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毛澤東
1925.12.1
一、引
剛接到作業任務的時候有點茫然,茫然的原因是書單里面的書,一半自己讀過,一半是自己曾經看過但是沒堅持看完,但實在不知該選哪篇作讀后感,因為我的所有知識也無外乎來源于這些導師的文章,讓我自己評價這些文章,著實有點“蜉蚍撼樹”了。
現在從標題和引用能看出來我最后的選擇,這個選擇看起來有點過于“投機取巧”了,畢竟是毛選第一卷第一篇,翻開紅寶書首當其沖的就是這篇文章。之前大學課堂上老師無心一句:“有誰能背出毛選第一篇第一句話?”當是她無心之言,應該沒想到有人能回答。當時只有我舉手了,隨后便背誦出了開頭引言那部分。
是啊,毛選開篇第一句話,想必很多人想起毛選除了老三篇應該就是這個了。教員早期文稿何其多!他本人多次審定,選擇把這一篇放在首位定有他的深謀遠慮。讀完這篇文章也有三年了,下面試著以個人的遇見去再次分析一下這篇偉大的文章。受各方面影響,盡量隱晦的談,也給責編省點工作。望讀者理解。
一、政治就是團結大多數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寫作于1925年,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國民大革命時期。是各個革命黨人正剛開始著手常識改造世界之時。教員這篇文章,正是為了指導當時的實踐而作。我認為這篇文章既是理解馬列毛主義,也是理解中國乃至世界革命興衰的一把鑰匙。
許多人興許會想:今已時過境遷,文章寫作之時的階級和今日之階級已大相徑庭。教員何必將此文至于頭篇?我們又何必著眼于此篇?
但重點就在于,這篇文章中,教員不是只回答了當時的階級圖景,而是還分析了為什么并且在此基礎上給出了怎么辦的答案。
我是文科生,這里斗膽拿醫學做個比喻:這篇文章不僅給你列舉出了主要的病癥,而且還跟你分析了形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還給了醫生如何根治的方法。
下面以我的理解概括一下該文的主要內容。
?。ㄒ唬┱f清楚了中國各階級情況是什么:
地主、買辦階級 帝國主義附庸
民族資產階級
小資產階級
半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
無業游民
………
而上述階級內部也分有左中右,也要具體分析。
?。ǘ┓治隽嗽斐筛麟A級如今這種情況是為什么:
因為地主買辦階級是帝國主義的附庸,所以他們堅定站在帝國主義的立場,所以說他們是極端反動派。
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在外受外資打壓軍閥壓迫,所以一方面需要革命來洗滌舊世界的壓迫。但他們在內也恐懼工人革命,所以一方面他們也懷疑無產階級革命會損害他們利益。
這種矛盾的階級訴求下導致了他們渴望建立一個“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一階級統治的國家”。
?。ㄈ└锩h人面對這樣的階級圖景應該怎么辦?(即改造社會):
買辦大地主階級及附屬反動知識界——我們的敵人。
工業無產階級——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
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我們最接近的朋友。
民族資產階級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
民族資產階級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
可以窺見,教員不僅精辟地總結了當時社會各階級的情況,準確分析出了成因,而且還給出了革命者們的解決方案——
“所謂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這是毛教員對政治的評價,也正是我們從上文能學到的規律。簡明扼要,沒有那么多學術性的條條框框。這也是教員從自己多年的革命實踐中領悟到的道理。
以這樣來看待歷代革命者歷史得失的話,就明朗很多了。下面就用上述方式分析一下。
二、不能繼續的革命
審視中國革命的歷史,也無外乎教員提出的這個標準。歷次左傾錯誤路線,組織的錯誤領導,不都是沒有分清誰是敵人朋友?要么是無視占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只承認工人暴動。要么就是錯把敵人當成了“同志”,把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乖乖奉上。結果也都無外乎是損害了自己。
依我之見,左傾就是敵對了朋友,右傾就是團結了敵人。正如左聯那會要開除魯迅“左籍”一樣。當然現在說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49年以前的歷史,49年以后的歷史,依我看依然可以這么劃。只是一開始,無產階級理論還沒從馬列主義躍升到第三個階段。在66年這個盛大的節日之前,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內部的敵我矛盾還不是那樣的涇渭分明。
