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由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1975年上映,改編自作家黎汝清的小說《海島女民兵》。女主角海霞的原型為浙江洞頭縣漁家姑娘汪月霞,也是浙江溫州洞頭先鋒女子民兵連的首任連長。講述的是海島上一位漁家孤女李海霞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引下,與同心島上的漁霸、海盜、特務、內奸等敵人作斗爭,并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的戰士海島女民兵連長的故事。
解放前,剛出生的一個女嬰就因為家庭貧困而遭到丟棄,幸得同心島漁民劉大伯在大海中救出,給孩子取名海霞。年幼的海霞目睹了劉大伯和父親等漁民經常被陳占鰲欺壓。因一次收魚時劉大伯和父親當眾揭穿陳占鰲在大秤秤桿里灌水銀的秘密后,陳魚霸就勾結海匪"黑風"把他們殺死了。魚霸為了斬草除根先將劉大伯的妻子和兒子活活燒死。又轉頭強占了海霞家的破船屋,并逼死了海霞的母親。海霞就是在這樣一個人壓迫人、人吃人的黑暗的社會里苦苦掙扎著,心中充滿了憎恨和對陳占鰲一干人等的仇視,眼中滿是怒火卻又不敢言聲,但那屈辱感卻如潮水般時時涌上心頭,又不得不強行按捺下去。唯有狠狠的咬住嘴唇不開口……
屋漏偏逢連夜雨。
有一天一群持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匪兵,兇神惡煞般登上了同心島。他們端著槍,踹開門就闖進漁民家中,四處搶掠,他們每進一家,都四處仔細搜查,連一個瓦罐子都不會放過。
當國民黨匪兵來到海霞家時,他們在屋里到處亂搜,沒有找到任何值錢的東西和能吃的食物,于是對海霞的爺爺大呼小叫,讓他交出糧食,并打翻了盛野菜的筐,把爺爺趕出去給他們干活。同時,他們還命令海霞燒水、殺鵝,強迫她去挑水,海霞反抗不服從,匪兵就野蠻地按住海霞的腦袋往墻上猛撞,海霞掙脫后帶著傷在外面的草地上躲了一整夜。
海霞再回到家時,發現一群頭戴五星紅旗軍帽的解放軍正在收拾之前因國民黨兵搗亂而凌亂的房間,還主動去挑水。在那個兵匪就是一家的年代,海霞看著他們的舉動,深感詫異。通訊員悄悄告訴方指導員,房東小女孩吃的是苦菜。于是,方指導員給所有解放軍開了個臨時會議,一會兒,所有解放軍同志每人陸續進屋,將鍋內的苦菜一人一碗盛著吃了起來,一鍋野菜轉眼之間就撈完了。當海霞端著碗去盛野菜時,鍋里已經空了。海霞愣在了原地,因為她僅有的口糧沒有了。此時指導員說:“小妹妹,你就不用吃了,這苦菜,又苦又澀,實在不好吃啊”。隨后,方指導員端著一碗白花花的米飯遞給海霞,并說道,"小妹妹,你們的苦也就是我們的苦,我們就是為了不讓你們再受這樣的苦,才來這里的,咱們是一家人呢,小妹妹吃吧!"
小海霞十幾年來受苦受難,除了父母和劉大伯一家,從未有人會對她問饑問寒,接過方指導員手中的白米飯,她的雙眼頃刻間就噙滿了淚水。
電影中,解放軍部隊正與國民黨匪兵在觀潮山上激戰,戰場上炮火震天,子彈亂飛。那個被撞頭也不愿給國民黨匪兵擔水的小海霞,知道了解放軍戰士們面臨缺水的困難時,卻主動燒了兩桶飲用水挑上了戰場,方指導員為了保護小海霞還因此受了傷。
在中沙醫院里,海霞看到方指導員的左臂還包扎著,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海霞說:“方指導員,你是為了我才......”方指導員則認真看著她說:“你冒著生命危險,往火線上送水那又是為了誰呀?嗯?你看戰士們都在夸你呢。”方指導員隔壁床的一個戰士對海霞說:“小妹妹,你那天那么勇敢,往火線上送水對我們的鼓舞有多大呀!”方指導員接過話說:“海霞呀,咋們都是為了共同的一個目標,就是為了消滅陳占鰲、蔣介石和一切反動派,使千千萬萬受苦的人都得到解放,這千千萬萬的人當中有我們也有你。”另一個負傷的戰士走到海霞身邊說:“我們小時候也跟你一樣,要不是共產黨我們早就餓死了。”
正在此時病房的窗外傳來了歌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辛勞為民族,共產黨他一心救中國,他指給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領導中國走向光明,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設了敵后根據地,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里這樣寫道: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理利益工作的。
今天呢?還記得《從湘江到遵義》的最后十問嗎?在那里我們當年的那些夢想實現了嗎?人民當家做主了嗎?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了嗎?還有貪官污吏嗎?還有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嗎?我們還在受外國人的欺侮嗎?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嗎?我們黨還記得我們對人民的承諾嗎?還有糾正錯誤的勇氣嗎?需要有人站出來時候,還有人站出來嗎?還有人像我們一樣愿意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嗎?
看完電影《海霞》我想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斗爭并沒有結束,革命者依然會重上觀潮山。
【老師點評】
本文通過對老電影《海霞》的賞析,表達了對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的“舊社會”的憎恨,對工農當家作主、人人平等的“新社會”的贊頌。但作為一篇影評,復述情節多于評析,缺少深入獨到的思考角度,結尾總結顯得生硬,也過于草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