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發生在第九世界的故事:一生只有八小時(多圖)

黎光壽 · 2005-03-03 · 來源:本站原創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特別聲明:本文作者黎光壽,媒體記者,擁有此圖文全部版權,傳統媒體刊載請與本人聯系,網絡媒體轉載請完整轉載,同時轉載本聲明.本人聯系電話:010-86054908,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大塘村是貴州從江縣最大的一個村,擁有2500多人口,密密麻麻的吊腳樓分布在寬廣高峻的月亮山東麓。居住在這里的人全部是苗族,他們人均耕地不足7分,全部經濟收入就靠種田,養豬只是到年底犒勞犒勞自己。因為經濟落后,交通閉塞,這里的人常常自稱自己來自第九世界——月亮山區是從江縣的第三世界,從江縣是貴州省的第三世界,而貴州省又是中國的第三世界,合起來這里正好是第九世界。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2004年10月3日中午1點,吳健智就降生在大塘村237號一個貧窮的農民家里。這家人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樣,多數赤著腳,連3到5元一雙的貴州3537廠生產的解放鞋都買不起。而生一個孩子則是吳健智母親嫁入吳家大門之后的最大夙愿,否則她就會感到在親友面前抬不起頭來。老天不負,他們在結婚后的第一年里,就懷上了孩子。但他們家庭實在運氣不佳。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由于不堪忍受拖拉機的顛簸,在母親體內孕育了7個月后,吳健智的大姐在一次母親搭乘拖拉機回家的途中,急急忙忙地來到世界上,結果很快就失去了生命。這一悲劇并沒有引起吳健智母親的重視,她在第一個孩子流產后的一個月,又急急忙忙地懷了第二胎、第三臺……結果懷孕的時間最長的是八個月,最短的是四個月,都沒有活下來。吳健智是母親的第四個孩子,而在他之前已經生了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吳健智降生的前一天,包括記者在內的15名旨在改變鄉村教育、衛生狀況的志愿者從北京、上海等地來到相鄰的大洞村進行社會調查,這項行動得到黔東南州政協邵平南副主席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前東南分公司的支持。10月3日下午兩點多,記者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杜娟、首都經貿大學畢業生劉志潔被雍里鄉黨委書記羅朝明開車送到大塘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下午4點,我們要去找村里的赤腳醫生了解村里醫療衛生狀況,李春艷就來了。她正急沖沖地往村頭趕。她今年27歲,貴州省黎平衛校畢業,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培訓,成了村里唯一受過專業教育和專業培訓的赤腳醫生。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問她為什么這樣急,她說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搶救,如果晚了可能就來不及了。在路上,記者一行從春燕口中得知,將要去的這家農戶很窮,孩子中午出生的時候,曾經有過一聲很響亮的啼哭,他們家為了感謝醫生給他們帶來的希望,將家里最后的兩塊錢都給了她,算作接生的費用。

春燕腳步飛快,除了劉志潔以外,其他人都跟不上她的腳步,她們最先趕到吳健智家。兩分鐘以后,我們才氣喘吁吁地趕到大塘村237號。這237號是一棟兩層的木結構建筑,一樓墻壁用幾塊木板拼湊而成,冬天四面透風;二樓的墻壁則是經過木匠精心加工過,木板嚴絲合縫,可以保證冬天不受寒風侵襲,屋頂蓋上了杉樹皮。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屋里窄小昏暗,還有一股濃重的余燼的味道……在一間小黑屋里,放著一張僅有我書桌那么大的床,很黑很臟,床上是一個消瘦羸弱的婦女,臉上盡是歲月和痛苦刻下的痕跡,看不出年紀。床邊,一個同樣瘦弱的婦女懷中抱著一個紅色的布包。布包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他,他是那么的小,那么的痛苦,五官都皺在一起,即使在這么昏暗的燈光下,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臉色發紫,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了。” 這是幾天以后劉志潔回憶最初見到吳健智的情景。當時劉志潔建議把孩子拿到比較寬敞的客廳里來。
這時是下午5點,離吳健智出生才4個小時。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步入237號房門時看到:一間昏暗的黑屋內,全身青紫的孩子躺在吳耶瞇的懷里,沉睡不醒。孩子長約30厘米,赤腳醫生李春燕正在用雙手有節奏地按壓他小小的胸部,而劉志潔則用兩只手不停地按壓孩子小小的腮幫。幾個老人則在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孩子,有的眼角還噙著眼淚。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孩子已經窒息,春燕的判斷是因為早產,體內器官發育不全,出生時吸入羊水過多,造成氣管堵塞。吳耶瞇把孩子放在一只寬大的板凳上。春燕采用按壓治療的方法。她把小孩的兩只小手放在他小小的胸上,用自己的手有節奏地按壓孩子的小手。“只要孩子哪怕只哭出一聲,肺葉就會張開,事情就會好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幾分鐘以后還是沒有任何效果,小男孩依然緊閉雙眼,嘴巴里沒有半點哭聲,甚至沒有半點呼吸和心跳,小手上已經滲出了絲絲血印。

