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總覺得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太過悲慘,陰暗壓抑,現在才明白,筆下的都是現實。
祥林嫂,這一名字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成為了悲劇與不幸的代名詞。她是魯迅短篇小說《祝福》中的人物,一個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
祥林嫂的故事不僅揭示了封建禮教和迷信對個體的摧殘,也映射出社會底層人民在命運面前的無力與掙扎。
祥林嫂的故事始于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她十六七歲時嫁給了衛家山的祥林為妻,然而,在二十六七歲的那年春天,丈夫祥林因病去世,后來祥林嫂經中人衛老婆子介紹,來到了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做女工。
然而,好景不長,祥林嫂的婆婆便對她開啟了“抓捕行動”,并強行將她賣給了深山賀家墺的賀老六。
盡管祥林嫂竭力反抗,但最終還是被迫與賀老六成親。然而,命運似乎并不眷顧她,賀老六在幾年后也因傷寒而死,兒子阿毛也在一個清早被狼吃掉。祥林嫂再次陷入絕望,精神恍惚。
在賀家大伯來收屋后,她走投無路,再次回到魯四老爺家。然而,寡婦再嫁的經歷被四嬸等人視為她的人生污點,她因此被剝奪了在祭祀方面沾手的權利。
在與傭人柳媽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柳媽出主意讓祥林嫂去廟里捐個門檻,算作替身,贖盡寡婦再嫁的罪惡,避免到陰間因兩個男人爭搶而被閻王劈身為二的厄運。
祥林嫂信以為真,傾盡所有捐了門檻。然而,在那個冬至的祭祖儀式中,四嬸的一句“不許祥林嫂沾染祭器”的呵斥徹底擊碎了她回歸正常人生活的夢想。
從此,祥林嫂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最終被趕出去當了乞丐。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中。
迷信思想也是祥林嫂悲劇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會中,人們普遍相信鬼神和因果報應。
祥林嫂因為寡婦再嫁而被視為不潔之人,被剝奪了在祭祀方面沾手的權利。為了贖盡罪惡,她傾盡所有捐了門檻,但最終仍未能逃脫命運的捉弄。
逼死她的究竟是封建的思想,冷漠的人群,還是黑暗的社會制度。
她不愿再嫁,為維護“夫權”爭個頭破血流,沒想到還有“族權”可以壓一頭,一頭撞在香案上卻也是無濟于事。
當時的教條禮制說著“好女不二嫁”的名頭,從骨子里看低祥林嫂,認為她不祥,卻對祥林嫂的反抗視而不見,對婆婆的抓捕行為也是理所應當,更是認為婆婆將祥林嫂賣了給兒子攢彩禮是會過日子的行為。
最終人們的關注點落在了,祥林嫂賣出八十的高價,為兒子付完彩禮辦完婚禮后,還剩十幾,“嚇,你看,這多么好的打算”。
為什么受壓迫者拼盡全力想維護的禮教信條,卻成了本該是捍衛的一方,行事的利刃,又或是當時魯鎮人們行事的“遮羞布”。
而冷漠的人群,使魯迅筆下的看客形象更為鮮明。一是脫離不了的私利,一旦禮教信條與他們的私利發生沖突,便會產生一種糊弄表演,來維護自己的私利,自動形成一致的屏障。
一是不作為,又是也成為刺向別人的一把利刃,婆婆賣祥林嫂是會過日子的表現,祥林嫂一遍遍訴說的苦難也只能在最初換來一些同情,最終被冠上了怨婦的名頭,看客的冷漠無疑進一步把祥林嫂推進了深淵。
“一個人死之后,有沒有魂靈”,或許是最后對封建神權的質疑,又或是,還執著于捐門檻有沒有贖清所謂的罪孽,又或是,祥林嫂這一生太苦了,對她來說,死或許也成不了解脫。
祥林嫂的故事雖然發生在舊中國,但其中的悲劇元素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祥林嫂的悲劇命運與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狀態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鮮明對比。
祥林嫂生活在一個封建、壓迫的社會中,而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中。
然而,無論是祥林嫂還是當代大學生,他們都面臨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挑戰。
祥林嫂面對封建社會的壓迫,“那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時代”,而大學生也面臨者內卷或是躺平的社會壓力。
祥林嫂在封建社會中缺乏獨立人格和尊嚴,而當今社會中大部分孩子成長學習的道路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是被鋪設好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孩子在步入社會后缺少自己的思想以及判斷能力,在面對職業壓力或是各種挑戰或是面臨選擇時,陷入一種迷茫無奈的境地。
祥林嫂更多是無力防抗種種壓迫,即使在被迫與賀老六成親時嘗試反抗也無濟于事,被迫接受后,似乎命運也在捉弄她,為其人生蒙上了一層悲劇的色彩。
而上文中提到的當今社會中的人,更多是走在設定好的道路上,從而沒有反抗的意識,在面對社會的壓力和挑戰時,例如面對內卷的大環境,面對學歷貶值亦或是就業難的問題時,選擇躺平來逃避。
祥林嫂的死似乎是分為兩個方面的,一是在祝福夜,肉體上死亡,另一個是在冬至的祭祀儀式中四嬸的一句“不許祥林嫂沾染祭器”的呵斥成為壓死她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形成精神上的死亡。
而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當今社會中的部分人,或也因社會現實原因,造成精神力量的部分“昏迷”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