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新教育,建設新鄉村
——獻給鄉村教育一線的老師們
我和志愿者李光對老師2004年11月14日去北京,參加天下溪教育研究所、宴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主辦的交流會,到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四所高校和“烏有之鄉”書吧做了講座與交流,拜訪了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學生魯風教授,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方明會長接見了我們。24日返回學校,共11天時間。我現在把去北京前后的思想轉變過程寫出來,與工作在鄉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共勉,并希望得到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的指導和支持。
我叫盧大錦,1969年9月17日出生于貴州省從江縣雍里鄉宰略村。1990年7月畢業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民族師范學校,200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3年12月被黔東南州小學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中級評審委員會評為小學教育高級教師職稱。2001年度至2003年度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教師。現在從江縣雍里鄉大洞小學任校長。
我原來想,作為小學教師,高級職稱、年度考評優秀教師我都得到了,工資也比同畢業的一般教師每月高了近百元,再好好干幾年學校管理工作,完成省州對我縣做好“兩基”工作驗收,就調到大洞當一般的教師,除了盡職完成教學任務外,還和妻子做些小生意,想多掙些錢存起來好培養孩子讀書完成學業,這樣也不枉度一生。
9月3日下午,我正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的時候,鄉黨委羅朝明書記領著三位志愿者老師進來了。他說:“這三位是從安徽、河南等地來的志愿者老師。他們要到我們鄉來支持我們的教育工作。現在到你們學校和其他村小來了解情況,等下你把你們學校的基本情況寫出來給他們看看。他們到我們這里來的教學理念是‘做人第一、學習第二,開展素質教育’。”當我把學校的基本情況寫好交給他們后,羅書記就領著他們去了其他村小。過了幾天,羅書記又領著他們幾位來到辦公室。羅書記說:“現在他們幾人正式來你們學校報到,和你們一起上小學課。他們不需要我們的任何東西。只要提供一個住宿的地方就夠了。”我們學校正缺老師,我都要上兩個畢業班的數學。聽到大學生要到我們學校來支教,我很高興。
當時我們小學還沒有從中學分離出來,由于2005年省州要對我縣進行“兩基”工作驗收,學生和教師人數都大量增加,因此住房和床鋪都很緊張,我們只好把遠程教育室里的兩個小房間騰出來給他們住,沒有床架,我和潘家生老師就把原破舊的床架修整好給他們睡,沒有被子,我和梁文珍老師借被子給他們蓋。再過幾天給他們裝上了電話并連上網絡。
隨后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結合著新課程改革開展起素質教育。李光對老師寫了本學期的教研改革計劃。我校原來每周召開一次政治、業務學習例會,現在每周增加一次教學研討會。采取理論知識學習、教師互相聽課和上公開課等不同形式開展教學研討。時間維持了一個月,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有的教師半開玩笑的說:“虛心接受,但屢教不改”。傳統的教學方式仍然沒變。
由于學校要搬遷,有很多活動都停了下來,搬遷的籌備工作沒讓志愿者老師去做。他們就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做了很多“小先生”方面的工作。“小先生”這一詞語是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來的,主要是要學生走出課堂到群眾中去傳授知識做小先生。再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請進教室來當小先生。開展教學做問合一活動,他們首先領著學生走出課堂,到村里上農民家里幫農民干活,在把鄉村醫生請進教室來教學生醫療衛生知識,他還把村里的老人請來教學生唱革命歌曲,從網上摘錄好影片來給學生觀看等。做完每一件事都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心得體會,寫親身經歷的事,這樣整個班的學生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膽子也比以前大了,有一次州政協副主席邵平南到學校來慰問自愿者老師 ,他們還自發的給領導獻歌呢!其他班的同學看到自愿者老師教的學生那樣活躍也跟著開始學。
