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慶
最近,大陸中央電視臺正在播出一套名為《大國的崛起》的記錄片,其熱度已經通過網路討論以及音像發布渠道彌散開,引起多方的熱烈討論。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論,最為基本的社會心理,是這部記錄片所產生的政治聯想。一般而言,在中央電視臺播放類似的記錄片,往往成為國內以及海外輿論分析大陸政治意識形態演變的重要素材。比如八十年代所播放的《河殤》,就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歷史文化心理,也揭開了八十年代以后各種意識形態激蕩的序幕。這部《大國的崛起》,以公元 1500 年以后的西方幾個重要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作為基本線索,重新敘述了世界現代化史。很多評論解讀,這代表大陸官方意圖發展"和平崛起"的國際政治理念。
但是這種政治聯想難以找到確實根據,今天的政治環境也大不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該劇的總編導任學安,在接受訪問時反復解釋,不要將該片與政治背景聯系起來。但是在談到該片的創作意圖時,他承認該片是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學習" 15 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的啟發。拋開這部記錄片背后的現實政治因素,我們或許需要挖掘出兩個更深的思想問題來作解釋:一是為什么大國發展史成為政治考察的對象;二是《大國的崛起》這一部引起如此廣泛爭論的記錄片,給我們呈現的是怎么樣的一幅歷史圖景。
對于這兩個問題,在筆者目前所見的爭論中,少有觸及或深入者。不過大陸的一份民間國際政治刊物《縱橫》的一篇文章 ,倒是敏銳的切中了《大國的崛起》背后的政治意義。這篇署名"莫之許"的文章直接點出,該片的結構老套,仍然沿用了現代化需要明智領導人的這一威權主義的思路,并未觸及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主線。而他認為,只有"一個大眾民主(人力資本)的,代議制(資本權力)的和立憲(政權為代理人)的政治制度",才能在大國發展的長程史中獲得成功。這一論點是否合理,這里暫不討論。值得一說的是,該文明確的不僅將"大國崛起"看作是一個國際政治關系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內政治改革的議題。
如果繼續深化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為什么今天的大陸官方,會突然關注西方幾個主要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史。如果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大陸政治氣氛開始逐漸放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侵蝕,舊有的一整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已基本宣告瓦解,后繼者無論是"三個代表"還是"和諧社會",均難以替代綜合了馬克思、列寧以及毛澤東思想的整合性的意識形態作用。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舊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無論是在政治合法性,還是在歷史目的論方面,都有一套自洽的解釋。比如歷史唯物主義,就把共產主義放置在資本主義的更高階段,以此獲得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當性以及某些程度上的歷史"魅化"作用,即將歷史最終目標烏托邦化,以此獲得某種道德正當性
因此今天大陸所面臨的意識形態危機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經濟現代化轉型有了初步成果后,如何看待政治轉型的問題,因為政治正當性資源已經大量流失,目前的政治結構已經越來越依靠官僚科層制度,而逐漸失去過去的政治動員能力。另一方面則由于中國越來越卷入全球化進程,開始出現所謂的世界史的敘述危機。如果稍微回顧一下中國自晚清以來的世界史敘述,我們可以注意到,在 1902 年,梁啟超發表他的《新史學》,主張要有"科學"的史學,表明中國也是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道路發展。用現實政治語言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那就是中國必須要富強,以獲得和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實力。到后來馬克思主義思潮引進之后,將人類歷史區分為從奴隸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線性歷史階段,從而社會主義在這一個脈絡里,獲得了其歷史正當性,資本主義文明則成為最終會被共產主義克服和超越的對象。這也補充和支撐了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合理性。但是這一種歷史和政治的雙重正當性,從八十年代以后逐漸瓦解。