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南部,生活著一種鳥類,頭上有著旗幟般的羽毛,通身有著亮麗的紅色羽毛,它們全年唱著這種各樣快樂的曲調,曲調的種類甚至到達25種,它叫北美紅雀,還有一個名字:紅衣主教鳥。
它是作家李彥的《蘭臺遺卷》一書封面中的主角,也是作者最為偏愛的動物:“湖畔飛禽走獸眾多,但我最偏愛的,其實即非小鹿,也非大雁,而是這只從頭到腳鮮紅一片、頭頂美麗的鳳冠、僅有巴掌大小的小鳥。”
而這本書要講述的,也是一名主教——何明華,他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香港主教,因為和新中國的主要領導人關系良好,被西方冠以“粉紅色甚至紅色主教”。或許,何明華就是作者眼中的“紅衣主教鳥”。
隱藏在歷史背后的“紅色主教”
要不是因為那封針對李添媛的舉報信,作者或許也就不會去探究這段深藏在背后的那段血雨腥風、驚天動地卻又不為人知的歷史。
這段歷史,就如“遺卷”一般,散落在歷史的角落,被歲月封塵。
作者便循著蛛絲馬跡,抽絲剝繭地讓歷史重現人間。
在學生時代就被中華文化吸引的英國人羅納德·歐文·霍爾,給自己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中文名字:何明華。
在中國工作的那幾年,華夏文明深邃厚重的積淀,進一步豐富了他的情感世界,讓他對這個古老的國家有了一份特殊的羈絆。
何明華甚至在他的升座典禮的演講上宣稱:“假如中國和英國發生了沖突,我會堅定不移地選擇站在中國人的一邊!”
正是因為他對中國的感情,才會和當時國內的進步人士一樣思考中國的未來,也才會被共產主義的學說深深吸引,最終得出結論:共產主義學說,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崇高的夢想,能夠改善人的心靈世界。
曾經的香港總督葛量洪譏諷何明華是“粉紅色甚至是紅色主教”,我想何明華對于這個“稱呼”非但不會排斥,反而會有認同地點點頭:還是老對手懂我!
確實,通過作者的調查,我們能確信何明華的“紅色主教”身份實至名歸!
也正是他派遣了包括白求恩在內的外籍醫生和傳教士,頂風冒險,救治八路軍傷病員、運輸醫藥設備、培訓醫護人員,為中國革命貢獻力量。
并不孤獨的共產主義
現如今,中國共產黨已開啟第二個世紀的征程!
百年前的紅船中低聲的誓言仿佛還在耳邊回響……
歷經千辛萬苦,她領著中國人民,終于一步一步地邁上了復興之路。
你可知道,在這個星球的另一端,也在那個1921年,曾有十八個年輕人,在加拿大偏遠農村的農莊里,躲藏在一個深紅色的大谷倉中。伴著兩頭奶牛,一群雞鴨,他們肅穆地舉起拳頭,低聲宣誓……
不一樣的語言,但他們卻和地球另一端的年輕人有著一樣的信仰,這信仰刻入骨髓,直至靈魂深處!
原來共產主義的信仰并不孤獨,星星之火,彼時正在這個世界上被悄悄點亮……
在那個國度,走出了一個被我們敬仰的共產黨員:白求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那個時代,無數的“白求恩”來到中國,和國人一起抗爭,一起尋找共產主義。
牽引白求恩來中國的,正是何明華的好友,美國左翼女作家史沫特萊的作品《中國紅軍在前進》,也是這位女作家和毛澤東聯名寫信,向美國共產黨和加拿大共產黨請求,派遣醫療隊支援八路軍。
而來自新西蘭,中文名為何明清的凱瑟琳·霍爾,冒著巨大風險,一次次為白求恩購買藥品和手術器械,并把一批批經她動員的醫生護士從北京帶進太行山,幫助白求恩成就了在中國的輝煌事業。
作者發現,以何明華為中心,形成一張巨大的網絡,“許許多多的國際友人,在崢嶸歲月里,與他環環相扣,交織合作”。
信仰,頭頂上的那盞燈
一切的一切,都是來自于他們對信仰的追求,面對信仰,他們可以放棄自己的所有。面對信仰,他們甚至可以付出失去親人的代價。這是一種何等的勇氣和決絕啊!
在當時的加拿大,“赤色分子”將被警方嚴密檢視,即使如此,當白求恩在演講時被問及是否“算作共產黨員”的時候,他立即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已被接納為共產黨員了,對此深感榮幸。”
并且來華之前,白求恩還向加拿大共產黨組織提出要求:假如我回不來了,你們必須要讓世人知曉,諾爾曼·白求恩是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犧牲的。
這就是坦蕩,只有信仰堅定,才能如此坦蕩!
而何明華的在中國的行為更為坦蕩,冒天下之大不韙按立李添媛牧師,面對英國國內教會的反對,寧可放棄晉升機會也仍然堅持,組織國際上的醫生和傳教士為支持中國抗戰提供幫助。
然而,他們也為他的坦蕩付出了代價,何明華的長子被陰謀出車禍而亡,白求恩的家屬被監視,甚至不得不燒掉白求恩寄來的所有信件……
所有的所有一切都在他們的傷口,他們的心里再劃一道裂痕。
但他們無所畏懼,因為他們的信仰,成為指向前路的那盞明燈。
這種信仰,不在國籍,不在年齡。而在發自內心,來自深處,卻又能夠在最需要的地方處噴薄而出!
結語:所有的歷史都還有記憶,所有的英雄都該被銘記
萬物有靈,在作者李彥完成這部作品的時候,恰巧一只紅衣主教鳥不斷地撞擊著她家的窗戶,或許,這是歷史給她的反饋。
就如作者在這本書的結語中的那句話:“但愿我的努力能夠告慰那些為了世間萬物在同一片藍天下和諧共存的理念而前赴后繼、犧牲奉獻的人們。”
是的,那些軼散于蘭臺之外的歷史,需要有人去收集和還原,因為這些歷史不應該被忘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