并呈交“立法會”,“國防部”將可能從明年起為此籌資。法新社說,這是臺“在李登輝以‘兩國論’挑戰中國(大陸)之際邁出的又一個關鍵步驟,那就是謀求美國的導彈盾牌?!保冈?9日,臺國民黨十五屆全會正式將李登輝“特殊的兩國論”載入政策文件,決定以“特殊的國與國關系”定位兩岸關系。

    至此,李登輝“特殊的兩國論”已從《臺灣的主張》一書中表達出來的個人認識,轉變成了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指導原則、臺灣當局的施政基調和具體政策,這表明臺灣已經實際上從行政、疆界及軍事上正式向大陸及國際社會打出“臺獨”牌(“修憲”問題充其量也只有形式上的意義);這使得中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對臺政策已被逼到死角。8月1日,大陸《解放軍報》發表社論指出:“世界并不太平,戰爭并不遙遠。李登輝玩火進一步表明,臺灣島內的分裂勢力值得嚴重關注,祖國統一的斗爭尖銳、復雜?!保冈?1日,中央中央對臺辦負責人表示:李登輝和國民黨的作法,是將臺灣人民推向戰爭的深淵。

    

2.李登輝還有更大的政治目標

    研究臺灣歷史,我們會發現臺灣沒有政治獨立的歷史,這是因為臺灣沒有實現獨立國家的地緣政治條件:一方面,臺灣為中國東進太平洋、日本南下中太平洋、美國遏制中國和日本乃至東盟的重要的海上戰略基地。正因如此,在近現代亞太發生的歷次重大事變中,比如1895年甲午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及70年代蘇聯全球擴張和中美合作,臺灣都是犧牲品。另一方面,臺灣由于地理空間狹小、缺乏戰略縱深的地緣政治條件所限,在歷史上根本沒有能力抵御大國的強力進入。作為政客,李登輝不可能不知道臺灣地緣政治的上述特點。因此,李登輝在向大陸打出“臺獨”牌之前,考慮最多的并不是臺灣如何獨立的策略,而更多的是臺灣獨立后如何進一步坐大(所謂“發展”)的政治戰略。關于這一點,李登輝于8月10日在臺“行政院”的一次演講中說得明確:“要了解國家策略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確立的定位、國家發展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中華民國在臺灣要如何生存發展下去,我們必須堅定國家的定位、我們的生存及后續的發展。我們強調的是要如何演變中國大陸,將中華民國所得到的成果帶到大陸,這也是中國統一的最重要的目標?!?[1]

    李登輝很清楚,只要大陸存在著一個統一和強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臺灣就沒有獨立的任何可能。李登輝在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后,通過《臺灣的主張》一書向日本、美國及其國際反華勢力兜售他關于“如何演變中國大陸”和“改變中國大陸的政治態勢”的謀略。他寫道:“我曾向某位美國政要坦率地說:‘你們倡議要對中共采行交往政策,但‘交往’(engagement)一詞頗為不當。美國并不需要涉足中國大陸,而是要將中國大陸拉到文明世界來。’中共領導人對于戈巴契夫使得舊蘇聯崩潰的原因,了然于胸。中共絕不可能在‘交往’的引誘之下,毫無防備地踏進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的國際政治舞臺。但是,如果亞洲想要擺脫霸權主義的威脅,想要享有長遠的和平安定,就必須設法使中國大陸破除“封閉”心態,加入國際社會,并接受現行的國際政治與經濟體制的規范,才能使亞洲重現希望的曙光。因此,目前亞洲、甚至全世界的重要課題,是盡速改變中國大陸,使其霸權主義、專制政體及失衡的經濟結構,轉變成符合文明發展趨向的現代化體制。” [2]

    1999年9月5日,李登輝進一步用煽動的語氣寫道:“兼具霸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大中華主義,對其他亞洲國家而言,仍然極具威脅性。俄羅斯或許沒有感受到中國大陸的壓力,但印度則因深感威脅而與中國大陸對峙,其他國家也都對中國大陸多少存有恐懼之心。倘此情形繼續存在,亞洲將永遠不會有安定之日?!?[3]

    按李登輝說法,“亞洲將不會有安定之日”的原因,是由于“兼具霸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的大中華主義”的存在,由此推出的必然結論當然就是:消滅“霸權主義”的關鍵就是瓦解統一的中華民族。具體怎么做呢?李登輝提出自己的方案:“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程度各不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會更安定?!?[4]

    李登輝明白,臺灣政治獨立面臨的最大的歷史難題,是中國大陸的地緣和政治優勢。因此,李登輝選擇了用否定中國和中華民族存在的辦法來確定臺灣和所謂“臺灣人”的“存在”(實際就是“獨立”的代詞),用肢解中國版圖的辦法來解決臺灣“存在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地緣障礙,用肢解中華民族的辦法來消除臺灣“存在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的政治障礙。

