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太行根據地干部政治成長史》
作者: 趙諾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23-4-17
本書嘗試以太行根據地創建、堅持、發展的過程為背景,圍繞太行根據地干部整頓活動的變遷過程,展現太行干部群體之政治成長史。隨著抗戰期間太行山根據地的建立,在初創期干部隊伍大體結構建立后,主要通過1940年前后的第一次整黨、從1942年延宕到1945年的整風運動、1947年到1949年初的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干部整編(也稱“土改整黨”)這三次大規模的干部整頓活動對干部群體進行集中的整合與訓教,構成了本書的基本線索:整黨、整風、整編。也即本書的三章主體部分:“大浪淘沙”“苦中求索”“淬火而成”。作者在這一過程中圍繞著三個問題進行討論:一、根據地黨是如何融合來源各異的干部,將太行根據地干部隊伍一步步建設起來,從而形成“太行”這個干部隊伍的?二、根據地黨是如何不斷地進行干部隊伍內的組織整頓和思想整合的?三、根據地黨是如何在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上改造這些上了太行山的干部們的?以往相關研究,或者關注宏觀和高層干部問題,或者關注基層干部問題,本書關注的是中層干部的成長史,因而別具一格。作者所用材料包括檔案史料、地方黨史、報刊材料、干部個人史料、口述史料等,非常豐富,從書中各種數據分析以及細節的描述可見一斑。比如373-392頁中有非常精彩的對一份偶然得到的《溫村整風班日記》的分析。
作者:趙諾,生于1986年,河北定州人。2005—201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博士。2015—2017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現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先后發表中英文論文二十余篇,譯有《吾志所向:孫中山的政治與社會理想》(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專業方向為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近期研究興趣: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干部的組織結構、群體精神、行為取向,改革開放前后政治與社會之互動情形。
2.《鐵水流:戰時中共革命系統的運作(1937–1945)》
作者: 黃道炫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4-1
1937至1945年,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奇跡般的發展道路”:由剛剛結束長征、在夾縫中求取生存的貧弱力量,迅速成長為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勢力之一。不唯如此,這一時期由特定歷史現實所鍛造的黨的特性,在戰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持續對這個政黨、乃至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產生深刻的影響。本書將對抗戰時期黨組織的分析和對黨員個體的觀察結合起來,為中共政治文化的形成和革命體系的締造提供了“最詳密的近距離特寫”和“具有突破性的總體理解”,展示干部規訓、政策執行、生存和抵抗等系統的運作與演進,如何為中國共產黨帶來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和凝聚力,將之打造成一支“鋼鐵般的政治力量”。
作者:黃道炫,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民國史。著有《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2011)、《蔣介石:一個力行者的思想資源》(2012)、《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一卷)》(2019)等。
3.《風起陜甘寧》
作者: 韓毓海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23-12
本書是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的重要理論成果。作者以踏查的方式重回陜北,以細致的史料爬梳,以深入的理論思考,回答了為什么中國革命的落腳點與出發點會出現在陜北的重大時代課題。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華文明的優秀成分相結合——這兩個“結合”,就是毛澤東所謂“起承轉合”的要害所在,為兩個“結合”,找到了根與源。這也是本書的重要學術貢獻。本書是作者2020年受邀到陜北踏訪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歷史散文,是一部優秀的主題出版物。
作者:韓毓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龍興》等。
4.《暴風雨中的中國:尾崎秀實文選》
作者: [日本] 尾崎秀實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譯者: 張秀閣 / 趙京華
出版年: 2023-8
尾崎秀實是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同時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他還被賦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乃至憂國憂民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等。1944 年,年僅43歲的尾崎秀實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這更使他在“二戰”后成為一個反戰、革命的世紀傳奇。這種傳奇性甚至超出了歷史和思想學理層面,而在大眾傳播領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眾層面的敘述又始終泥沙俱下。尾崎秀實這一歷史人物,尤其是他作為20世紀中國社會革命和民族解放斗爭的真誠理解者,以及帝國主義批判者和亞洲民族平等聯合之倡導者的形象,在紛繁復雜的傳記史料和研究文獻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畫。從某種意義上講,尾崎秀實也是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因此我們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并在20世紀劇烈變動的世界史語境下加以解讀,力圖從思想和學理層面開掘其卓越的中國論遺產。這是我們編選、出版這部《暴風雨中的中國》的初衷。本書篇目的編排以原作發表或寫作時間為序,內容涉及抗日戰爭,中日關系的解決之道,如何建設亞洲社會主義圈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等,力求以編年的方式呈現這些具有歷史文獻意義的文字。
作者:尾崎秀實(1901—1944),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最受矚目的中國問題觀察家,杰出的新聞記者、時事評論家,佐爾格紅色國際諜報組織成員,負有盛名的民主主義志士和國際共產主義者。曾任《朝日新聞》駐上海特派員,與魯迅、夏衍等左翼文化人士多有交往。43歲時被日本法西斯處以絞刑,使其在“二戰”后成為一個反戰、革命的世紀傳奇。有《尾崎秀實著作集》(全5 卷)。
5.《意外的圣地:陜甘革命的起源》
作者: 周錫瑞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1-9
本書獲得2024年度列文森“特別榮譽獎”。延安是中國的“革命圣地”,也是曾經的中共陜甘寧邊區首府所在地。1935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這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實踐確立了整個毛澤東時代的坐標系,令陜北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陜甘革命圣地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美國著名史家周錫瑞以三十余年心血傾力研究,對其間歷史的必然走向與時勢轉換的偶然因緣提出深刻的洞察。他廣泛搜集同時代的文獻、親歷者的回憶錄和口述訪談等資料,并多次前往歷史現場實地考察,從不同角度觀察清代以來這一地區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對關鍵人物在歷史關口的大小抉擇給予客觀之認識與同情之理解;并“以扎實的研究和強有力的敘事”,解析革命圣地之所以能夠出現的種種機緣、意外與偶然,和共產革命如何在“一系列因緣際會的長期過程”中生長起來。
作者:周錫瑞,師承費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是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第三代學者,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特別是在義和團與農民革命、辛亥革命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所著《義和團運動的起源》、《現代中國:一部革命的歷史》、《改良與革命:辛亥革命在兩湖》、《中國的地方精英與主導形式》、《1943:中國在十字路口》、《葉:百年動蕩中的一個中國家庭》等在中外學術界享有盛譽。近些年來,周錫瑞把學術研究視角聚焦于20世紀中共領導的西北地方的共產革命,并多次在中國大陸的知名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