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報告摘譯:地區和地緣政治發展部份
2004年06月16日 12:40
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和安全評議委員會”(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6月15日發布2004年年度報告,聲稱美中關系發展的一些趨勢,危害了美國的長遠經濟和國家安全利益。
以下為地區和地緣政治發展部份摘要。
概述﹕
本委員會仔細研究了中國崛起為地區大國﹑其在大規模武器和導彈擴散造成的全球安全挑戰中德中心角色﹑其對能源市場日益增大的影響。在評價這些事情時,本委員會權衡了中國在何種程度上強加或削弱一個更穩定的全球安全環境。中國強化了同本地區鄰國的外交努力,這同其針對香港和臺灣的民主發展做出的強硬行動形成對比。它在朝鮮核危機中的調停角色將士對美中關系的一次重要測試。中國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及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正迫使起奉行可能削弱美國能源和安全利益的能源政策。所有這些事態發展都對美國的政策構成嚴重挑戰。
關鍵發現﹕
--中國正在亞洲發起外交攻勢,讓鄰國相信其長期和平的意圖,為經濟發展和軍力增強爭取時間和空間,本地區國家看來認為,由于正在進行的反恐戰,美國正失去對亞洲的關注。
--中國最近對臺灣和香港的行動讓人懷疑其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及保持香港自治﹑自管的承諾。這些發展值得國會和行政部門重新審視美國在這些方面的政策。特別的,海灣海峽最近的事態發展正給美國的一中政策施加更大壓力,表明有必要考慮現狀,對該政策進行新的評估。
--美國對中國推動朝鮮放棄核計劃的能力滿懷信心。美中在解決該危機上的工作關系被贊為雙邊關系的基本組成部份,這個部份似乎超越了美國關注的其它問題。本委員會認為,中國未有效利用其對朝鮮的巨大影響力,來促成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并將中國未來數月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看作對美中關系的一次關鍵檢驗。
--同中國快速擴張之經濟聯系在一起的日益增長的中國能源需要,正給美國造成經濟和安全問題。中國的能源安全政策正驅使其尋求雙邊協議,有些時候可能涉及危險的武器交易,這將破壞為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采取的多邊努力。
建議﹕
--國會應讓美國同中國的亞洲鄰國之接觸獲得新生,手段是鼓勵美國采取外交努力,確認并采取可以顯示美國對促進有利于本地區經濟發展和安全需要之堅決承諾的動議。
--國會應同政府協商,聯合評估中國最近對香港自治的干預是否構成援引美國-香港關系法關于單獨對待香港的規定之基礎。國會和政府應繼續把香港問題作為美中雙邊關系的話題之一,在香港問題上同英國密切合作。
--考慮到中國和臺灣正在變化的情況,國會和政府應對一個中國政策進行新的評估,包括該政策的成功﹑失敗﹑繼續存在的能力﹔美國政府協調臺灣防衛方面是否需要某些變化﹔美國的政策如何才能更好地支持臺灣打破中國謀求的讓臺灣在國際上經濟孤立的處境。
--國會應同政府協商,研究適當的途徑,以便美國促進兩岸積極對話,這可能推動兩岸長遠地﹑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分歧,并可能引發直接貿易﹑交通或兩岸建立信任的其它措施。國會應下令政府就兩岸對話現狀﹑目前的障礙﹑如有美國應做何種努力來促成這種對話等提交報告。
--國會應敦促政府同地區伙伴合作,加強外交努力,搞清楚朝鮮和中國的意圖,提出具體﹑分階段執行的建議,以朝鮮凍結所有核項目為開端,繼之以可查驗的﹑不可取消的方式根除這些項目。
--國會應命令國務卿和能源部長同國際能源組織(IEA)協商,目的是將目前松散的「經驗分享安排」(experience-sharing arrangement)升級為更制度化的安排。根據前者,中國僅同國際能源組織存在有限交流﹔根據后者,中國有義務建立一個有長遠意義的戰略儲備,協調發生供應危機或投機活動讓價格上漲時的儲備動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