    現在看來,李登輝的上述設計并不是什么新鮮東西,它只不過是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提出的“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方案的新翻版。李登輝在20世紀末給美國與日本的反華政客們提出新“奏折”的要義是:欲征服亞洲,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肢解中國。與20年代不同的并令人費解的是,20世紀末再次打起這面破旗的不是當年的日本人,而是自已都說不清國藉的李登輝!李登輝深知,在地緣政治上沒有戰略縱深的地區和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是絕對扮演不了大國角色的(為此,日本曾以日本為核心,在30年代將整個東北亞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肢解為數個護衛日本的衛星“國”)。李登輝認為,臺灣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5],李登輝對日本早期政治家的戰略思想表示贊賞,對當今日本沒有“政治家的大局觀”[6]提出批評,同時提出他的為臺灣“營造國家發展的宏大格局”的主張:“我在1995年特別提出‘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主張:在多元文化長期而充分的輻輳整合下,使臺灣在整個中國文明的總體發展趨勢中,躍居為最先進的新生力量,成為中國文化的‘新中原’。今天,正是我們走出歷史悲情,攜手同心,徹底融合族群,凝聚全民共識,為‘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而開啟新機運的空前良機?!?這里所謂的‘新中原’是指所謂多元文化重新融合,綻放新文明之地。其中,和政治攸關的,應屬民主文化。這是居住在臺灣的全體人民,以‘我們都是臺灣人’的認同為基礎,共同參與、營造出來的成果?!?不可諱言,目前臺灣島內存有本省人、外省人與原有住民等不同族群,使認同備增困難。但也正因為如此,而使臺灣可以融合不同歷史背景的族群文化,形成一個和大陸完全不同的新族群。這才是‘大臺灣’與‘新中原’的意義所在?!盵7]這就是說,未來不再需要被李登輝認為是“兼具霸權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中華文化,代之而起的是以“躍居為最先進的”“大臺灣”(而不再是中國河南)為軸心、以中原為腹地的新的中原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中,已不再有“中華民族”,而只有“新臺灣人”、“新浙江人”、“新廣州人”、“新香港人”等“徹底融合”出的新“族群”存在。如果再考慮到李登輝“七塊論”的設計,那么,未來被肢解的中國將以“居為最先進的”臺灣為“新文明之地”,聯手日本,形成一個新的“大東亞共榮圈”:其政治,將是以美國政治為“最隹藍本”[8];其文化,將是沒有中華民族而只有區域“新”人種的“新中原”文化;其“最重要的目標”,是將“中華民國所得到的成果帶到大陸”。

    可見,隱含在李登輝“特殊的兩國論”背后的政治目標決非被動意義上的自限一隅,而是一種具有攻勢的新戰略,即用肢解中國和毀滅中華民族的方式,與中國共產黨再次逐鹿中原。

    

  3.李登輝的賭注何在?

    

    李登輝之所以敢于與大陸中央政權進行如此冒險的政治較量,認為理由有四:1.自信臺灣占具美國和日本不可不看重的地緣和政治條件;2.自信美國對臺灣安全的承諾;3.確信日臺可以依托美國建立反華戰略軸心;4.認為大陸政治經濟未來走勢具有不確定性。

    李登輝在《臺灣的主張》中首先從地理上分析,臺灣對美國和日本的意義:“臺灣海峽的海路、空路是西太平洋不可或缺的國際貿易航線,因此,臺灣海峽的和平安全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產。即使美國和日本有部分亞洲專家及戰略專家主張‘臺灣問題是中國人之間的問題’,但如果以臺灣海峽的和平安全問題為代價,向中共作出讓步,則美國與日本亞太事務的領導地位勢將弱化,對攸關自身的重大利害與生存問題,也將失去發言權。這是中共為確立其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圖謀弱化美國、日本的策略。”[9]“從地理位置來看,臺灣的存在如果出現危機,甚至為中共吞并,臺灣周邊海域將會陷入危險,使日本在經濟與軍事上遭受孤立,而致威脅日本的‘存在’。因此,從戰略上來看,臺灣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惜多數的日本人都未能充分理解此事?!_灣對日本而言,并不只是浮在南方的一座島嶼,更不僅是出口產品的對象而已,它同時也是攸關日本生存命脈的重要屏障?!盵10]繼而,李登輝從政治上指出“臺灣的存在”對美國和日本的意義:“臺灣的存在不只是臺灣本身的問題而已,而且也對中國大陸、亞洲及全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臺灣能建設自由、民主、繁榮且和平的社會,則中國大陸不可能永遠維持不變。在臺灣經驗的啟發之下,全中國將可能臺灣化。而若臺灣不存在,為大陸所制了,則中國將淪為霸權主義橫行的地區,對亞洲及全世界造成嚴重的威脅。”[11]臺灣與美國、日本關系的加深,對于亞洲有諸多的正面效益。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在政治領域也有深遠的影響。我一再重申,臺灣的未來系于臺灣的存在,而亞洲的未來亦系于臺灣的存在。臺灣的存在開展了臺灣的未來,臺灣的存在也支撐著亞洲的未來,這種說法并不為過。”[12]據此,李登輝表示:“我對美國這個國家是具有信心的。美國不僅支持臺灣的歷任領導人,也把臺灣的存在,視為一項重大的政治問題,這是不爭的事實?!m然美國在1979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終止與臺灣之間的外交關系。但是美國也制定了《臺灣關系法》,提供臺灣維持現狀與增進安全之充分保障?!杜_灣關系法》中明文規定:臺海一旦發生事端,美國必須維護臺灣的安全?!盵13]“美國政府的各個部會,則基于立場的不同,各有考量。有的部會向來對臺灣采取疏遠的態度,臺灣也很難與之提升關系。但另一方面,有的部會在全球戰略的考量下,卻很重視臺灣的戰略地位,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大陸絕對不是個可以握手言歡的對象。”[14]李登輝強調:“考量全球的戰略情勢,絕不能忽視臺灣的戰略地位。例如美方提出的‘戰區飛彈防御系統’(TMD)構想,如果沒有美、日、臺三方的合作,再加上南韓積極參與的話,此一建置終難成功。……我對美國的態度與政策,具有相當信心。只要美國內部不陷入混亂,政策不脫離現實,或是臺灣的全球戰略價值不急劇降低,相信美國仍然會繼續支持臺灣。” [15]

