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碌
新建一個廠、開一個店是否就增加了就業?不一定。如果是這邊開那邊關,就業增長還是等于零。
擴大出口是否就增加了就業?不是。因為出口的每一分錢都是要用進口來抵消的,擴大出口就等于擴大進口(順差不過是延期抵消而已,否則就成了廢紙),出口的就業需要用進口的就業損失來交換,何來“增加”?如果以高端(造飛機)就業換取低端(造褲子)就業,則可以在經濟學教案中列為典型的傻瓜交易。
就業問題在中國是一個大問題,不但每年要新增1500萬以上的城市需要就業人口,還有1-2億(甚至更多)農村人口在排隊等待著“就業”,這真是一個天大的問題!
反觀我們的東鄰日本和韓國,卻是另一番景象,那里不但沒有“就業”問題,有的卻是“勞動力短缺”!反差何其巨大啊?
日本人口密度高于中國,又沒有什么資源,何以能把就業問題轉換為勞動力短缺?
其實也沒有什么其它訣竅,不就是提高勞動價值、提高工資和消費力嗎?
消費是市場之母,市場是就業之母。沒有消費的需求,何來就業?沒有消費總量的增加,何來就業總量的增加?不放水怎能養活更多的魚?
消費總量不增加,建廠、辦店、出口等等,都沒有用!就業是不可能增加的。
消費總量增加了,就業必然跟著增加;消費總量增加的幅度越大,就業增長的幅度也就越大。如果能提高工資收入和廣大勞動者消費力,使一人勞動就能養全家,不必雙職工出去打拼,則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還可以大為減少就業的需求,對解決就業問題更是作用巨大。
小小的日本,其消費總盤子卻達到4萬多億美元;而13億人口的大大中國,其消費總盤子卻只有可憐的1萬多億美元,要想就業,從哪兒來啊?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小小的消費力,困住了中國龍!
如果中國達到日本的消費力水平,那世界上將出現一個40萬億美元以上的巨無霸型國內消費市場!不但徹底壓倒小日本,就連美國也得拱手稱臣,中國還會有就業問題嗎?
到那時想不“勞動力短缺”,都難!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中國和日本、韓國的消費力水平本沒有多少差距。韓國直到1968年才人均收入87美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國。
但是到了今天,中國消費力水平與日本、韓國卻有了數十倍的差距!
而這幾十年中,中國的GDP一直在高速增長,日本、韓國在所謂高速成長期也不過8%左右,而中國據說達到了9.5%。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力水平卻落到了人家的幾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幾分之一,韓國的十幾分之一),這真是一個奇跡!
這也說明GDP不過是一個無用之數。
房子蓋了拆,拆了蓋;道路挖了填,填了挖;工廠開了關,關了開;水質污染了治理,治理了再污染;低價出口的東西,自己高價買回;香煙危害健康,再用藥費補償……。隨便怎么折騰,都是GDP!
可是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呢?
如果換成工資收入指數,就不一樣了。
工資到了勞動大眾手里,就是實實在在的勞動價值,就是實實在在的消費力,就是實實在在的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就是實實在在的擴大就業的前提和保證。想要瞎折騰,老百姓不答應。
如果能象當年日本那樣,以超過美國70%的速度提高工資收入指數,那么趕上美國和日本,也不是什么難事。何至于出現GDP高速增長、消費力急劇落后的尷尬局面?
中國有句俗話,牽牛要牽牛鼻子,不能牽牛尾巴。政府只知道抓建廠、開店、出口、買崗位,對就業而言只是抓住了牛尾巴,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可能還是一場空(沒有消費力什么都白搭)。
只有抓住提高工資消費力這個龍頭,才能牽住牛鼻子,輕松愉快地向前進(其它不用煩了)。
輕松到什么程度?準備應付“勞動力短缺”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