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可任免,人民可直接罷免——解決直選三大弊端之良方 (轉人民網強國深入討論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給代表委員們普及一下“直接罷免”的知識 | |
[三斗] 于 2005-03-11 21:58:12上貼 |
直罷的構想,是我提出來的,我當然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給中國帶來最大危險的,是官僚主義。官僚主義脫離群眾,割裂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又是產生腐敗的溫床。 我原來認為解決官僚主義無非兩條路,直選或群眾運動。 象文化大革命一樣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運動,一旦發動,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很難控制。我并非反對群眾運動,但不希望熱度太高。這種運動,應該讓中間人士接受,至少不反感。但由于群眾運動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和不可確定性,執政者一般是難下決心的。 直選也有不少問題: 1、民族問題。2、地方保護。3、被金錢操縱。 現在我認為直罷是最好的選擇,直罷就是讓人民擁有罷掉不稱職官員的權力。直罷參考了群眾運動和直選的優點,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群眾將以國家主人翁的熱情投入建設,而黨的領導又把這種熱情置于科學的引導下。在我看來,直罷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新型民主之路。 直罷,并不破壞現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它與人大選舉相互補充,形成合力。人大選舉,是民主集中制的體現,偏重于集中;直接罷免,也是民主集中制的體現,偏重于民主。二者結合,恰好是民主集中制的絕佳體現。 現在的選舉法規定縣鄉兩級的任期是五年,在這五年內,可以搞兩次直罷。比如在滿二年和滿四年進行一次直罷。 滿二年的直罷,檢驗的是官員走不走群眾路線。由于工作還未全面鋪開,官員必須耐心的向群眾解釋自己建設當地的設想。高高在上,看不起群眾,或者缺乏與群眾溝通能力的官員這頭一關就過不去。 滿四年的直罷,檢驗的是官員的工作能力,因為在任期內要做的事情已經基本上做的差不多了,給群眾辦了哪些事群眾是看在眼里的,那種把事情辦的越來越糟的官員,一定逃不過第二關。能經過群眾這兩關考驗,又經過上級的考驗,就應該考慮他的升遷和留任。 被罷免的官員,要么脫離群眾,要么能力有限,倒不一定是有違黨紀國法,所以應該根據個人能力另有任用。與群眾溝通能力差的,可以做一些很少與群眾接觸的工作;能力有限無法擔任重要職務的,可以擔任次要職務。 罷免后的新的領導班子,仍然是經黨委提名人大決定,以后也要經過當地群眾直罷的考驗。 直罷的級別,我看先從縣區、鄉鎮這兩級開始,因為中國的干群矛盾,集中于這兩級。實行直罷,大多數干群矛盾會迎刃而解,對于這一點,我很樂觀。 在實行直罷的縣,若縣長被罷,書記應引咎辭職(同樣,也應該另有任用)。否則,直罷將沒有任何意義。 書記、縣長應在重大問題上保持一致,若產生重大分歧,應調離一人。 直罷的形式,應該與直選無異,由中央派巡視組監督投票、計票工作。 在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也可以推行直罷。由全體職工決定領導的去留。要相信群眾,而且群眾會得到鍛煉。 直選產生的問題,直罷一般都能避免。 1、民族問題。 現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不錯的。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都由當地的少數民族擔任最高行政長官。如果直選,在漢族多于少數民族的自治地區就可能選上一個漢族的行政長官,這恐怕不利于當地的民族團結。當然,可以在法律上規定只許選當地少數民族。但在少數民族多于漢族的自治地方,出現民族分離份子操縱選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很難找到解決方案。總的看來,在民族地區實行直選,對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不利的,但如果在其它地方實行直選,在少數民族地區不直選也不利于民族團結。直罷就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干部的使用權還在中央手中。也避免了一些作風極差的干部破壞民族感情。 2、地方保護。 由于現在的干部選拔是自上而下的,雖然有利于維護政令暢通,但由于掌握干部命運的是頂頭上司和頂頭上司的上級,形成了密切聯系上級,嚴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 直選雖然能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卻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離心傾向,只顧局部、眼前,不顧全局、長遠,中國這樣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大國,不講團結是災難性的。 直罷就可以兼顧中央和地方的利益,中央指定的干部由群眾再篩選一遍,所剩下的就應該是既有全局觀念,又有群眾觀念的干部。 經過直罷考驗的干部,是極為優秀的人才,要通過各種手段,使他們成為在中國最為光榮的一群、最有發言權的一群。否則,干部就沒有人愿意當了。 3、被金錢操縱。 直選的宣傳費用從哪里來?難免出現金錢操縱政治的情況。直罷就可以避免這種弊端。因為官員好不好,群眾心中自然有桿秤。直選會選錯,直罷一般不會罷錯。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yzx2004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