李春燕放棄了這種方法。她將自己的嘴對準孩子的小嘴,輕輕一吸,隨即將一口黃色的液體吐在隨身帶的紙巾里。她把目光定了定,又繼續湊過去……還是沒有一點反應,皮膚繼續青紫,漸漸失去光澤。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志潔的母親是婦產科專家,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父親是中科院專門研究試管嬰兒的專家,所以她有一定的醫療知識,她一直在按壓孩子的腮幫,配合春燕對孩子進行搶救。她還打電話向自己的母親求救,母親告訴她“不容樂觀,要做好準備”。

“有氧氣沒有?”劉志潔問。

“沒有!”春燕回答。

“有溫箱沒有?”

“沒有!”

“那,至少有消毒工具吧?”

“沒有!也沒有!!”

劉志潔想,如果有氧氣,有溫箱,有消毒工具,或許能夠挽救這個臉色青紫的孩子,但春燕的醫療裝備只有兩把止血鉗、一把剪刀、一個聽診器、一個體溫表,遠遠達不到挽救這個生命所必需的條件。“好吧,如果能送最近的醫院,可能還有一線希望,但是記住,不要太樂觀了。勸勸他的家人吧。”

“鄉醫院的條件比我這里好不了多少。沒有氧氣,也沒有溫箱。只有送縣醫院。”李春燕答道。

“去縣醫院!”劉志潔斬釘截鐵。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奶奶吳耶瞇顯得很痛苦,第一反應是“我們沒有錢”。劉志潔說“我們有,我們給你們出”。當時劉身上有1200元。

“縣城遠多,沒有車,來不快。”吳耶瞇說出了不送孩子去醫院的第二條理由。杜娟說打120,李春燕說有20多公里,山路,急救車來回至少需要一個小時,怕來不及。

“找羅書記。”杜娟動作麻利地打通了羅的手機,請他開車送孩子到醫院去治療。羅回答“馬上到”。當天晚上我們還準備為大塘村放電影,所有的機器設備都放在羅書記的車上。接到電話,羅書記就很快把電影放映設備卸了,開著車往村頭跑。

吳耶瞇仍然遲疑不決,她擔心孩子死在路上,不愿意讓孩子離開家。當地有個習俗,如果剛出生的孩子在外邊死了,就要把他埋在路邊上,而不能把他抱回家。劉志潔說:“你把孩子隨身用的東西帶在身上,就像在家一樣。”

從里屋跨出一個男人,從臉上的風霜刀劍來看,大約有30歲左右(實際才26歲),他大概就是孩子的父親。只見他用苗語隊伍也米耳語了幾句,吳耶瞇才終于答應把孩子送往醫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耶瞇抱著孩子,神色凝重地沖出家門。她沒有穿鞋,但她的腳步虎虎生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志潔隨手操起了用作手術臺的板凳,跟在吳耶瞇身后跑。李春燕來不及收拾醫療器械,跟在劉志潔身后。杜娟收拾所有志愿者留下的東西,跟上隊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太陽漸漸靠近遠處的山巒,大地上一片金黃。幾只雞發現了這群神色匆匆的人,呆著眼睛看了看,迅速跳到路邊。一頭肥豬從吳耶瞇腳下悠閑地走過,絲毫不理會這群慌慌張張的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孩子的母親產后大出血,剛被李春燕控制住,骨瘦如柴,只能在家里休息,沒有跟著來。那位男人也沒有跟出來,他要在家里照顧身體虛弱的妻子。

沒有誰去安慰那位骨瘦如柴的母親,甚至都沒有人提到她,所有人都朝公路上趕,都沒有想到這次好心的行動居然成了他們母子的訣別。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人們跑到公路上,羅書記的車還沒有到。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立即停下來,春燕繼續按壓胸腔,進行嘴對嘴的人工呼吸。一群小孩圍過來。吳耶瞇有一種懷疑和絕望的眼神。

很快,汽車喇叭聲就由遠而近傳來,吳耶瞇眼睛充滿了期待和焦急。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拉開車門。

