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關于價值的質的論述,概括來說,有以下幾點:
①價值是商品內在的屬性。②價值是一個與使用價值無關的概念。“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使用價值完全相等。”此時,“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價值屬性。
但其后馬克思關于價值量的考察時,卻提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意即某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平均勞動時間。舉例說明,甲一天生產某件商品1件,乙一天生產了3件。那么該商品的價值量既不是一天的勞動時間(甲的),也不是1/3天的勞動(乙的),而是半天的勞動(甲、乙的平均)。
甲、乙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之間的差別,顯然是因為甲、乙的生產效率不一樣的結果。然而,生產效率是個什么概念呢?是相同時間生產的使用價值的量,即使用價值量/勞動時間。因此,可以說,效率高的生產使用價值多,與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聯系的,也就可以說,效率高的在相同時間內生產的價值量大;或者說成,在相同時間內,生成使用價值多,則生產的價值量大。問題已經很清楚了,馬克思的價值量的概念與使用價值是有關的。
我們還要詳細分析這個問題,以便考察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質的規定性決定量的規定性。商品價值質的規定,與使用價值無關,因此,考察商品價值量的規定性,必須撇開使用價值因素。于是,在相同時間內,生產的價值量總是相等的,而不用管其過程中生產了多少使用價值。“那末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因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時間越多。”按照筆者的邏輯,上一句話似乎成了真理。但這與現實相悖,很難讓人接受。
研究的進程,需要我們對交換價值有個正確的認識。樊綱的博士論文《馬克思、瓦爾拉斯和凱恩斯----現代三個主要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比較與綜合》中有了些說明。他引自《資本論》說:“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就通過外部對立,即通過兩個商品的關系表現出來了。”于是,他提出推論說:“交換價值形態中“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關系或比例”,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在它背后(或者說,在質的規定上----筆者注),實際上是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得出“交換價值的量的規定,包含著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系。”
基于對以上交換價值的認識,我們將沿著馬克思的路進行下一步研究。
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交換價值
X量商品A=Y量商品B(15斤谷=10斤米)
甲一天生產了15斤谷,乙一天生產了10斤米。因為這是在原始公社末期發生過的簡單商品交換,是簡單的、個別的、偶然的交換,所以在此排除了外界的干擾,或者通俗地說,這個市場只有兩個人交換,因此表現為等量勞動交換。根據定義,15斤谷跟10斤米具有等量的價值。
B、擴大的交換價值
X量商品A+Y量商品A=Z量商品B (15斤谷+30斤谷=20斤米)
還是假定甲一天生產了15斤谷,乙一天生產了10斤米。但是丙一天生產了30斤谷。情況變復雜了,等式兩邊都是兩天的勞動果實。如果沒有丙的參于,甲15斤谷肯定可以換回10斤米。但是丙即然來了,就沒有絲毫坐壁上觀的意思,他會與甲競爭,以用最少的谷換回最多的米。過程是怎么樣的呢?丙不會傻到用30斤谷換10米,他怎么會看到到甲的存在呢?那樣我們中國可就會多個“最傻的人”的寓言了。他也不會幸運到只用15斤谷換回10斤米,因為乙也是個聰明的人,他已經察覺到了乙的生產效率。看來,10斤米能換到的谷物量,是落在15-30斤這個區間的某點上了。在乙看來,20斤米必須與35斤谷交換,都是兩天的勞動果實。但甲、丙如何分這20斤米呢?甲認為我們都是一天的勞動果實,所以我們倆每人分10斤米。丙卻認為,我拿出的谷比你多,卻得到與你相等的米量,不公平。所以他威脅說要單獨跟乙交換用30斤谷交換15斤米。這說到甲的痛處。博奕在甲、乙、丙三人中展開。最后的結果,甲得到20/3斤米,丙得到40/3斤米,乙得到45斤谷。
作為價值來說,甲15斤谷、乙10斤米、丙30斤谷都相等。但作為交換價值來說,45斤谷=20斤米。情況已起了變化。問題也充分暴露出來了。交換價值與價值在量上背離了。根據前文得出的結論“交換價值量的規定,包含著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關系”可知,正是使用價值因素,使得交換價值與價值在量上背離的。