    當然,根據歷史經驗,特別是1949年和1972年的經驗,李登輝自然十分清楚,不能把臺獨的賭注全壓在美國的承諾上。為確保勝算,李登輝又設計一條背靠美國,鼓動日本右翼,建立依托美國的日-臺反華軸心的戰略。為此,李登輝在《臺灣的主張》一書中,對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竭盡鼓動之能事。他在第一章“日本對我的思想影響”中寫道:“唯心論深植日本人心中,后來也以各種型態影響日本軍人的精神。至今我仍然認為,沒有必要完全否定唯心論?!盵16]這種“影響日本軍人的精神”的“唯心論”,實際上就是本世紀初日本軍人的武士道精神。李登輝明了,要想讓日本恢復軍國主義,首先是要幫助日本開脫歷史責任。他寫道:“我曾多次提到,自己受到日本的影響很多。而臺灣在發展的歷程中,也自日本獲益良多。……很多日本人對于臺灣曾是日本殖民地的事實,表現得很敏感和困惑。以他國為殖民地,絕非良策,就國際道義而言,更非光采之事。但若一直耿耿于懷,不愿向前看,對日本既無益處,對臺灣也無幫助?!瓚鹎暗娜毡竟倘淮嬖诤芏鄦栴},但仍有獨立自主的政策。在東亞地區,日本是最早與西歐列強并駕其驅的國家。但是,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挫敗之后,日本在對外政策上一直擺脫不了過度軟弱的形象。”[17]“依我之見,日本人過于喪失信心,以致具有舉世稀有的優越條件而不自知。如果能稍加冷靜地環顧周圍環境,然后重新評估自己的實力,相信必將對自己有更正確的認識。如此不但是日本之福,對亞洲、甚至世界各國也都有益。”[18]“日本在亞洲經濟合作體制方面,也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如果日本不積極爭取領導地位,可能就會讓中共有機可乘。雖然東協(即‘東盟’,筆者)各國絕不希望中共贏得領導權,但中共或許會利用此一機會,在國際舞臺上取得一席之地。”[19] 李登輝埋怨日本政治家對細節問題過于在意,鼓勵日本建立“政治家的‘大局觀’”。那么,什么是日本政治家“大局觀”呢?

首先,希望日本與臺灣建立依托美國的反華戰略軸心聯盟。李登輝說:“展望21世紀的亞洲發展,首先要考慮的,是臺灣與美國、日本的互動關系。在經濟方面如此,在政治方面亦復如此?!盵20]

其次,李登輝認為中國大陸的存在威脅亞洲和平,因而必須予以徹底肢解。他寫道:“不可諱言的,中共的態度是各國考慮與臺灣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們要指出,中共的霸權主義心態如果持續不變,不但臺灣會受影響,亞洲的和平恐怕也將遙不可及。遺憾的是,面對中國大陸,立場最軟弱的,竟是日本。”[21]為此,李登輝道出“日本政治家需要的‘大局觀’”的具體內容:“最理想的狀況,是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文化與發展程度各不相同的地區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如臺灣、西藏、新疆、蒙古、東北等,大約分成七個區域,相互競爭,追求進步,亞洲或許更安定。”在李登輝的政治邏輯中,中國大陸解體是臺灣“存在”和“發展”前提。中國解體后,臺灣將與日本形成依托美國的軸心關系,并以其強大的經濟力量在21世紀重現新的以臺日為軸心、以美國為依托的新的“大東亞共榮圈”!

    最后,李登輝自認可能勝算的是他對大陸內部所謂“高度的不確定性”局勢的判斷。他寫道:“從海峽的此岸來看,中國大陸要產生質變似乎極為困難。美國估計要花20年,但若目前的情況不變,可能需要更長的時日才能達成。況且,縱然有了轉變,也不代表一切都能順利開展,只要看這十多年來俄羅斯的例子,就不難明白?!窈蟮闹袊箨?,要完成結構性的轉變(即建立西方式的政治制度,筆者),究竟會面臨哪些難題?第一、目前中國大陸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如果不能加以消除,則不可能完成根本的變革。例如,有因為制度矛盾而產生的不確定性、有因為民主化遲遲未開展而導致的不確定性、有不由法治而由人治所產生的不確定性等。這些不確定性,包括中共當局決策方向的不確定性,以及超出中共當局能力之外而發生變化的可能性。美國為防止此種超出中共當局能力范圍外的混亂發生,一再透過外交的途徑與經濟的援助,來提高大陸內外環境的安定性。美國的努力雖不至于徒勞無功,但效果也絕對有限。第二、當前中共所面臨的結構性變化,就規模而論,是史所未見。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文化和社會極具多樣性,使問題益加復雜。單就規模的宏大來看,中國大陸的結構性變化無疑需要長期的改革,部分西方國家認為中共當局能夠在短期內妥善處理的看法,顯然不切實際。但是,由于外在環境的迅速變遷,改革的時間可以說極具緊迫性,一刻也不能遲疑。”[22]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借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拋出“兩國論”時,再次強調這一看法,他說:從大陸內部的發展看,也有很多問題存在,內部結構性的經濟問題接連發生,因此,未來整體發展仍具相當的不確定性。在李登輝看來,中國大陸變化為美國或臺灣式的制度,“似乎是非常困難的”。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由于中國政府不能“在短期內處理”好大陸內部存在的諸多“結構性的”矛盾,因此大陸在不太長的時期里亦可能會有“超出中共當局能力范圍之外的混亂發生”。只要臺灣當局“戒急用忍”[23],臺灣就會實現不戰而“演變中國大陸,將中華民國所得到的成果帶到大陸”[24]的戰略目標。