吳耶瞇抱著孫子第一個上車,他坐在司機座的后面;李春燕緊跟其后,和吳耶瞇坐在一起;劉志潔則靠在司機的靠背上,蜷著腰面對著他們。記者和杜娟都坐在第二排座位上,從江縣團委副書記趙富定坐在副駕駛位置上。后排座位上還有來自河南的公派志愿者肖希田。孩子的另兩個親人吳歲瞇、吳當瞇則右側活動的座位上不安地坐著。所有的人神色嚴峻,沒有一絲笑容。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剛剛落座,這輛能容納11個人的面包車就奔向村外,開得瘋狂,在盤山的公路上風馳電摯。羅書記灑了空氣清新劑,還打開了空調,車內不受前輪卷起的塵土困擾。但通往縣城的公路滿是沙石和泥坑,車顛簸不已。

劉志潔將板凳放在大腿上。吳耶瞇把孩子放到凳子上,并用雙手扶著孩子,讓他在顛簸的汽車上能夠穩定。劉志潔繼續用雙手按壓孩子的臉頰,李春燕繼續用手有節奏地按壓孩子的胸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趙富定拿著一個手機,不斷地撥打120。從江縣民族醫院黨支部書記、醫務科長莫建樹接了電話,馬上派出該院僅有的一輛急救車出診。但莫建樹在電話中說了一句令所有志愿者感到寒心的話——“把錢準備好”。

太陽收盡了最后一絲余輝,西邊天空的彩霞漸漸減少,繁星漸漸布滿整個天空。車窗外的一閃而過的樹木,從青翠欲滴漸漸變成了颼颼黑影。人的臉色和天的顏色一樣,不斷變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耶瞇目不轉睛地看著孩子,但孩子還是沒有呼吸,沒有哭聲。她在車里不止一次流出了眼淚。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歲瞇和吳當瞇一直失神地東張西望,似乎找不到方向,也無所謂方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當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壓收效不大,李春燕又俯下身去給小孩做嘴對嘴的人工呼吸,一次、兩次、三次……身上用于擦嘴的紙巾很快就用完了,孩子還沒有反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志潔一只佝僂著腰面向孩子,她看著孩子,不停地按壓孩子的腮幫,眼睛里噙滿了淚水——一方面她為救治孩子無計可施而流淚,另一方面她也暈車,但一直強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杜娟一直在給她所在的中國扶貧基金會母嬰平安120項目部打電話,不斷地匯報病情以及救治的進程。

汽車經過的最后一個村寨叫岜(念bia)沙,以其 “唐朝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心靈的最后的家園”而享譽世界,但其落后的經濟讓該村擁有250名學生的學校2000年春天流失了200名學生,起醫療條件曾經和大塘不相上下。

汽車開出岜沙1公里時,距離縣城只有2.5公里。吳耶瞇將頭伸出左邊的車窗嘔吐。劉志潔要求停車,把她扔在路上,回來時再裝上她。說著說著,她將頭伸出了右邊的車窗。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只有李春燕仍然鎮定自若,堅定地對孩子做嘴對嘴的人工呼吸,伴隨著汽車的顛簸,一次,抬起頭,眼睛里充滿了絕望……兩次,抬起頭,眼睛里充滿了迷茫……三次,抬起頭,眼睛里仍然滿是堅強……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120急救車呼嘯而至。羅踩了剎車。所有人都伸長脖子,似乎看到了希望。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志潔一下汽車,便在路邊蹲了下來。從北京出發三天來,為了保證自己不暈車,她粒米未進。

李春燕走下汽車,就癱倒在車門口。少頃,她醒過來便在路邊嘔吐。杜娟接過孩子,快步往急救車上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耶瞇、吳當瞇、吳歲瞇最后從車里出來,一言不發。

出診醫生田應軍來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孩子已經送到跟前,青紫的臉色讓他只有打開車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晚上6點50分,孩子被送到醫院。縣城的華燈已經全部放開,音像店里傳出了流行的樂曲,街上車水馬龍,紙醉金迷,聲色犬馬,一片繁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從江縣民族醫院門口,順著汽車的燈光,醫院大門上“二級乙等醫院”幾個鎦金大字金光閃閃。進入醫院主樓,吳耶瞇癱倒在門廳右邊的塑料椅子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田應軍已錯誤地將孩子送往二樓小兒科,放在一張床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志愿者肖希田和護師梁洪云一起搬來一瓶氧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醫生馬上給孩子吸氧。但孩子太小,需要放在溫箱里才能保證他的體溫。小兒科里沒有這些設備。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也許是記者一直在跟蹤拍照,也許是劉志杰一直用標準的普通話跟醫生交涉,他們意識到將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付出代價,幾個小護士在一旁嘀咕。梁洪云迅速地把孩子抱到一樓婦產科。婦產科主治醫師劉玉芝早已在治療室等待。她先把孩子放在嬰兒秤上秤了一下——550克!才把孩子放到醫院僅有的一臺寧波產HKN—90溫度控制儀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檢查孩子身體,劉玉芝發現孩子右手拇指上多了一個小指頭——這個孩子先天畸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玉芝初診的結果是“因為早產,他沒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嘴唇、面色、全身皮膚青紫,肢體濕冷,體溫不升”。她的結論是“孩子病情危重”,她感到了挽救這個小孩生命的艱難,“因為一般這樣的孩子治不好”。