雖然大陸經濟轉型還算順利,但是在一個極端依賴 GDP 增長的政治結構里,如何發展出新的政治正當性,已經成為大陸執政黨的首要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理解《大國的崛起》、以及政治局常委集體學習西方現代化史,我們就不會僅僅將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現實政治問題來考慮,而是要注意到大陸意識形態已經出現一個斷層。盡管中國逐漸擁有了 從晚清以來夢寐以求的富強實力,但是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卻異常蹣跚。同樣,中國越來越卷入全球化,就會考慮如何在世界史中理解中國自身的問題。政治上何去何從,牽涉的不僅是一個國內政治的議題,也是以何種民族國家模式參與國際政治;發展出何種的世界史敘述,也不僅僅涉及國際政治關系,而是從什么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 vs 西方、東方文明vs 西方文明等等問題。
在《大國的崛起》這部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八十年代的《河殤》中的"厚西薄中"的傾向蕩然無存,中國已經從一個迫切融入世界現代化史的角色,轉化成一個主動尋找自我地位的對話者的角色。但是這種身份的轉變,只是這部記錄片值得稱道的少數特點之一。在整個敘事結構和歷史的把握上,這部片子未能涉及任何國內的政治議題,將世界史問題虛化成一套經濟變遷史,僅僅滿足于富強國家這一狹隘的目標。
但是為什么這部片子能激發起大眾的興趣?如果說在一部分知識份子那里,該片實在乏善可陳,但是公眾乃至包括如厲以寧這樣的官方經濟學家,卻一片稱贊。對于他們而言,一方面個人身份與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緊密相關,可以借由富強獲取持續的民族主義的思想動力。另一方面,中國官方以經濟發展為主線的方針,已經不僅成為一個指導性政策,而且成為公眾認同國家的一個基本前提,即富強第一。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政治民主化等問題被擱置,一方面官方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來進一步強化富國理想,另一方面個人在富國的意識形態召喚下,強化個人與民族主義之間的情感聯系。《大國的崛起》這部記錄片所顯示出來的最為深層的社會心理,或即在此。
因而,《大國的崛起》這一部記錄片,雖然無法成為觀察中國政治的指標性參照物,但是卻能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大陸所面臨的意識形態危機。由于社會主義那一套整合性的意識形態已經瓦解,無產階級專政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部分內容都無法繼續獲得認同,因此官方意圖從兩個層面上發展出新的替代性意識形態作為補充。在一個層面,"三個代表"和"和諧社會"可以看作是這個方向的努力,而在另一個層面,則是試圖發展出一套新的世界史敘述,來填充中國人的世界觀危機。從社會主義時期的"超英趕美",到如今事實上的"脫亞入美",官方試圖提出另外一套世界史敘述,來對抗西方中心主義的敘述模式。但是這種努力,最終只是繼續沿著富國的功利目標不斷前行,最終與民族主義合流,從而激發出對抗西方的意識形態召喚力。盡管在國際政治關系層面上,中國開始越來越多的介入與參與國際合作,但是在思想的邏輯發展來看,只要"富強"的狹隘目標不被檢討,政治民主的問題將會繼續被深層掩埋,而民族主義的世界史敘述模式將會不斷發酵,最終演變成中西之間的對抗結果。
但是這種政治聯想難以找到確實根據,今天的政治環境也大不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該劇的總編導任學安,在接受訪問時反復解釋,不要將該片與政治背景聯系起來。但是在談到該片的創作意圖時,他承認該片是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學習" 15 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的啟發。拋開這部記錄片背后的現實政治因素,我們或許需要挖掘出兩個更深的思想問題來作解釋:一是為什么大國發展史成為政治考察的對象;二是《大國的崛起》這一部引起如此廣泛爭論的記錄片,給我們呈現的是怎么樣的一幅歷史圖景。
對于這兩個問題,在筆者目前所見的爭論中,少有觸及或深入者。不過大陸的一份民間國際政治刊物《縱橫》的一篇文章 ,倒是敏銳的切中了《大國的崛起》背后的政治意義。這篇署名"莫之許"的文章直接點出,該片的結構老套,仍然沿用了現代化需要明智領導人的這一威權主義的思路,并未觸及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主線。而他認為,只有"一個大眾民主(人力資本)的,代議制(資本權力)的和立憲(政權為代理人)的政治制度",才能在大國發展的長程史中獲得成功。這一論點是否合理,這里暫不討論。值得一說的是,該文明確的不僅將"大國崛起"看作是一個國際政治關系的問題,更是一個國內政治改革的議題。
如果繼續深化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為什么今天的大陸官方,會突然關注西方幾個主要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史。如果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大陸政治氣氛開始逐漸放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侵蝕,舊有的一整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已基本宣告瓦解,后繼者無論是"三個代表"還是"和諧社會",均難以替代綜合了馬克思、列寧以及毛澤東思想的整合性的意識形態作用。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舊有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無論是在政治合法性,還是在歷史目的論方面,都有一套自洽的解釋。比如歷史唯物主義,就把共產主義放置在資本主義的更高階段,以此獲得社會主義發展的正當性以及某些程度上的歷史"魅化"作用,即將歷史最終目標烏托邦化,以此獲得某種道德正當性