    由上可見,李登輝的“特殊的兩國論”,并不是一個與中國大陸劃海而治的消極策略,而是一個試圖演變、肢解中國繼而毀滅中華民族的攻勢性戰略。在這個戰略中,中國的版圖已被分裂為若干地區,“中國”概念將被改變為一個以臺灣為軸心的“新中原”概念,中華文化則演變為“新中原文化”,中華民族則被肢解為諸如“新臺灣人”、“新浙江人”、“新廣東人”“新上海人”等地區性的人群。在李登輝的未來藍圖中,代替中華民族的只是他推崇的“新臺灣人”的不同版本。

    可以說,李登輝《臺灣的主張》一書中提出的戰略毒辣無比,如早不警覺,我們將會自鑄地覆天翻的歷史性的政治錯誤。

    

  4.臺灣問題所折射出的美國對華戰略

    

    臺灣問題的出現和升級,不只是與臺灣相聯系的孤立現象;臺海軍事沖突一旦發生,也不僅僅是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單向沖突。它是蘇聯解體后,以美國為首的亞太盟國對華遏制戰略走向最后收縮階段的前兆,是中國東部安全環境進一步惡化、政治風暴即將來臨的前兆云系。

    我們知道,20世紀美國外交策略是19世紀英國外交策略和馬漢海權學說及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其要點是:用不斷制造小國、特別是海上島嶼小國的方法,確保海上運輸線和地緣及資源關鍵地區控制在美國及其盟國手里。就市場經濟國家而言,對世界的控制首先表現為對世界資源的控制。90年代初,蘇聯突然解體打亂了美國及其盟國針對蘇聯建立的全球戰略布署,世界暫時進入無序狀態。但到90年代中期,美國及其盟國開始把中國作為遏制對象,以中國為主要對手的“接觸與遏制”政策(實際上就是胡蘿卜加大棒外交政策的延續)呈現雛型。90年代末,以波捷匈加入北約、北約在科索沃戰爭中對南斯拉夫的勝利、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重新修訂及日美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研制設想開始啟動為標志的對俄國、中國呈兩翼合圍勢態的戰略布局已大體成型。目前這種合圍進程并沒有因新世紀的到來而放松,相反它正趁俄國衰弱和中國羽毛未豐之際,日益加緊。而要達此目標,根椐美國對付前蘇聯及前南斯拉夫聯邦的經驗,一旦條件成熟,以某種形式有限地(一個過于分裂的中國對他們也不利)肢解中國將是美國及其盟國不會放棄的選擇。從控制歐洲的經驗中,美國清楚,在亞洲實現均勢戰略,即讓日本、中國、俄國及印度等國在均勢中相互制衡的戰略,最有利于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這種思想已在尼克松時期為美國政府提出并付諸實施,在下世紀還將繼續堅持。美國從自己的建國經驗中知道,國家強大的首要基礎是擁有廣大的版圖,而阻止一國崛起的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肢解它的版圖,讓它在分裂中內耗,在內耗中為大國所操縱。二戰后,西方用這種辦法肢解了德國,英國用這種辦法削弱了本可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印度;20世紀末,西方又用同樣方法促成了強大的蘇聯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解體;到下世紀,在安排好歐洲地緣政治版圖之后,美國及其盟國就會把目標指向即將崛起的中國,使中國在(有限的)分裂中徹底失去成為世界級大國的機會。

    目前擺在我們眼前的這場國際政治斗爭,實質是經濟已進入市場經濟軌道的南方國家,為維護自身應有的發展權,與北方國家限制和剝奪這些南方國家發展權之間的斗爭。所謂“霸權”,其要害是發達國家對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南方國家發展的壟斷權。國家經濟存在著生存性和發展性兩種形態,前者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沒有適當的將社會財富轉化為資本的機制,因而生存權是與這類國家安全問題相聯系的基本概念。每當生產力發展超出生存的限界時,社會就會產生無效消費即腐化現象,接踵而至的便是“損有余而補不足”式的社會動亂。一部中國古代史,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歷史。后一種是市場經濟,這是一種可以把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社會財富高度資本化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經濟形態中,國家的發展權是與國家安全相聯系的基本概念。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以及為保持發展速度所必需的海外市場和資源是其存在的“硬道理”。每當這種經濟發展動力受到海內外市場及資源條件限制,并使其被迫減速或向生存形態的自然經濟回歸時,也會出現經濟危機和社會動亂。市場經濟是集權政治進入民主政治的第一站。但縱觀當今民主政治發展程度高的國家,都是實現了對海外市場和資源強力(有時是暴力)壟斷和控制,從而保證海外高額利潤大量向本國回流的國家。近代史上,英國資本深入歐洲大陸造成法國農業解體和隨之而來的法國大革命(資本全球化的最初結果),拿破侖深知這場革命產生的經濟原因,他將英國資本用暴力擠出歐洲大陸的同時,也用暴力將歐洲的封建堡壘摧毀。他強力將歐洲的農奴轉變為自由農民,為脆弱的法國資本創造有利于自己的市場條件。拿破侖之后,法國經濟從英國資本的外圍地區進入中心地區,成為資本全球化最初進程中繼英國之后新的一極。法國之后,德、美、日等國家都通過強力最終擠入世界霸權行列。