孩子鼻孔上有些分泌物,劉用棉球擦干凈,又將連著氧氣的塑膠管插入孩子的鼻腔,供氧速度每分鐘0.3升。

護士拿來吸痰器。劉玉芝將吸痰器的一根塑膠管插入孩子鼻孔,另一根放入自己的嘴巴,輕輕一吸,吸痰器里多了一層黃色的液體。

劉找來一層薄薄的紗布,覆蓋在孩子嘴巴上,用嘴貼下去,做了一陣人工呼吸。然后一直用李春燕用過的胸腔按壓法,輕輕按壓孩子胸腔。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孩子沒有反應。
劉注射了2毫升萬分之一的腎上腺素和0.2毫克鹽酸鈉洛酮,繼續按壓孩子胸部。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藥物的作用下,晚上7點10分左右,孩子開始有微弱的心跳和不規律的細微呼吸,每分鐘5次左右;測心律,215分鐘一次。孩子病情有了起色,劉玉芝將氧氣的流量加大到每分鐘0.5升,并把孩子送入保溫箱中。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放入溫箱之前的剎那,孩子體色已經有所好轉從江縣民族醫院副院長楊懷武、石學金和莫建樹先后來到孩子的治療室,看著保溫箱里的孩子一言不發。石玉護師、林素珍護師和婦產科主任鄒梅蘭等也參加了搶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晚上7點40分左右,有了輕微呼吸的孩子在保溫箱里進一步好轉。先是體色由原來的青紫轉為桃紅,繼而又有了輕微的呻吟,并且呻吟聲越來越大,還排放了一次墨綠色的胎便。

孩子病情的好轉讓所有人見到了天邊隱現的一縷曙光。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玉芝緊皺的眉頭開始舒展,她來到辦公室,拿出紙和筆,開始撰寫搶救報告,下筆如有神。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病房門外,一直緊蹙眉頭的李春燕、劉志潔、杜娟、趙富定和肖希田笑逐顏開地談笑。劉志潔給媽媽打電話敘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以后,轉身對李春燕說“我媽媽說了,你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醫生”,隨即在李春燕臉上親了一口。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李春燕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志潔和李春燕合影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耶瞇這時也似乎對未來的生活產生了憧憬,她用苗話和吳歲瞇、吳當瞇商量以后對大家說,孩子是大家救過來的,感謝大家的好心,孩子還沒有名字,請大家為孩子取名。

劉志潔和杜娟說:“第一,我們希望孩子以后能夠健康地生活;第二,我們都是志愿者,希望孩子以后也能夠像我們一樣,長大了以后也做一個熱心關心他人的志愿者。”

“那就叫吳健智吧。”記者道,“‘智’取‘智慧’的‘智’,希望他以后能夠聰明、有智慧,同時又像我們一樣,做一個志愿者。”

“好!就這樣。”杜娟、劉志潔、小肖、趙富定異口同聲地說,李春燕在一邊笑容滿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大家還和孩子的親屬一起照了一張合影。吳耶瞇、吳歲瞇、吳當瞇臉上也滿是笑容。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李春燕照完像后來觀察孩子病情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吳健智的呼吸和呻吟只持續了四十分鐘左右。

晚上8點20分左右,就在大家合影的同時,護士林素珍一直在觀察孩子的病情,她發現吳健智的哭聲越來越小,皮膚也沒有幾分鐘前的光澤。她把這個情況報告了劉玉芝。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玉芝來到溫箱前觀看時,孩子的嘴唇、身體和四肢的皮膚都已經變得青紫,呼吸已經變得異常的微弱,好幾分鐘才有一次反應,就像打飽嗝一樣;孩子的呻吟就像游絲一樣,小到幾乎聽不見。她連忙又補了一針腎上腺素,接著對孩子進行胸腔按壓治療。

護士們準備好醫療器械,排在劉玉芝身后,隨著劉的需要地送醫療器械。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所有的搶救方法都用了以后,孩子的嘴唇、臉色和皮膚還是漸漸恢復了入院時的青紫的模樣,兩只眼睛緊閉,口鼻沒有氣息。

