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延安整風期間,毛主席寫了《學習和時局》,談到了在黨的高級干部學習黨史的兩條路線斗爭問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關于研究歷史經驗應取何種態度問題。
為何說這個問題重要呢?因為在毛主席看來,對待黨的歷史的態度問題直接關乎革命事業的根本,也是關乎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在毛主席看來,對待黨的歷史的態度應該是:使干部對于黨內歷史問題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時對于歷史上犯過錯誤的同志在作結論時應取寬大的方針,以便一方面,徹底了解我黨歷史經驗,避免重犯錯誤;又一方面,能夠團結一切同志,共同工作。
簡單的說就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既是我們對待黨內歷史的態度也是學習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的目的。
歷史不是故紙堆里的塵埃,而是照亮未來的火炬。我們共產黨人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在故紙堆里尋章摘句,更不是為了揪住錯誤者的辮子不放,而是要從歷史的風雷激蕩中提煉真理,從曲折的實踐中鍛造團結。毛主席曾言:"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但如何研究歷史、如何對待歷史中的錯誤與同志,卻是檢驗一個政黨是否成熟、是否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黨興旺發達的試金石!
思想問題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真理面前不妥協。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延安整風時期,我們為何要開展"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運動?就是因為不把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病根連根拔起,革命就只能在泥潭里打轉!思想上的含糊其辭,如同戰場上留著暗堡不炸——今天看似省了炸藥,明天就要用同志們的鮮血來填。當年王明路線搞"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嘴上喊著馬列主義,骨子里卻是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曾經有過反對陳獨秀錯誤路線和李立三錯誤路線的大斗爭,這些斗爭是完全應該的。
但其方法有缺點:一方面,沒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徹底了解當時錯誤的原因、環境和改正此種錯誤的詳細辦法,以致后來又可能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另一方面,太著重了個人的責任,未能團結更多的人共同工作。這兩個缺點,我們應引為鑒戒。
正是毛主席帶領全黨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以"解剖麻雀"的精神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品質,把錯誤思想掰開揉碎、追根溯源,才讓中國革命真正掌握了"活的靈魂"!
他說: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對于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
對待歷史經驗問題,關鍵涉及到一個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同志的問題。過去在中央蘇區黨內對犯錯的同志搞無情打擊,肉體消滅,毛主席深受其害,1965年8月5日接見一個外國代表團,毛主席談起那段“鬼都不上門”的歷史,說:他們迷信國際路線,迷信打大城市,迷信外國的政治、軍事、組織、文化的那一套政策。我們反對那一套過“左”的政策。我們有一些馬克思主義,可是我們被孤立。我這個菩薩,過去還靈,后頭就不靈了。他們把我這個木菩薩浸到糞坑里,再拿出來,搞得臭得很。那時候,不但一個人也不上門,連一個鬼也不上門。我的任務是吃飯、睡覺和拉屎,還好,我的腦袋沒有被砍掉。
毛主席從自身遭遇,總結經驗,確立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策略。對待同志要"治病救人暖如春",團結之中見力量。思想斗爭絕不是"一棍子打死"!張國燾分裂紅軍犯下大錯,黨中央依然堅持"批判錯誤,挽救同志";彭德懷同志在廬山會議上提出不同意見,毛主席仍強調"彭德懷同志還是政治局委員嘛"。為什么?因為共產黨人不是江湖幫派,而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同理想凝聚的先鋒隊!1957年整風運動中,毛主席特別叮囑:"對待犯錯誤的同志,究竟是采取敵視態度還是采取幫助態度,這是區別一個人是好心還是壞心的標志。"這才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
因為,毛主席對待犯錯誤的同志,從來都是從我們黨的興旺發達的立場出發的,是從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興旺發達出發的,從來沒有一點私心。從后來的歷史實踐來看,或許毛主席對待犯錯誤的同志過于仁慈,才使得他身后遭遇被污蔑、詆毀......
但人民的力量,歷史之風會吹干潑給他老人家的臟水,會毫不留情地吹盡宵小之徒扔在老人家墓上的一大堆垃圾。
看一個黨是否興旺發達,不在于它有沒有犯過錯誤,而在于它有沒有直面錯誤的勇氣和團結同志的能力!蘇聯共產黨為何在歷史問題上栽跟頭?就赫魯曉夫把斯大林摔下神壇,結果連列寧墓都被潑了臟水;戈爾巴喬夫搞“公開性”,竟把衛國戰爭老兵的勛章扔進歷史垃圾堆。全盤否定搞歷史虛無主義,最終撕裂了黨的團結,動搖了執政根基。
站在昆侖之巔看黃河九曲,方知大浪淘沙終向東流;翻開黨史千頁讀血火崢嶸,更信真理淬煉必由斗爭!
還是毛主席講得好:“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看待歷史的態度里頭,有立場,有方法,更見共產黨人的肝膽!
是為讀《毛選》第三卷之《學習和時局》一文所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