    與歷史上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經濟轉入市場經濟之初面臨的形勢一樣,今天的中國也面臨著維護自身發展權的斗爭。對剛進入市場經濟的南方國家來說,發展權意味著對國際市場和資源儲備與北方國家要有平等的自由貿易權;而保障這一權利的關鍵是平等地享用國際??蘸骄€。恰恰就在這一關鍵點上,西方霸權國家才露出了早年海盜的面目,也正是在這一關鍵點上,與大多數南方國家一樣,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國家產生了矛盾。

    中國自80年代始,已實現了國家經濟從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不管中國與西方市場經濟有什么不同,但就其對海外市場和資源的需求上,都是一樣的。今天中國民主政治的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海外經濟,以及保護這種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海上軍事力量的存在水平。

    臺灣和南沙地區是中國領土,但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中國實現其制海權的關鍵領土。

    臺灣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最直接的門戶,是日本南下必經之途。控制一個與中國分離的臺灣,美國就北可遏制日本,南可威懾東盟,西可堵截中國;而動搖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地位,就可使中國失去最接近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基地,從而進一步失去對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這一具有生死攸關意義的戰略要地的天然控制力。從美國的亞太地緣政治需求看,使臺灣、南沙群島繼而西藏地區與中國事實分裂,符合美國及其盟國稱霸世界的長遠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臺灣問題上與西方國家的斗爭,不僅僅是中國為維護自身主權的斗爭,同時它還是中國為維護自身發展權的斗爭。發展,對當代中國來說,已具有生死存亡的意義。

    亦正因如此,美國才在中國東部地區拉起從日本到南中國海的意在封鎖中國最低限度制海權的島嶼鏈條。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這條鏈鎖各主要環節上的國家和地區與美國的關系,從去年起正迅速向準軍事同盟方向全面推進。

    1999年4月27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三個相關法案:《周邊事態法》、《自衛隊法修正案》、《日美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修正案》。5月24日,日本國會正式通過“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強調只要日本認為周邊“事態”對“日本的和平安全構成重要影響”,就全力與美國合作;7月27日,日本防衛廳年度報告強調日本的自衛權,甚至包括先發制人的“自衛權”。8月3日,日本眾院安全保障委員會一致通過將到釣魚島考察,預定將在島上升起太陽旗。這一行動不僅得到自民、自由兩黨的贊同,而且得到日本共產黨等各在野黨的原則同意。8月9日,參院正式通過國旗國歌法,把象征日本侵略亞洲歷史的“日之丸”和“君之代”作為國旗和國歌。小淵首相就制定國旗國歌法的動機再三強調說, 這是對20世紀的“總決算”。8月15日,小淵內閣九名成員參拜靖國社社。目前日本正在竭力創造條件以實現首相正式參拜靖國神社。

    19999年2月,菲美兩國政府簽署《來訪部隊協議》,規定:一方遭到侵略,另一方有義務幫助抵抗侵略。11月5日,菲政府指責中國在美濟礁“擴建軍事設施”;29日,菲軍方在南沙海域扣留中國20名漁民和六條漁船。今年5月3日,菲參院就是否批準《來訪部隊協議》進行辨論。17日,菲總統接受美聯社專訪時,敦促菲參院批準《來訪部隊協議》,并稱美在菲駐軍“對于遏制咄咄逼人的中國非常必要”。22日,菲海軍巡邏艇追擊并撞沉中國漁船。27日,菲律賓參議院批準了菲美兩國簽署的《來訪部隊協議》。曾擔任過菲國防部長的參議員恩里萊聲稱中國“明確無誤”地制定了一個針對菲律賓的“侵略步驟”,菲美軍事聯盟是菲在“需要時”能靠得住的“唯一現實的”選擇。7月27日,也就在臺灣李登輝“特殊的兩國論”出臺不久,菲海軍再次撞沉中國漁船。8月21日,菲律賓政府擴大了擬議中的修憲計劃,準備將菲律賓對中國南沙群島的要求納入憲法。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反華政客還極力企圖從戰略上與日本右翼勢力結成依靠美國的日-菲戰略合作關系。去年菲律賓挑起美濟礁事件后,美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奧普萊即公開表示,在南沙問題上,日本應該支持菲律賓,因為菲“客觀上是在保衛日本的生存機會”;“中國海軍在米斯奇夫礁(即我美濟礁)長期駐兵可能會對這條海上通道自由航行構成真正的威脅,而這條通道是日本的經濟命脈,從中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運往日本的石油、鐵礦和其他戰略各物資都需要經過這一水域。”為拉攏日本,他認為菲政府應“公開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進一步確保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