11月9日晚上,我和李光對老師共同商討了一個共同奮斗的教育目標,“為新鄉村培育人才”這個“新”字含義很廣,首先是教師的思想要新,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要新,手腦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做中教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法要新,手腦并用的學習方法,在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心系鄉村,為鄉村建設的鄉村人才;新的農民思想,新的經濟發展等等。并在第二天學校開搬遷慶典會,教育局領導,全鄉村支書、村長校長看了都說很好。
11月14日,我和自愿者李光對老師去北京天下溪晏陽初教育研究所的交流會,心里特別高興。原來想從未到北京來過,有時間一定到北京去一次,看長城、天安門升旗、看故宮、首都國際機場,游香山,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我們從凱里到北京坐了二十五個小時的火車,在車上李老師給我講了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教學做合一”,“小先生”制,“鄉村學校是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他提倡“聯合教育”開展“大課堂”教育,談著談著他就睡著了,我翻開了周云教授編寫的《綠色鄉村小先生藝術手冊》看了起來,在學校我看過李老師寫的《再論聯合的教育》,我對他們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9月16日下午4點鐘到達北京,民政部《公益時報》記者黎光壽接待了我們,他是一個熱心公益事業,對鄉村教育發展很關心的人,他寫了一篇《新鄉村建設的構想》,這篇文章系統地講了鄉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思路,我讀了他的文章后,對鄉村教育發展也有了新的思考。他對待有共同事業心、志同道合的朋友很熱誠。這次我們去北京的大部分活動是他聯系和安排的,我們在北京的這段時間他幾乎每天都陪同我們,他住的房子是租的,每月租金、電費、水費加起來700多元,只有十多個平方米,一個小客廳,一個衛生間,一間臥室里擺著一個大書架,一張沙發,一張書桌,一張電腦桌,桌上一臺電腦,一張地鋪床,在北京的這幾個晚上,我們三人一起就睡在這張床上,這些東西就把整個臥室擺得滿滿的,我問他每月工資多少錢。他說:“就兩三千吧。”在北京這點工資也僅僅購生活開支。
17日,黎光壽陪著我們去爬長城,登上祖國雄偉的像巨龍一樣的萬里長城,心里是無比的激動和高興,我們一邊往上攀登,一邊拍照,真是快樂極了。爬到了好漢坡頂峰已經是中午一點鐘了。在那里吃午飯,然后沿著長城另一條路線下山。晚上七點過鐘才回到北京城里,就匆匆趕去北京師范大學參加學生社團——“農民之子”專門為我們舉辦的活動。在那里遇到了自愿者安徽總部學校的校長殷永純老師,在會上通過他自己介紹怎樣做自愿者的經過和遇到的困難了解到:他家在陜西省,是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學生。1996年考上北大時,成績是全省第二名。1997年獲得北京大學羽毛球比賽單打冠軍,畢業后先到深圳工作,月薪一萬元左右,2000年回北京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編輯部工作。但他居然放棄這樣優越的條件,去安徽省利辛縣復興學校做自愿者老師。從2000年開始,他去做自愿者是怕家里人反對,有兩年不給家里聯系,家人認為他失蹤了或者死了呢。后來通過朋友給家里人捎口信時說他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他不敢告訴家人他的學校地址,直到有記者到他學校來采訪,寫了《北大學子:我是鄉村孩子王》報道后,家里人才知道他在哪里,干什么。據他說,他開始去當自愿者時,當地官員說他的畢業證是假的,還有人說他是練“法輪功”的,等等,還被一個叫楊華的當地青年欺騙和利用。他不灰心自己到又辦了一所學校,就是現在的復新學校。開始只有20多位學生,現在增加到300多位了。自愿者老師也有了18人。他有這樣好的背景,他那種無私為鄉村教育的奉獻精神,給我心里震動很大。我想我們為鄉村里的教育事業又做了多少呢?