記者問劉玉芝“孩子的病情將如何發展”,她說不容樂觀,但她會盡力。劉說,要想讓孩子活下來,辦法也是有的,那就是讓他在保溫箱里等到她的內部器官發育成熟為止,但這個時間得等兩三個月,并且還不一定保證沒有后遺癥。“這樣7個月的早產兒,一般能救活的比例只有30%到40%,即使有少數救活,60%到70%的也會留下癡呆等后遺癥。”

和大家照過合影之后,吳耶瞇兩只眼睛仍然盯著保溫箱里的孩子。當她看到孩子皮膚又重新變成青紫時,她悄悄地抹了抹自己的眼角。她告訴劉志潔:“娃沒氣了。”劉心里頓時有一種被掏空的感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當劉玉芝將孩子能否治好以及治好以后的可能性告訴吳耶瞇后,吳耶瞇和吳歲瞇、吳當瞇用苗語商量,最后決定放棄對孩子的治療。她們說:“我們住不起醫院,把他帶回家去,他能活就活下來,活不下來算他沒有這個命。”劉告訴她,孩子離開了保溫箱,不到15分鐘就會死。吳耶瞇堅定地要把孩子抱回家去。

劉志潔看到自己的努力即將付之東流,也不斷地對吳耶瞇說,“現在孩子還能治好,沒有錢我們給你出。”吳耶瞇說:“我們不花你們的錢,你們的錢也是辛苦錢,即使給他治好了,以后也是一個廢人,我們家養不起他。”她就把手伸向了保溫箱。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杜娟在病房外邊的墻壁上低著頭,垂著眼睛,一言不發。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李春艷也很傷心,她張著一雙大大的眼睛,神情呆滯地看著病房,滿是淚水,但她沒有哭。
她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沒有完成——作為一個農村知識分子,她有義務為不認識字的患者家屬寫書面證明,并念給她們聽,再讓他們按下自己的拇指印。吳耶瞇、吳歲瞇、吳當瞇三人沒有文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吳健智獲得自己名字之后的五分鐘,在劉玉芝的辦公室,吳耶瞇、吳歲瞇、吳當瞇三人在一份放棄治療的申請上毫不猶豫地按下了自己的指印。這份申請是李春燕幫助他們代寫的,內容是:“因小兒太小,病情危重,家人希望優生優育,要求醫(院)停止搶救,出院。”沒有話語,沒有哭聲,也沒有眼淚。

出院手續辦完后,吳耶瞇快步走到保溫箱前,迫不及待地打開保溫箱,再次把手伸向了吳健智。但被劉玉芝攔住了,劉要在吳健智出院前對他作最后一次檢查。

劉玉芝用聽診器聽了聽孩子的心跳,用體溫表檢查孩子的體溫,摘除插入孩子鼻腔的氧氣管和給孩子輸液的針頭……她告訴吳耶瞇,吳健智的母親三年內不能懷孕,先上一個節育環,身體好了以后再懷孕,生育,否則一直到不能生育為止她都不會有自己的孩子。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晚上8點50分,在孩子失去呼吸的最后時刻,吳耶瞇抱起吳健智,在他的額頭上親了又親,在他的身上摸了又摸,很快用包被將孩子包好,沒有讓他的頭露出包被之外。

沒有誰敢說“這個家庭以后我來負責”,因為沒有人能夠有這個能力和膽量,看著她的堅持,沒有人阻攔她,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她把孩子從溫箱里抱出來,包好,蹣跚地走出醫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在吳耶瞇起步的時候,劉志潔問她:“你回家準備怎么辦?”吳耶瞇回答“回去在路上丟掉”,她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在路上死了,就把他埋在路邊。說這句話的時候,她眼睛里沒有焦慮,沒有淚水,沒有光芒。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劉拿出錢包,掏出100元,交給吳歲瞇,讓她給孩子的母親補補身體。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給楊懷武、石學金和莫建樹等幾個醫院領導打電話,他們答應派出世界衛生組織給該院配備的唯一一輛急救車,把三個婦女送到家。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我們都盡力了,但是沒有辦法。”劉玉芝對記者說。這次治療產生的費用應當有幾百元,因為放棄治療,孩子沒有被救活,醫院只收到劉志潔交來的38.1元,分別是藥費34.6元,搶救費2元,掛號費1.5元。其余的都需要醫院自己承擔,而醫院只有少量的財政撥款,連支付醫生的工資都還不夠。
在從江縣城吃完了晚飯,羅書記開車送我們回到大塘的時候已經很晚了,電影放映已經接近尾聲。作為總領隊,記者在羅書記的邀請下面對村民發表了講話,講述了我們路上的情況,希望大家更加關注自己的健康,我們將和他們一起努力,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得起病,能夠有更好的醫療保障體系。很多村民朝我們投來善意的微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電影放映結束后,在李春燕醫生的邀請下,我們來到了她家。