    臺灣當局的分裂活動及日本、菲律賓針對中國主權的挑釁行動,得到了美國某些反華政客的默認和支持。今年3月,美國國防部提出《臺灣安全形勢》報告,稱大陸威脅臺灣安全。3月24日,美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赫爾姆斯和參議員托里切利提出《強化臺灣安全法》。4月12日,美參議院通過兩項支持臺灣的決議案:主張臺灣在世界衛生組織“應有適當而有意義的參與”;在《臺灣關系法》立法屆滿20周年之際重申美對臺灣的安全承諾。5月8日,美國為首的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使館。18日,美眾院共和黨督導迪萊繼參院之后也提出《強化臺灣安全法》法案,該法案授權總統出售臺灣希望采購的如戰區導彈防御設備和相關器材、早期預警資訊和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先進戰機、空中預警機以及防空設備及柴油動力潛艇、空中反潛系統、宙斯盾驅逐艦等海上反導彈系統及海防聯系的通訊系統。在李登輝發表《臺灣的主張》后不久,美國眾院特委會公布“考克斯報告”,掀起“妖魔化”中國的浪潮。7月,李登輝拋出“特殊的兩國論”,向國際社會亮出“臺獨”底牌,美國總統克林頓7月18日與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通話再次表示堅持“一個國”的立場。但克林頓始終沒有明白說明他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是基于中國政府的解釋還是臺灣當局的解釋。8月10日,以美國際關系委員會主席吉爾曼為首的美眾院兩黨議員在結束訪臺前發表書面聲明稱:強烈支持李登輝表達臺灣對于兩岸關系看法;認為“兩岸應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對話”;稱美國“對中國大陸在‘兩國論’之后的種種挑釁行為及這些行為對在本地區建立安全的信心產生的影響表示關切。”他要求中國放棄對臺使用武力;認為“作為一個民主國家,對于臺灣地位的任何改變,只有得到人民的許可才行。在中國成為民主制之前,李登輝不應覺得有與之談判的壓力,應到那時再談統一?!保冈?8日,美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利維就臺灣要求加入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問題表示,美國將根椐《臺灣關系法》履行對臺灣安全的承諾,如果中國大陸武力進攻臺灣,美國將予以“嚴重關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魯賓在談及臺灣加入美TMD系統時表示:“我們不排除將來售賣戰區導彈系統給臺灣的可能性。我們將繼續協助臺灣,在遵守《臺灣關系法》與198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前提下,滿足臺灣合法的防衛需要?!?

針對中國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在相當程度上也得到美國的軍事庇護。1993年,美國國防部在其《防務全面審查報告》中正式提出研制TMD劃,目的是防止某一地區遭受各類射程導彈的攻擊。1998年20日,美日雙方宣布聯合研制和開發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美國防部已要求1999年財政年度為TMD撥款40億美元。日本1999年度財政預算中為TMD撥款9.6億日元,并表示在今后五-六年內日本防衛廳還將投資200-3000億日元作為研究費用。8月16日,美日兩國就有關研究TMD計劃簽署諒解備忘錄。日本外務省聲明說:“該聯合研究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將涉及進行所需的設計原型機試驗,以為海軍戰區提供全面的導彈防御。”

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美國和菲律賓合作日益加緊。1999年1月,菲開始挑起所謂“美濟礁”問題。繼菲國防部長對中國導彈護衛艦在美濟礁附近活動進行指責之后,20日,菲總統發言人說:外國軍艦、包括中國海軍護衛艦,有權通過美濟礁附近海域。2月1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中國在斯普拉特利群島米斯奇夫礁(即我南沙群島美濟礁)修建設施是“單方面挑釁行為”,并希望中國就此事與有關各方面繼續直接談判。根據《來訪部隊協議》,菲美可以恢復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國軍艦可以在菲港口停泊,軍隊可以上岸訪問等。6月7日,菲總統秘書扎拉姆說:菲將不考慮中國警告,繼續派海軍在南中國海巡邏。中國駐菲大使表示:菲巡邏艦撞沉中國漁船事件之后,如菲繼續派軍艦在這一帶巡邏,“等于是宣稱他們有意強迫中國接受軍事解決方案”。菲總統府當日表示,由于菲美《來訪部隊協議》已獲通過,菲美可望在2000年2月恢復聯合軍事演習。

    如果將上述幾乎是連鎖出現的現象聯系起來并作歷史比較考察,就會發現,自冷戰后,特別是科索沃戰爭后,以美國為首的盟國對華遏制戰略在中國東部地區已進入收縮階段,中國東部地區的安全形勢已近戰爭的底線。

    

5.臺灣問題與中國前途

    

    目前的形勢已把中國的和平主義者逼到死角?,F實迫使中國前只有兩種選擇:要么,象本世紀初的美國一樣,走馬漢提出制海權道路,沖出霸權的封鎖,用強力保衛和發展毛澤東、鄧小留給我們的政治遺產,為實現小平同志為我們制定的到下世紀葉“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的偉大目標,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要么,中國就可能被迫面臨因濟發展受阻而經歷上世紀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同樣經歷的亂局。如果這種局面真的出現,接踵而至的將是中國的內戰和分裂。屆時,李登輝所希望的讓“中國大陸擺脫大中華主義的束縛”、讓中國分裂成“七個區域”的前景,不是不可能發生。

