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軍碉堡林立、公路如網的華北敵后,一支衣衫襤褸的游擊隊卻在戰斗間隙開墾了日軍鼻子底下的荒地,不僅實現糧食自給,甚至辦起油坊、氈帽坊——1944年的這場奇跡,為何能突破生存絕境?答案藏在毛主席的一段論斷里:
“思想問題不解決,一切方針都要落空。”
很多人因為看見事實才選擇相信,極少數人因為相信而選擇看見。當年關于游擊區能不能夠從事生產的問題?毛主席這樣說:我們在敵后解放區中那些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內,能夠和必須發動軍民的生產運動的問題,早已解決了,不成問題了。但是在游擊區中,在敵后之敵后,是否也能夠這樣,在過去,在許多人的思想中,還是沒有解決的,這是因為還缺少證明的緣故。”
破局密碼:當“絕境”遇上“思想的突圍”
1942年的晉察冀邊區,敵人實施“三光政策”,70%的耕地荒廢。但毛主席在《抗日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中尖銳指出:“等、靠、要永遠等不來活路”。
在《游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產》中提出:“我們要求一切解放區黨政軍工作人員,特別是游擊區工作人員,從思想上完全認識這一點,認識這個“能夠”和“必須”,事情就可以普遍地辦起來。”真正的轉機來自一場思想風暴:
破除“等戰論”:許多人說:游擊區戰斗那樣頻繁,軍隊從事生產,恐怕要影響作戰吧?果真如此嗎?請看晉察冀:“實現了勞力和武力相結合的原則,把戰斗任務和生產任務同樣看重。”某些干部認定“打仗哪有空種地”,毛主席直擊要害:“打仗的嘴也要吃飯!”
粉碎“特殊論”:游擊區一度自嘲“敵后之敵后干不成”,晉察冀第四區隊用九大土地開發法(平毀封鎖墻溝;平毀可被敵人利用的汽車路,在其兩旁種上莊稼;利用小塊荒地;協助民兵,用武裝掩護,月夜強種敵人堡壘底下的土地;與缺乏勞動力的農民伙耕;部隊化裝,用半公開的形式,耕種敵人據點碉堡旁邊的土地;利用河沿,筑堤修灘,起沙成地;協助農民改旱地為水地;利用自己活動的村莊,到處伴種。)摧毀了這種“宿命論”。
改造“旁觀者”:許多人說,游擊區人民群眾是否也可以發動生產運動呢?那些地方,也許是還沒有減租,或減租不徹底的,農民是否也有興趣去增加生產呢?當“生產關我啥事”的偽軍家屬變成合作社主力,婦女競選開荒突擊手時。群眾生產情緒因此大大提高,軍民關系更為融洽,群眾都有了飯吃。游擊區群眾對共產黨、八路軍的同情和擁護,從此更增高一步。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再次震撼人心。
觸目驚心的數據反差:開展大生產后,冀中軍區僅1943年就產糧200萬斤,人均吃肉量翻倍。
這些成就證明:思想解放才是打開生存之門的金鑰匙。
毛主席的經濟哲學:從“活的馬克思主義”看生產
游擊區的故事絕非偶然,其背后是毛主席獨樹一幟的經濟思想:
越艱難越要“唯物辯證法”
面對封鎖,毛主席在《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中創造性地開創了“逆周期生存”模型:
空間陷阱?反轉型設計:把日軍碉堡轉化為“眼皮底下的試驗田”(夜晚偷種+白天武裝護耕)。
資源絞殺?流動性破局:用“公營+私營+合作社”三級供應鏈實現藥品、布匹的地下“毛細血管網”。
“敵人控制點,我們控制面”不是口號——冀南以25%游擊區耕地養活了50%人口。
與群眾血肉相連的“生產關系革命”
變工隊默契協議:八路軍戰士砍柴換老鄉修槍械,貨幣消亡后的物物交換卻煥發更高效率。當每個偽軍家屬被組織進合作小組后,敵占區竟出現白天“維持會長”、夜晚“共產出納員”的奇觀。
這不正是印證了毛主席的洞見:群眾路線不是慈善施舍,而是激發千萬個經濟微循環的核聚變。
當年的游擊區正是從思想認識的轉變開始:“在溝線外部隊的生產運動中,由于干部的思想轉變,重視生產,重視勞力和武力相結合,培養了群眾中的英雄模范(初步總結中,有六十六個英雄模范),僅僅五個月中,我們溝線外的部隊,不僅在生產任務上按時完成了計劃,而且特別有了許多實事求是的新創造。”
戰爭不但是軍事的和政治的競賽,還是經濟的競賽。我們要戰勝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還必須努力于經濟工作,必須于兩三年內完全學會這一門。經濟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當前的經濟環境危機,有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府嚴重嗎?顯然沒有。當年毛主席的經濟工作破局密碼,難道不能給我們以啟示嗎?不是不能給,而是我們要真正走毛主席創造的人民經濟路線,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毛主席的經濟工作方法,才能走出困境和危機。
做經濟工作不單純地是一個財政收支的問題,根本上是一個思想改造的問題。要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發動全國人民,調動人民群眾從事經濟工作的積極性。才能破局重生。
經濟困境根本上是思想困境,經濟破局根本上是思想破局。
當我們的同志在深夜翻著《毛澤東選集》思考當前經濟社會問題時,或許會豁然開朗——真正要補的“短板”從來不在土地上、經濟上,而在于能否鍛造出“一手拿槍戰斗、一手揮鋤生產”的思想鋼印。正如1944年晉綏邊區傳唱的歌謠:“手榴彈里種麥子,思想開花勝槍炮。”這或許就是毛主席經濟思想最硬核的當前回聲。
今日叩問:
當“內卷”“躺平”已成高頻詞,我們是否仍有勇氣像敵后游擊隊那樣宣誓——
“從思想的鹽堿地里,種出群眾幸福生活的高產田”?
是為讀《毛選》第三卷之《游擊區也能夠進行生產》一文所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