事實上,上例中已可充分說明這一問題。20斤米在甲、丙之間分配,正是使用價值在起作用。兩個價值量相等,所不同的,只是使用價值在量上不等。
我把交換價值與價值在量上的差別,叫做雙價差。雙價差為正,則交換價值大于價值;為負,則交換價值小于價值。
借雙價差的概念,我們重新回到上例中。甲獲得負雙價差,使他受到損失。本來沒有丙的參于,可獲得10斤米,現在卻換得20/3斤。丙獲得正雙價差。沒有甲的參于,丙也只能換回10斤米。現在卻換得40/3斤米。丙的所得,正是甲的所失。在此情況下,雙價差的來源,在于生產同種商品的價值轉移。
另外,交換價值在量上還有什么特點呢?熟悉《資本論》的人會馬上得出結論,正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因此,價值規律可以表述為:“商品交換依據交換價值進行。商品生產者傾向于降低商品價值量,以獲取正雙價差----來自其它商品生產者的價值轉移。”價值規律的作用亦可在此基礎上一一獲得解釋。
總結本節:勞動在相同時間內創造的價值量相等。同種商品的價值量可能不相等,但他們的交換價值相等。
二、勞動力商品
勞動力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但其特殊性并不在價值上,而是僅在使用價值上,即勞動,是價值的源泉。
三、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通過延長工作日,并不能獲取雙價差。所以,絕對剩余價值的來源,僅為這個資本所雇用的工人所創造的。《資本論》中已經得出這個結論。但是這個結論是以排除國外貿易為基礎的。在存在國外貿易的條件下,由于國別條件差距,最殘酷的國家其資本家還是會通過國外貿易獲取雙價差的。當然,來源于國外。這也為歷史所證實----早期資本主義的殘酷仍令現在的我驚心!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缺點:
1、剝削的量受資本所限,只能雇用那么多工人。另外,工作日也不是能無限延長的。
2、過度延長工作日,會激化國內矛盾,對資本家也有不利----巴黎公社和東方社會主義革命,足以令即使現在的資本家也心有余辜。
四、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通過提高勞動力生產力,使得在同樣時間內生產出更多使用價值。于是,商品價值降低了。由于技術的易于壟斷,可以獲取雙價差,因此對于生產力高的資本家來說,相對剩余價值的來源,是生產本商品的所有工人。相對于絕對剩余價值來說,來源擴大了。
當生產力發展速度滿足了要求時,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就占據了統治地位。
輸出的資本,作為一國來說,剩余價值來自于國外,來源范圍更是擴大到幾乎無限(到現在為止,世界上還有一半人口未參于工業化進程),令資本家們欣喜若狂。當來自于國外的剩余價值占據了大部分份額時,資本家階級就會有更多財力收買國內工人階級,以緩和國內矛盾。于是,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內階級矛盾表現為現代的國家之間的矛盾,使得現代的南北問題越來越具有階級對抗性質。
五、商品經濟中生產組織形式
張寶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探索》一文中指出生產關系包含兩個層次:生產組織形式和所有制。他這樣定義生產組織形式:指抽去了生產條件所有制的影響,不具備特定性質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完全為了進行生產而結成的純粹生產性質的生產關系。它是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所必需的,它可以直接由生產力得到說明。
筆者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壟斷這種生產組織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在于所有制與生產組織形式存在矛盾(當時還是蒸汽時代,未進入壟斷時代);蘇聯解體的原因在于生產組織形式與生產力的矛盾,僵化的組織能力使蘇聯長期使用20世紀初出現的生產組織形式如托拉斯。但生產力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未能及時改進生產組織形式。我國改革到現在還未失敗,原因在于改革出現的私有制經濟啟到了緩沖的作用。但隨著國企改革的困境,這種緩沖作用越來越小(很多地方出現工人罷工)。
六、后記
首先感謝讀者看完本文內容。本文只是一個草稿形式,很多內容沒有詳細討論,也有很多內容沒有展開。這都是筆者自身精力有限之固。但本文已經給出了基本思路,指出了自19世紀后期出現的工人革命運動,到現代的南北問題的實質。我以前常常想,美國的理發師和我國的理發師都在做同樣的事,不存在效率問題,為什么美國的理發師會有那么多錢?答案已經在本文中給出了。同樣的一系列問題引導我再思索,直到本文成章。本來筆者想效仿馬克思努力自已單獨完成本文的。但很遺憾,筆者看到自由經濟學派對中國經濟的巨大威脅。所以現在把文章以草稿形式發出來,望廣大網友們參于其中共同搞定中國的經濟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marxch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