李春燕家的房子建在半山上,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房子,以木結構為主,磚砌墻壁,一共兩層,一樓外墻基本裝修完畢,二樓空蕩蕩的還沒有裝修。進入屋內,也只裝修了兩間房,一間是春燕的臥室,另一間是春燕公公婆婆的臥室。春燕的公公正在咳嗽。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春燕的藥架就放在公公婆婆的屋子里,記者進去看到,架子上空空如也,只有少量的幾種藥。記者問春燕:“你為什么不準備成套的藥?”春燕說沒有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問:“通過看病不就有錢買藥了嗎?”春燕說:“村里太窮,一般人家有了病,出不起醫藥費。”春燕告訴記者,她給村民治病,每個月連本帶利能夠有600元的收入,可她每個月用于買藥的錢就差不多900元,不夠的就只有自己貼。

“老百姓也是可憐,他們沒有錢,你給他們治病以后,他們只有到秋天收桔子的時候再償還。”村民們2002年前下的3000多元醫療款,目前只有600多元沒有收回了;村民們2002年前春燕的3000多醫療款,目前還有1200元沒有還清;而今年的欠賬又在增加,她實在沒有辦法,就把村民欠錢的賬單一筆一筆列出來,貼在屋里的一根柱子上,外人沒有進到屋里,就看不見那份賬單。

春燕沒有錢買藥,就向丈夫打借條,目前借條上的金額已經有5000多元。

記者還聽到一個故事:一年以前,李春燕為了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的病,整整照顧了三個多月!前兩個月是每天她都要去那個小孩子家去給治療,后來家里實在離不開就把孩子接到了自己的家里治療——在這三個多月里鄉村醫生象母親一樣對待小女孩,病好后李春燕沒有要一分錢,事實上小女孩家確實沒有錢……小女孩也從此把她當作了自己的“母親”!

在記者即將離開李春艷家的時候,她打開了最后一扇緊閉著的房門,所有的人都驚呆了——這間屋的屋基已經被洪水沖掉了一個角,臨近塌方的地方,地面分成了幾塊,分層下陷。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這間屋的柱子懸空,橫的樓枕已經彎曲,似乎難以支撐房屋的重量,墻壁已經開裂,最大的裂口有10厘米,房屋已經傾斜。記者來到李春燕的臥室,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靠外的墻壁上,也有四條裂縫,墻壁上的樓枕,已經和墻壁產生了大約5到7厘米的大裂縫。墻角靠外墻的地基正在開裂、塌陷……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而李春艷家的大門,原來比較靠近壘起來的地基外墻,而現在這個大門已經變形,打不開了,只有從靠山的一側又開了一個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當天夜里兩點,當記者一行離開大塘村的時候,李春燕出來送我們,劉志潔拉著李春燕的手說:“春燕姐姐,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說話間,她塞了100元到李春燕四歲孩子的手里。記者也給了她100元。

10月17日,在北京的烏有之鄉書吧,記者和劉志潔以及本次去貴州的其他隊員一起,反思農村的教育和醫療問題,當講到吳健智和李春燕醫生的故事的時候,很多人流下了眼淚,老同志張保印還留下了100元,讀者郭松民也留下了50元,他們讓記者一行將這些錢轉交給李春燕醫生。

10月22日發稿前夕,記者再次和李春燕取得聯系,她說她又沒有錢去買藥了,只有給村民開了處方,村民自己找門路去買藥治病。

記者問春燕為什么一只留在家里不出去打工。春燕說父親以前是這里的醫生,交待過她,不管多苦,欠多少債,也不能離開村子,因為她是這里唯一的醫生!