李光對老師和我相處的時間只有兩個多月,我對他也沒有較多的了解,只是工作上認為他是大學生,只自愿者老師來幫助我們支教,我們應該有責任和他們一起做好工作。在會上他也講了他自己做自愿者的過程。他家庭是安徽省合肥市,父母都是農民,他寫了一篇《我是農民的兒子》的文章,安徽省師大化學系畢業生,從大二就開始研究陶行知做教育的思想,畢業后父母讓他在城里工作,他卻偷偷的與自愿者殷永純聯系,到安徽的復興學校去當自愿者老師,幾經周折,2004年7月他到月亮山中心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擺王村去考察后,并準備在那里做自愿者老師,他在那里開展了一個多月的夜校掃盲課,很受當地群眾的歡迎,但因當地政府領導和縣教育局領導對他們工作不了解,不支持他們的工作。后來經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邵平南介紹到我校當自愿者老師,他的自愿者經過使我對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欽佩,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會上我首先講了家鄉的基本情況,我的家鄉居住在月亮山大山境內,交通不便利,人口居住分散,對外界信息閉塞,造成經濟,文化都很落后,農民年人均總收入1200元左右;全縣還有503位代課老師,他們每月工資只有180元。其次講了志愿者老師到我校后的工作情況,開展教研教改活動,開放圖書室,成立廣播站,學生的思想有了轉變,學習興趣提高了,寫作水平也提高了。
再次說了政府領導對志愿者老師的工作非常支持。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邵平南,他關心我縣鄉村教育工作,志愿者老師就是他介紹到我校來工作的,十月國慶期間北京上海的志愿者到我鄉來考查,他在州政協接待了他們。11月8號他來我鄉檢查工作,特從家里帶來酒肉,烤鴨到學校來慰問志愿者老師,那天和他一同的有州石油公司,州司法局領導和從江縣副縣長龍縣長,鄉黨委政府羅書記,王鄉長等領導都來了。邵主席聽說過幾天我們要去北京,給我們說到凱里時一定要到他家來。14日晚上我們到凱里,他像對待貴賓一樣接待我們,第二天還用自己的小車送我們到火車站上火車。
我鄉黨委書記羅朝明,特別關心志愿者老師的工作和生活,每次到學校來看望他們。“十一”的時候他得知北京上海的志愿者到我鄉來考查,并看望我校的志愿者老師。他犧牲了長假休息的時間,自己開車到離我鄉30公里的臘俄橋頭接他們,并當向導在我鄉考查了三天,我和李老師到北京后他還打電話來問我們的情況。11月10日,我校召開搬遷慶典會,縣教育局楊正賢局長等領導來祝賀,楊局長知道我們倆要去北京。他對李老師說:“你能帶盧校長和你一起去北京參加活動,我很高興,希望你們帶回來好消息。”今年有更多的志愿者老師到我們縣來支教。來北京的火車上我們給分管教育的副縣長許玉紅打電話,她也很高興,也希望我們帶回來好消息。
12月9日,縣團委還特別為志愿者老師召開一次座談會。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外界朋友關注我們鄉村教育。有更多的人到我們那里考查,有更多志愿者到那里支教。
18日一天我們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志社,北京大學,北京金貿大學三個地方開講座和交流會。雖然我們說的內容大致相同,但每到一處都有不同的收獲,尤其是晚上的北京金茂大學,這次活動是“十一”到我們鄉來考查的志愿者,名字叫劉志潔(元元),她是首都經貿大學剛畢業的學生,她原想畢業后出國留學,“十一”到貴州目的是旅游玩,但她到我鄉考查后,看到我們這里的農民生活,教育情況,其實她跟羅書記到大塘村考查時,參加了搶救一個剛出生的孩子的事情,對村衛生員李春燕醫生的無私奉獻精神,非常感動,看到醫療條件差,農民貧窮,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死亡只有7個小時,她為這孩子流下了許多淚水。她回校后,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北京找一份工作,并當一個志愿者,她為我校捐了一臺數碼相機,跟父母親要了幾床被子捐給我校志愿者老師,她把來貴州一行寫成一本書,使更多的人了解貴州,有很多人買了她的書,把賣書的錢捐給李春燕的村醫療室。她籌備這次會議活動已有一個月時間,會議的聽眾有近三百人。散會回來時她又捐了一架電子琴給我校。她的思想行為,她的行動誰不受感動。
