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背后的中國外交命題
葉建國
《大國崛起》的熱播還在繼續,而媒體早已在熱議這個片子背后的國家意圖。
央視在對該片的介紹中稱,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了第九次集體學習,學習的內容是:世界上9個主要國家自15世紀以來的興衰史。此后,關于這段歷史的學習在其他各級黨政部門多次進行。“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央電視臺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來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對于依然存在的“中國威脅論”,中國將以怎樣的方式來化解?是用行動和言論公開辯解,還是保持沉默?中國的崛起之路將在什么樣的路徑選擇下完成?
回答這些問題時,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發展已經不僅是一個國內變革的命題,而具有世界屬性。
所以,受訪的多位外交專家,對中國在新時期下所提出的“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都給出了“更有能動性、富有智慧”這樣的評價。中國的發展也開始被鄭重地放在歷史縱向和全球化的橫向這一綜合維度來看待。這和《大國崛起》中所展現的9個國家的歷史興衰具有共同的特點。《大國崛起》所涉及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所以,在拋卻了意識形態和對立思維的思考模式以后,對于《大國崛起》這樣一個大型歷史記錄片的評判,可能更應該基于片中所展示的國家興衰史中一些偏技術性的制度選擇,看看那些轉折和轉折背后的基礎。同時,還要記住,片中每個國家的興衰都是在屬于各自的那個時代背景下完成的。
“大國崛起,在每個時期都有自己的制高點,不同時期的制高點是不一樣的。所以,現在中國談大國崛起,可以從過去的歷史中借鑒一些東西。”中國社科院世界和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表示,“現在中國應該站在創新的制高點,在全球化的產業鏈條中,爭取處在高端的位置。”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一個真正的大國是不會被外界的力量滅掉,最大的威脅肯定是來自內部的體制。”所以,《大國崛起》的命題最終回歸到國家內部。
大國興衰
1.葡萄牙西班牙
15世紀,歐洲最早誕生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2.荷蘭
荷蘭市民從貴族手里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并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由于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
3.英國
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英國迎來了早期輝煌。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準備。
4.法國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但是,歐洲各君主國的絞殺使法國出現了極端事件和長期動蕩。拿破侖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然而,武力擴張并不能維持大國地位,直到二戰之后,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5.德國
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鐵血宰相俾斯麥最終以三場對外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二戰后,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
6.日本
150年多前,在四艘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日本選擇了不戰而開國。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日本開始國家工業化,伊藤博文制定了鞏固維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軍國主義的隱患。
二戰后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7.俄國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后用強硬手段推行了社會變革。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在18世紀后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并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后于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
8.蘇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后誕生。
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逐漸復蘇。
列寧去世后,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于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
9.美國(17世紀—19世紀)
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并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內戰。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由此逐漸壯大。
此后,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10.美國(20世紀初—二戰結束)
自由競爭使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預經濟的行動。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于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