因此今天大陸所面臨的意識形態危機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經濟現代化轉型有了初步成果后,如何看待政治轉型的問題,因為政治正當性資源已經大量流失,目前的政治結構已經越來越依靠官僚科層制度,而逐漸失去過去的政治動員能力。另一方面則由于中國越來越卷入全球化進程,開始出現所謂的世界史的敘述危機。如果稍微回顧一下中國自晚清以來的世界史敘述,我們可以注意到,在 1902 年,梁啟超發表他的《新史學》,主張要有"科學"的史學,表明中國也是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道路發展。用現實政治語言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那就是中國必須要富強,以獲得和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實力。到后來馬克思主義思潮引進之后,將人類歷史區分為從奴隸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線性歷史階段,從而社會主義在這一個脈絡里,獲得了其歷史正當性,資本主義文明則成為最終會被共產主義克服和超越的對象。這也補充和支撐了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的合理性。但是這一種歷史和政治的雙重正當性,從八十年代以后逐漸瓦解。雖然大陸經濟轉型還算順利,但是在一個極端依賴 GDP 增長的政治結構里,如何發展出新的政治正當性,已經成為大陸執政黨的首要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理解《大國的崛起》、以及政治局常委集體學習西方現代化史,我們就不會僅僅將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現實政治問題來考慮,而是要注意到大陸意識形態已經出現一個斷層。盡管中國逐漸擁有了 從晚清以來夢寐以求的富強實力,但是在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上卻異常蹣跚。同樣,中國越來越卷入全球化,就會考慮如何在世界史中理解中國自身的問題。政治上何去何從,牽涉的不僅是一個國內政治的議題,也是以何種民族國家模式參與國際政治;發展出何種的世界史敘述,也不僅僅涉及國際政治關系,而是從什么角度來重新審視中國 vs 西方、東方文明vs 西方文明等等問題。
在《大國的崛起》這部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八十年代的《河殤》中的"厚西薄中"的傾向蕩然無存,中國已經從一個迫切融入世界現代化史的角色,轉化成一個主動尋找自我地位的對話者的角色。但是這種身份的轉變,只是這部記錄片值得稱道的少數特點之一。在整個敘事結構和歷史的把握上,這部片子未能涉及任何國內的政治議題,將世界史問題虛化成一套經濟變遷史,僅僅滿足于富強國家這一狹隘的目標。
但是為什么這部片子能激發起大眾的興趣?如果說在一部分知識份子那里,該片實在乏善可陳,但是公眾乃至包括如厲以寧這樣的官方經濟學家,卻一片稱贊。對于他們而言,一方面個人身份與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緊密相關,可以借由富強獲取持續的民族主義的思想動力。另一方面,中國官方以經濟發展為主線的方針,已經不僅成為一個指導性政策,而且成為公眾認同國家的一個基本前提,即富強第一。也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政治民主化等問題被擱置,一方面官方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來進一步強化富國理想,另一方面個人在富國的意識形態召喚下,強化個人與民族主義之間的情感聯系。《大國的崛起》這部記錄片所顯示出來的最為深層的社會心理,或即在此。
因而,《大國的崛起》這一部記錄片,雖然無法成為觀察中國政治的指標性參照物,但是卻能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大陸所面臨的意識形態危機。由于社會主義那一套整合性的意識形態已經瓦解,無產階級專政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部分內容都無法繼續獲得認同,因此官方意圖從兩個層面上發展出新的替代性意識形態作為補充。在一個層面,"三個代表"和"和諧社會"可以看作是這個方向的努力,而在另一個層面,則是試圖發展出一套新的世界史敘述,來填充中國人的世界觀危機。從社會主義時期的"超英趕美",到如今事實上的"脫亞入美",官方試圖提出另外一套世界史敘述,來對抗西方中心主義的敘述模式。但是這種努力,最終只是繼續沿著富國的功利目標不斷前行,最終與民族主義合流,從而激發出對抗西方的意識形態召喚力。盡管在國際政治關系層面上,中國開始越來越多的介入與參與國際合作,但是在思想的邏輯發展來看,只要"富強"的狹隘目標不被檢討,政治民主的問題將會繼續被深層掩埋,而民族主義的世界史敘述模式將會不斷發酵,最終演變成中西之間的對抗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