19日,我們到中國人民大學拜訪陶行知的學生魯風教授,她還是中國刑法學界的泰斗,已80多歲高齡,但身體還很好。我們到她家里,她很熱情的和我們握手,和我們一起拍照。她說:“我是老陶子,你們是小陶子;我是老孩子王,你們是小孩子王。”她問我們校名叫什么?我們說叫:“大洞復新小學”,她說:“為什么叫復新小學,把它改為‘行知小學’才更好”。她說要在貴州建立陶行知研究會,我們學校要建成陶行知示范學校。
他還要到我們學校來,看我們的學校,看我們的“孩子們”。他鼓勵我們開展鄉村素質教育,發揚陶老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理念,還說中國鄉村教育的希望在你們。中午她留我們和她一起吃飯,并叫人買了陶行知的《愛滿天下》小冊子送給我們,在冊子上題詞。她那樣高齡的老人了,對孩子是那樣的關愛,對鄉村教育是那樣的關心,我們作為鄉村建設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責無旁貸了。
晚上我們到一個叫“烏有之鄉”的書吧開講座,這次活動是網絡直播,參加的人不多,都是各界的人士,還有外國華僑。他們聽了我們的講座都說很想為鄉村教育做點事,出點力,就不知道怎樣去做,怎樣與我們聯系。
20日,我們參加天下溪研究所、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主辦的交流會,這次去北京主要參加的就是這個會,我們來回的車費,兩晚的住宿,三餐伙食的費用全是他們支付的。會期一天,會議題目是“鄉村教育改革的實踐和思考與大家分享”。上午參加會議的主要是幾個大學參加下鄉支農調研的學生。殷永純、李光對和我是主講,然后提問討論。他們說的還是自愿者的經歷。我說鄉村的教育情況。在這里我說了兩個小故事,一是我縣領導和教育局領導今年七月份到貴師大招畢業生到我縣任高中教師,沒有一個愿回家鄉來工作,后來只好到貴州民院、四川招聘老師來上課。二是有一天傍晚,我在家門前坐,從坡上趕回家來一大群牛從我家門前經過,后面跟著一群老人、青年和小孩。老人們都挑柴擔草,年輕人兩手空空,有的手里就拿著一本雜志。兩個小故事反映出只重視應試教育,不注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培養出來的精英人才都往城里跑,落榜的中學生回家不會干農活,變懶惰。下午參加會議的是各界人士,有大學教授,有海外華僑,有佛教老人,陶行知研究會的會長方明老先生也來了。下午會議的主要內容是鄉村教育改革和思考。各基金會對鄉村教育工作的支持,怎樣編寫鄉土教材等,李光對老師引用了30年代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吃飯的人不種稻,穿衣的人不種棉,造房的人不栽樹……”
現在的鄉村教育和30年代陶老先生說的又有什么兩樣。培養精英人才往城里跑,這叫做鄉村向城市輸血,考不起學校的年輕人回家不會干農活,變懶惰,有的不務正業,抽煙喝酒,賭博偷盜成為社會渣子,使得城鄉經濟文化的差距越來越大,貧窮的變得更貧窮。
21日,上午我們到中國農業大學去開交流會,這個會議活動是“十一”到我鄉來考察的一名叫杜娟的自愿者安排的。她在中國扶貧基金會工作,是一個性格開朗、直爽、能說會道、熱情大方的新疆烏魯木齊姑娘,她“十一”貴州之行回去后每遇到同事或朋友都說貴州的情況給他們聽,聽她說她工資每月不到一千元,租一個小房子不到十平方米,每月租金四百多元,她的生活費大多還是母親從家里寄來的。這幾天在北京的會議活動她大多數時間也在陪著我們。一個志愿者的無私奉獻精神,我怎能不感動和欽佩。