    在全面推進市場經濟的經驗方面,美國人是我們的先生。從經濟發展階段來說,今天的中國與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美國的歷史相似。美國南北戰爭后,國內建立了統一的市場,給國內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西部土地的開發、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的擴大、先進科技的應用和歐洲資本的輸入,使美國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并成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新的一極。從美國內戰結束時的1865年到美西戰爭爆發時的1898年,美國小麥產量增加了256%,谷物增加222%,精糖增加460%,煤炭增加800%,鋼軌增加523%,投入鐵路運行的長度增加567%以上,原油從3000萬桶增加到5500萬桶,鋼錠鑄件由不足2萬噸增到900萬噸。1890-1938年間,美國鋼鐵產量、能源消耗均占世界第一。

    國內市場、國內資源的有限性和資本擴張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不僅是資本主義經濟,也是所有形態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之一;亦是市場經濟、特別是剛進入市場經濟軌道國家的社會內部矛盾產生的重要根源。1874年、1877年、1886年,美國爆發了規模巨大的工人罷工。國內市場不足和由此激化的社會矛盾,要求當時的美國經濟必須向海外發展。美國早期擴展海外市場的重要經驗之一并不是經濟優先,而是海軍先行。在當時尋找海外市場,必須解決兩個問題:其一,美國必須獲得更多的海上基地作為貿易和海軍的中轉站,以保護和擴大美國的海外利益;其二,美國必須解除當時橫行于東太平洋的霸權國家即英國、德國及西班牙的海權壓力。這兩大現實問題使越來越多的戰略家對當時美國傳統的沿海戰略提出質疑,他們認識到現代海軍的艦只不應是單獨航行或停留在美國沿岸港口,而應集中成艦隊在海上采取進攻性行動。正如1887年美國一位國會議員正確地指出的那樣:我們需要的是這樣一支海軍,“它能使我們在遠離海岸的地方迎擊來犯之敵?!泵绹衽d海軍的工作于1882-18883年開始。當時的切斯特·阿瑟總統表示:“國家的安全、經濟和榮譽需要我們全面振興海軍?!?882年國會決定建造軍艦兩艘,至此開始了美國擴建海軍的計劃。幾乎就在中國清政府用建北洋水師的錢,建造圓明園的同時,美國哈利遜政府(1889-1893年)已將海軍軍費從1886年的1700萬美元增至1893提的3000萬美元,軍艦從3艘增加到12艘。美國海軍由世界第十二位躍居第五位。從189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海軍軍費從所占整個聯邦支出的6.9%猛增至19%,至1894年美國海軍已居世界第三。與此同時,美國果斷地開啟與英國、德國和西班牙在東太平洋上爭奪霸權的戰爭。1867-1889年間,美國買下了阿拉斯加,占領了中途島,迫使英國和德國接受美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和薩摩亞群島的帕果-帕果建立海軍基地的權利。1895年,英國試圖擴大英屬圭亞那的領土,和委內瑞拉發生邊界沖突。美國在“門羅主義”的旗號下強行干涉并迫使英國接受美國的仲裁。1898年,美國向西班牙宣戰,利用其海上優勢迅速擊敗西班牙艦隊。后又將西班牙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殖民遺產波多黎各、關島、菲律賓和古巴攫為己有。美國在打敗西班牙、迫使英國和德國在薩摩亞群島、英國在拉丁美洲地區向美國作出讓步的同時,也就真正步入世界大國的行列。

    今天的中國,經濟已轉入市場經濟軌道。一方面,近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及經濟發展速度要靠外貿維持;另一方面,近2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已使中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能源越來越多地依賴進口。就在中國國企改革正在將就業包袱以幾何速度甩向保障體系尚不完備的社會的同時,中國的經濟在缺乏軍事保護的情況下也持續向海外延伸。如果海外市場不保或國家經濟受到美國的強力制裁,那么中國很可能因國內社會矛盾驟增而再次產生動亂,隨之而來的則可能是國家分裂的亂局。屆時,上世紀由曾國藩、左宗棠和胡林翼所遭遇的歷史,極有可能再現。中國的歷史將會再回到20世紀初的原點,與伊拉克、蘇聯和南斯拉夫的毀滅一樣,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的成就(也可能連帶中華民族本身),將會在內憂外患中灰飛煙滅。

    對當今中國而言,不保發展就無以生存。但發展權與生存權一樣,是需要武力保衛的。如果說,昨天中國共產黨人從蔣介石先生那里學到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道理,那今天中國人應該從一百年前的美國人那里學會“槍桿子里面出主權”的道理。主權,不應僅只是一個涉及領土的靜態概念。從動態的角度看,它同時還是一個包括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概念。當代中國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得以生存下去的“硬道理”,而今后中國的命運則取決于中國是否具有自主發展的實力。這種實力,在昨天的美國人那里主要表現為保衛自身發展權的軍事能力,特別是海軍的戰斗力。國際斗爭原則與大自然優生原則一樣,大凡能留下的,并不是長的肥碩和漂亮的,而是牙齒和爪子銳利的。在本世紀將要結束的今天,國際上反華力量的利爪正在伸向我們的咽喉。歷史從不支持那種僅憑農夫般的善良就能迎來盛世的觀點。對今天的中國來說,目前東部地區出現的臺海危機,是美國及其太平洋盟國對中國制海權及需由制海權捍衛的發展權的全面封壓的開始。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準備。在日本對亞洲國家的批評置之不理的情況下,中國人也應盡快提出自己的“周邊事態”概念及其相關法案。在主權安全方面,妥協是沒有出路的。美國要求中國退讓的底線是讓中國交出西藏、臺灣與南沙地區的(實質上的)主權,臺灣李登輝和日本對我要求的底線是讓大陸肢解,讓中華民族在肢解中毀滅?,F實留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選擇,應當以臺灣問題為突破口,強力打散美國遏制中國的環島鎖鏈,沖出霸權;與當年美國迫使英國、日本迫使美國坐下來與之認真談判的情形一樣,中國人也應當以實力迫使美國認真思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互讓中合作的意義。