幾個月以后,記者再次從北京來到李春燕家,得知他得到了一些社會捐助,大約有500多元現金,5000多元的藥,她把現金用來改建了她的藥房,將社會捐贈的藥物放了上去,雖然多了一些名貴的藥物,可是,村里常用的藥物還是非常緊缺。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李春燕家的房屋,還是和原來沒有什么區別,縣衛生局長來看她,只給了她進一步維修和完善衛生室的錢,大約有500元,這已經算是特例了。她家的房屋,仍然沒有人關心。李春燕的丈夫在縣城某單位開車,一個月只有300元的收入。李春燕說最怕雨季。可是,整個冬天,大塘村都彌漫在綿綿細雨中間,4月中旬左右,從江縣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瓢潑大雨的季節。這個季節要持續大約4個月。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記者回到北京,只能在夢里依稀想到李春燕,我擔心我的記憶像這張照片一樣,逐漸變得殘缺不全,遂將這組圖片發上來,讓大家保存,讓大家銘記,讓大家找到行動的方向。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附:
吳健智生命歷程
2004年10月3日中午1點出生,開始有響亮的哭聲,母親產后大出血,被李春燕控制住;
              下午4點左右,哭聲漸弱,呼吸困難,皮膚開始變青變紫;
              下午4點半,家人打電話找李春燕,李春燕在出發途中遇到記者一行;
            下午5點左右,李春燕和記者一行趕到大塘村237號,搶救開始;
            下午5點30分左右,搶救無效,確定去醫院;
            下午5點40分左右,羅朝明開車送吳健智及其家人和記者一行前往醫院,李春燕和劉志潔繼續搶救吳健智,從江縣團委副書記趙富定撥打120急救電話求救,對方要求把錢準備好;
            傍晚6點40分左右,在離從江縣城2.5公里處,遇到從江縣民族醫院急救車,杜鵑抱上急救車;
            傍晚6點50分左右,被送到從江縣民族醫院婦產科,劉玉芝醫師開始對吳健智進行治療;
            晚上7點10分左右,開始有微弱呼吸;
            晚上7點40分左右,吳健智身體進一步好轉,呼吸進一步增強,墨綠色胎便一次,體色變為桃紅,哭聲較為響亮,但頭尖;
            晚上8點左右,所有人在走廊里拍照,大家愉快地說說笑笑;
            晚上8點20分左右,病情開始惡化,呼吸漸弱,哭聲漸小直到聽不見,皮膚恢復青紫;  晚上8點30分左右,志愿者劉志潔、杜鵑等為孩子取名叫吳健智;
              晚上8點40分左右,吳耶瞇辦完出院手續,試圖打開保溫箱,但被組織;
            晚上8點50分左右,劉玉芝完成最后一次檢查,吳耶瞇將吳健智從溫箱里抱出來,李春燕說吳健智已經停止呼吸;劉志潔給吳當瞇100元錢;
            晚上9點左右,從江縣民族醫院為吳耶瞇派車,送他們回家;
            晚上9點30分左右,吳耶瞇到家,把孩子葬在離家200米遠的一棵樹下。    


         李春燕醫生電話:0855-6931001
                      聯系地址: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
           郵編:557400 

      雍里鄉黨委書記羅朝明電話:13985811391
                    聯系地址: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
          郵編:557400

劉志潔、杜鵑、黎光壽:

你們好!這樣稱呼,你們不會介意吧?自從10月3日因吳健智之事巧遇上了你們,不知是什么風把你們這些遠方的貴客吹進我們這些窮得要命的山溝溝里來,有幸認識了你們這些貴人,或許是上天有意,把你們送給我們做朋友吧!在這一生中能認識你們這些來自北京的大學生,感到非常的幸福與快樂!

劉志潔、杜鵑、光壽,說句心里話,你們就像紅太陽般的溫暖著我,自從有了你們,我的一切有了很大的變化,我的世界邊的好美麗,是你們給我特大的勇氣,讓我又有了一種新的生機,要不然我真的走出去了,是你們讓我對這里的村民更有興趣.每當我最絕望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助我,在精神上鼓勵我.我的生活就像懸掛在樹梢上的月亮一般,時缺時圓,真的無法想象我的生活,想起許多與眾不同的日子,我黯然淚下,為什么別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能拿到很多的錢,可是我就像一只傻呆呆的小燕子在風雨中的農田中飛來飛去,有時連自己的肚皮都填不飽,獨自享受著一種復雜又無奈的生活.愛我的人他又不在我的身旁,然而他的日子也不是那么的好過,每月僅僅300元工資,都是因為我熱愛我的事業,他盡量的幫助我.幫出不能幫進的他,如今只好外出打工還他的債去了,留下來的是許多家務農活與兩位將滿80的老人和我們母子在家.我任勞任怨,最起碼家中兩位老人健康的身體需要我護著,還有許多鄉民都在等著我為他們治療,又不知有多少新的生命在等待著我的雙手去迎接他們來到這個窮苦而美好的世界,一條條幼小的生命都好象是從零開始.如今他們個個都有著健壯的身體,在他們父母的身旁蹦蹦跳跳著,頑皮的歡笑著,是多么的可愛,漸漸的長大了.可是最遺憾的是吳健智,他太令我們失望了,當時我是多么的希望他能像別的小孩那樣能有好的結果,不爭氣的是這里的山民落后的太讓人悲痛了,不聽醫生的話,而這里的條件也特差,我們的醫療設備什么都沒有,一次次失去了多少那么可愛的幼小心靈.為這些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淚,因此吳健智之死,我的眼淚已流不出來了,其實我的心里比誰都難受,比誰更痛恨,我恨我們窮,就是窮教育,窮文化,所造成的今天這些的一切的一切.現在有了遠程教育的自愿者們在我們這些窮山村搞教育,我相信,將來的日子就不會如此的窮了吧!他么和你們才是最美麗的,也是最偉大的人,因為我們的國家是更美麗更偉大的是吧?我代表所有窮苦的老百姓向國家向你們表示忠心的感謝!你們才是所有窮苦人民心目中那個最紅最溫暖的太陽,直到永遠,永遠……!!