會上李光對老師問農大學生,你們畢業了有誰愿回鄉村工作,在場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舉手。這使我們都很感動。農大多數學生來到鄉村,說起鄉村教育大家都很熟悉,都想為鄉村教育做些事,有的學生想當志愿者到我們學校來,我們留下了學校地址和乘車路線,散會了他們給我們每人送花并留我們一起吃中午飯。下午魯風教授邀請我們到陶行知研究會辦公室去會見方明會長,方老見了我們很高興,問我們農村的教育情況。他鼓勵我們發揚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指明我們教育方向,開展素質教育,小先生,愛滿天下活動。他贈送我們每人幾本他寫的書《愛滿天下》。有了他的鼓舞和支持,我更堅定了鄉村教育改革的信心和開展素質教育的信心。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叫醒黎光壽陪我去天安門看升旗。我說:“你先陪我去看天安門看升旗然后你去上班。我去火車站買今天下午3點鐘的火車票。”他說:“這次你到北京來,我把活動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沒有多少時間陪你去游玩,很對不起你。”我說:“開始來的時候真想好好去游玩,但現在沒有心思去玩了,這次來北京收獲真的很大,能得到你們幾位朋友的幫助和指導,我所參加的每個活動都帶給我很深的感觸。我對鄉村教育思想有了質的轉變,現在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回去展開工作,為鄉村教育多做點事。我想把我來北京的思想轉變寫出來,但我的寫作水平很差,我寫好后從網上發過來,你幫修改和編輯。”他說:“你有這種想法很好,我一定幫助你,看來你的收獲真不少。”我們倆來到天安門,看著五星紅旗隨著雄壯的歌聲在天安門前冉冉升起,此時的心情是無比的激動。
回來的火車上我腦海里出現在回現在北京活動的一幕幕,一邊在沉思今后的教育工作思路,一邊在和李老師協商討論,共同制定了近期目標和遠期計劃。
近期目標
一、 開展素質教育與“兩基”工作相結合
開展素質教育弘揚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教學做問合一,教育學生做人第一,學習第二的思想。
1、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開放圖書,閱覽室,使學生掌握較多的課外知識,培養寫作能力。建立校園廣播站,培養小記者,鍛煉學生膽量;到群眾中去,做社會調查,培養聽、說、讀、寫、做、問能力;開建試驗田,使學生學習與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習慣;成立一支有特色的學校小蘆笙隊、文藝隊、腰鼓隊,培養學生各項能力,最終使學生到學校來,感到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基本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2、 開展素質教育與掃盲相結合,利用陶老先生的窮國辦教育要小先生的思想,現在我們窮鄉村要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要小先生,開展大課堂活動,教師領著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掃盲工作,教師做思想教育,學生教文化,使學員知道學文化有用,提高學習興趣,然后請進教室統一學習,培訓,高年級學生利用倒洗臉水洗腳水的時間教自己父母親識三、五個字,完成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任務,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二、 開展素質教育與教師評價體系相結合
開展素質教育,加強教師思想教育,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做、問的能力,使教師從應試教育思想向素質教育思想的轉軌。教師的工作評價必須與年度考核、評優、評模聯系起來,增加教學實驗性,使教師放心、大膽去開展工作,盡快走上教、學、做、問合一的正軌。一分勞動一分收獲,一分代價一分報酬。這樣使工作開展才有持久性,永恒性。
三、 開設九年制課程