    中國是否能作到這一點呢?回答是肯定的。這是因為:第一、盡管中國目前存在許多問題,但中國50年建設的成就,已使其擁有了相當的軍事和國防實力。盡管這種力量總體上不如美國,但對美也有一定的威懾力。由于中美雙方都是有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因此,目前看來中美直接宣戰的可能性不大。與一百年前的英國一樣,在實力面前,美國外交政策歷來具有相當的靈活性。本世紀初,日本用武力將俄國趕出東北亞后,美國就與日本簽定《蘭辛-石井協定》,在東北亞地區向日本作出讓步,表示“合眾國政府承認日本在中國,特別是在它的領土之接近的部分,有特殊的利益?!?0年代初,美國不顧中國再三警告,出兵朝鮮,中國作出軍事反應后,美國被迫在板門店向中國作出讓步;70年代,蘇聯在全球范圍發起咄咄攻勢,美為避免兩線作戰,尼克松訪華,向號召“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走狗”的毛澤東主席再次作出讓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每次讓步的直接受害者,并不是昨天的反美戰士,而是那些昔日的追隨者例如南越的吳庭艷、臺灣的蔣介石及西藏的達賴等。世紀之交,中美關系再次陷入底谷,若中美矛盾進一步激化,極有可能引起美國支持的代理人與美聯合或在前臺單獨地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這對中國來說,既是一場嚴峻的挑戰又是歷史賦予中國沖出霸權封鎖的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挑戰的角度講,未來中國與美國代理人的戰爭,是一場只能勝不能敗的戰爭。與上世紀末的中日戰爭一樣,中國一旦戰敗,就會由此引發國內政治動亂、繼而國家分裂和西方“文明國家”進入中國進行所謂的“國際調?!?;屆時,中國政府還得象今日南斯拉夫一樣,被迫以吸引“投資”的“文明”形式,向打擊和肢解中國的強盜們進行變相“賠償”。

    從機遇的角度看,我們應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那些浮在中國東部及東南海面上的美國盟國,都是離中國很近的國家或地區。這使中國得以避免遠洋作戰(目前還不是中國海軍的強項),近海作戰對目前中國而言已是可為之事;同時,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缺乏最起碼的本土縱深作戰的地緣條件,因此,其最致命的弱點,同時也是他們軍事作戰必須絕對避免的,是使戰場伸入到本國(地區)境內(本世紀初日本政治家對此認識得最清楚,正因此他們才先發制人,把戰場直接引向中國境內),而這在??者\輸力及導彈打擊力已高度發展的今天,如果沒有特殊的抵抗力量,橫在中國東部及東南一帶與中國作對的國家和地區,是很難避免戰火在其本國(地區)境內燃燒的后果的?! ?

    另外,只要看一下地圖,就不難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版圖與中國比,處于絕對的劣勢。因此,等量打擊(包括核打擊),對中國而言,只是部分地區的破壞,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來說,那就是國家和地區的整體毀滅。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發動戰爭前的心理壓力要比中國大得多。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這些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參加,如果中國不向美國全面挑戰,美國是不會單方面向中國宣戰的,但如果東亞這些國家和地區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也不管在戰時為與我作戰的國家提供后勤還是前線“服務”,那中國就應視其為對華宣戰。屆時,這場戰爭,在中國方面看來,就應當是一場無邊界的戰爭。如果日本依據所謂“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相關法案在戰時為與中國作戰的國家提供物資勞務,中國就應視其為對華宣戰行為,那么,屆時的戰場就不應再是中國的南京,而是日本的東京。只要將戰場引入這些敢與中國宣戰的小國境內,它們支撐戰爭的能力就會大為下降,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進行持久戰的地理條件。

    1999年,中國已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在這一年中,美國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日本在法律上正在打開通向軍事強國的道路;臺灣國民黨已將李登輝“特殊的兩國論”載入十五全政策文件;菲律賓政府已擴大了擬議中的修憲計劃,準備將菲律賓對中國南沙群島主權的無理要求納入憲法?,F實告訴我們:歷史留給中國和平發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我們還不能從現實已不存在的“和平與發展”的海市蜃樓中驚醒,還想以東郭先生的善良期盼李登輝及其盟友回心轉意,那等待我們的前景將是非常危險的。相反,如果我們對現實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學習早期美國,強行沖出霸權,如此小平同志為我們制定的下世紀的國家發展目標就有可能實現。

--------------------------------------------------------------------------------

[1] 臺中央社1999年8月10日報道。

[2] 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頁。

[3]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頁。

[4]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頁。

[5]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頁。

[6]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頁。

[7]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頁。

[8]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頁。

[9]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頁。

[10]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頁。

[11]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頁。

[12]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頁。

[13]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頁。

[14]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頁。

[15]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頁。

[16]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頁。

[17]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頁。

[18]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頁。

[19]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頁。

 [20]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頁。

[21]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頁。

[22]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頁。

[23]李登輝:《臺灣的主張》,臺北,流遠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155頁。

[24] 臺中央社1999年8月10日報道。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五月天 | 亚洲欧美五码中文字幕 |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影院五月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