對了,還有黎記者給我寄來了150元錢,我已收到了,非常感謝,真讓黎記者為我辛苦了,不知該怎么感謝你們才好! 

    再見

    祝:身體健康
           工作勝利
       萬事如意!

    小山村里的白衣天使  李春燕
    2004.11.4日筆


這是我寫給《南風窗》雜志推薦李春燕為該刊年度人物的文章。

    推薦一個天使

  黎光壽  聯系電話:010-86054908,13520745644

10月3日,在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偶然碰到了吳健智之死,也偶然認識了赤腳醫生李春燕。

從下午四點半到晚上九點,在吳健智從病危到有一線希望,再到最后希望破滅,李春燕付出了最多的愛心和努力。作為事件的主角,李春燕用了100%的努力,盡力去挽救只有1%生存希望的吳健智,讓我覺得她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

根據志愿者劉志潔的轉述,前幾年一個北京大醫院的醫生,隔著一層紙對嬰兒實施嘴對嘴的人工呼吸,被當作楷模在全國宣傳。李春燕面對一個剛剛出生體內含有羊水的不足月的病危小孩,毫不猶豫的就用自己的嘴唇給貼了上去,難道她不知道危險不懂得惡心嗎?不是。她下車就嘔吐過。只是在這個時刻,她已經把別人的生命高高地置于自己生命的頂端!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人類歷史上最樸素最高尚的精神和美德——責任和愛,舍己為人!我有什么理由不推薦她呢? 

更令我和所有志愿者感動的事情是推開她家最后一扇緊閉著的房門的那一時刻,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如果不加以彌補,這也許就是農村的將來、農民的將來,也是國家的將來!志愿者劉志潔看到的是一片廢墟——一片農村醫療的廢墟,這片廢墟將有可能擴大而形成全民族的廢墟!志愿者杜娟的感覺是:“看著搖搖晃晃地吊腳樓,感覺就像這里的人一樣,生活在搖曳的風中……”

最讓我們感到震撼的是李春燕家柱子上的欠帳單,1元、2元的累積,李春燕從醫3年,給了別人生路的同時,把自己帶上了絕路——她為自己也為丈夫帶來了5000多元的債務。我們問過李春燕為什么不出去打工,李春燕說她其實早都無法堅持下去了,只是原來也是赤腳醫生的爸爸告訴他,無論如何都不要離開這個地方,因為她是這里唯一的醫生!——在李春燕悲慘的處境之外,我們更激動于她在這種處境下所體現的人類最至高無上的光輝。

也許有人會從專業的角度說李春燕的醫療技術、行醫資格問題,但我肯定地說,除了責任心之外,李春燕的醫術并不高明,她絕對不是農民、農村最好的選擇,卻是最不壞的選擇——因為在目前醫療資源嚴重匱乏的農村,就因為有李春艷這樣的人的存在,才沒有出現更多的李健智、張健智、王健智……

我們不需要用城市的標準去衡量李春燕的各項條件,因為這樣也許她永遠也不會達到,甚至還會因為她的絕望出走,給農民帶來更多的絕望。我們應當努力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讓李春燕這樣的赤腳醫生的醫術能夠盡快接近國家的標準,讓當地的經濟基礎能夠支付李春燕為農民看病而產生的巨大開支,讓李春燕能夠吃上飯,讓她能夠服務更多的人。

聽說《南風窗》要評選年度公益人物,李春燕就是其中一個候選人,我們當事的所有志愿者都贊成,我們已經到當地開展鄉村教育、鄉村建設的5名志愿者都贊成,我們從北京、上海等地去貴州從江的15名志愿者都表示贊成,大家都希望能通過這件事情,持續不斷地為農村的醫療衛生,為李春燕這樣的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因為李春燕現在已經被相鄰的大洞村——5名志愿者開展鄉村教育、鄉村建設試驗的大洞小學請進課堂,做一個農村衛生教育的義務教員,我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校長盧大錦,他說他代表學校的11名老師和280名學生表示雙手贊成。

因此,我寫這篇文章,以為推薦。

2004年12月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liguangshou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天天看片亚洲欧美国产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理论视频 |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 亚洲成a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亚洲成本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