小學六年制階段開展素質教育,學生只是好奇心理,我們的教、學、做、問合一的辦學方向和做人第一、學習第二的思想理念學生們似懂非懂,剛建立起來的思想萌芽小學畢業后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混合在一起,學校管理注重的還是應試教育,那么開展素質教育為新鄉村培養人才是一句空話,我校教師的工作也付之東流。所以我們想增加學校實驗性,開設九年制課程,把開展素質教育,做人第一,學習第二的思想理念從兒童時代引導教育到少年時代,使他們的思想在人生中有了初步定位,考起高一級學校為國家培養的精英人才。一是可能回鄉村建設,二是因條件或其他原因不能回鄉村的,他們也會心系鄉村為鄉村建設服務,考不起高一級學校,完成九年義務學習的學生,他們不會變成懶惰,不會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會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但我最希望的是鄉村教師的思想能轉變過來,各鄉村中小學都開展素質教育,樹立做人第一,學習第二的思想理念,使我國所有鄉村的孩子都蓬勃發展,茁壯成長。
遠期計劃
一、 創辦鄉村師范學校
師范學校是培養鄉村小學教師的場所,但我們的鄉村師范學校不需要有專門的學校和校舍,不需要有專職的教師,培養出來的也不是專職的小學教師,沒有文憑,沒有國家發的畢業證書,學校是現有的中小學校,教師是鄉村中小學教師,思想進步,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學生,志愿者和邀請來的一些領導專家,培養的是有思想、有文化、有覺悟的廣大農民。利用農閑時間,暑假時間作短期的思想教育,農業技術培訓,文化知識學習,使鄉村普通勞動農民成為有文化,有覺悟,有技術,思想統一,團結進取的為鄉村建設的勞動者。
二、 創辦鄉村圖書室
學校先開展掃盲工作,開展“小先生”教“大學生”,孩子教父母,使農民文化素質提高,再通過創辦師范教育,把農民群眾請進教室,提高思想覺悟,掌握一定技能后,為了豐富廣大農民的知識,建立鄉村圖書室,把農民空閑的時間利用起來,到圖書室看書,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鄉村經濟文化發展才能更快。
三、 成立鄉村合作社,鄉村合作醫療
鄉村經濟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落后,交通不便利,信息閉塞造成,農民需要的種子、化肥、農藥,通過層層批發,價格一提再提,最后才到農民手里,銷售的農產品,生豬等通過一老板、二老板,層層壓價,農民獲得的利潤很低,建立鄉村合作社把農民的思想統一起來,剩余資金勞動力集中起來,物質進行統購統銷,由農民自己推選一個有無私奉獻精神、思想素質高、有經濟頭腦的領導班子。把獲得的利潤一份按照勞動的貢獻量分紅,一份擴大再生產,一份用來做鄉村公益事業,使農民處處受益。鄉村公益事業包括合作衛生醫療、修橋補路、幫助五保戶、特困戶生活補助、勞動力支持、幫助鄉村辦理紅、白喜事等等。鄉村衛生醫療是鄉村最薄弱的環節。很多農民因不懂衛生知識染上疾病,有的人明知道自己有病,因為沒錢治療,所以只有等待和選擇死亡,有的雖然只是小病,但要到城里去治療,支付的路費、生活費、醫療費合起來也不是個小數目。通過合作社辦醫療就是在合作社的經濟支持下,將鄉村思想好、有敬業奉獻精神的人去參加培訓,學習醫療技術,統一購醫療器材、設備、購藥物等,開鄉村醫療衛生診所,為鄉村患者免費服務。
四、 創建鄉村大學
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心系鄉村發展的人才,他們高校畢業后回到鄉村辦鄉村大學,培養鄉土人才,利用鄉村的物質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辦工廠,搞加工,不要再把鄉村人才,物質資源往城市流走,為鄉村經濟發展,農民利益服務,最終達到城鄉差距縮小,達到平衡。
最后,我用北京,上海志愿者到我鄉來考查時唱的一首歌詞結尾:“我們手牽手,我們肩并肩,我們大家團結走向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