比方說1958年的公社化運動,教員本人是很尊重人民主體性的,一直是要求農民遵循自愿原則建立公社,而不是純靠官僚包辦代替的指令去完成。如果是后者那樣的話,那就會變成主體要求客體去遵循他的指令,把人民劃到了客體的地位。而不是說我們主體應該去怎么怎么樣。當然現實的演進并不像教員預想的那樣,因為一個新聞頭條,引發無節制的形式主義模仿。這就是教員說的下級不為所屬的人民服務,而只為上級服務造成的。現代人給這場運動的失敗總是歸于“左傾”,依我看實則不然。解放前那些左傾路線,確實那些錯誤的領導者是干了壞事的,但是他們還不是主要的敵人,只能算是我們同志內部之間犯了錯誤,所以才可以被稱之為“左傾”。相反,三大改造后,經濟制度上消滅了資本家后,官僚包辦代替者能否真正維護好無產階級利益變成了個問題。能維護好,那正如教員、焦裕祿等光榮的同志一樣。維護不好,甚至拒絕改正。為此一錯再錯,我想這個時候他們已經變成了無產階級專政時期的敵人了。那些敵人瞎干了錯事,怎么能說是“左傾”呢。一些人堅稱是左傾無非是覺得那些人還算同志。
但到了1966這場盛大的運動之后,敵我運動變得分明了,我們的分析也可以更簡單了。正如《516通知》里說的那樣“我們的敵人是黨內一小部分走資本主義路線的當權派。”其中黨內和當權派兩個詞幾乎把敵人的范圍劃得很清楚了,就是官僚里面的壞人。正如列寧所說“一切革命的問題都是權力問題。”不去爭取權力,指望著內部飄渺的改良,只能是空中樓閣的幻想。
那在這個進程中為什么我們會失敗呢?原因也不外乎上面那些。打砸古跡,宣揚“血統論”的那些人是我們的敵人,就不用談左傾右傾了。而rebelist本身當然也有問題,主要就是沒能團結大部分人,打擊那一小部分敵人。自己人沒團結好,組織力量始終薄弱,敵人也可以借你的名號干壞事,最后損失的還是你自己的名聲。而內部卻也有把內部矛盾上升成敵我矛盾的錯誤認識,雖然確實有army上層作為外部矛盾挑唆指使,“挑動一派斗一派”。但是外部矛盾也是通過內部矛盾起的作用。雖然廣場上數不清的人揮舞著紅寶書,但真正把毛選第一段話看進去的人應該不多。倘若當時分的清敵人和朋友,概不至于最后如此。
剛才說的主要是地方上的,最核心的那些人當然也有些許問題。教員批判旗手“四面出擊”也是有原因的,gang of four這個提法最早也是警示他們不要孤立了自己。旗手在文藝建設上很有建樹,對于政治上在剛開始的階段也可以認清敵我,做了相當多的貢獻。但我個人還是覺得她可能在過來人的角度犯有“左傾”問題。比如一些文藝批判,把太多文藝作品和知識分子打成反動派了。實則那些作品的受眾群體主要是知識分子,大部分人可能也不會僅因為這些作品去支持走資派。反而會因為這種官僚包辦代替式的粗暴的劃分而投敵。我想這也是為什么知識分子大量辱罵旗手的原因吧。教員在學術界和文藝界大搞雙百之風,后面也說過“右派也要有右派的理論家。”這是很有先見性的。這說明教員知道只靠封禁是殺不絕反動思想的,反而可能還會使我們松懈,要在理論和實踐上徹底扳倒對方才算真正勝利。當然那些極端反動的東西是要嚴加限制的,不能傳出去大肆嚯嚯人玩。
再談及陳永貴等一些同志,我認為他們在那次事件里或多或少是有些犯“右傾”的。朋友是不能打擊的,朋友有錯誤是要糾正,而不是當成敵我矛盾一樣處理。敵人是不可以團結,團結了是要吃大虧的,歷史上已經有了很多次血的教訓。也可能是某些溫和派一開始偽裝的太好了,總之最后他們為自己妥協付出了代價。
三、資本主義何以茍延殘喘與無產階級的使命
前面也講到了,小資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受當時的文藝政策紛紛變得“右傾”,覺得刮春風那陣對他們來說是好事。
其實我認為這也暗含著資本主義國家維穩的主要方式。通過利誘小資產階級,麻痹分化無產階級,團結所有資產階級。做到了資產階級的“團結大多數”。
主要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依靠著不斷滋生的小資產階級賴以維穩。他們中的大部分不像無產階級一樣失去所有,其中的下層雖受壓迫但也不像大生產那樣容易團結。
資產階級靠著不斷用面包屑喂飽這些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們,來起到麻痹的效果。他們把工業轉移到殖民地或半殖半封的國家,通過這種方式想從數量上減少本國的無產階級。
但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兩條鐵證是永遠不會過時。第一,只要資本家想要盈利,就必然要剝削剩余價值,也就必然會創造出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第二,資本主義雖然看似平時靠剩余價值再分配喂飽了小資產階級起到了麻痹的效果。但他們的錢說到底都是剝削來的剩余價值的再分配。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危機的必然爆發,一爆發了他們也就必然的會迅速向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分化。
雖然現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擴大,市場經濟不再局限于一個民族國家市場內,通過這種擴大市場的方式緩解了經濟危機的爆發,短暫的麻痹了一陣資本主義國家的小資產階級。但是只要他們還在為了盈利無序的投資,經濟危機就必然爆發。小資產階級的太平日子也會被打破。
正如教員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的,小資產階級的大部分還是出于被剝削的狀態。他們不像無產階級那樣,除非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要不然無法真正解放。他們退路很多,而且也不像大生產那樣容易團結??苛懔闵⑸⒌淖园l似乎成不了氣候。但是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被蠱惑的人民終究會轉到革命的陣營來,成為革命的朋友。當然,無產階級的領導者也要注意方法,像教員教導的那樣,對待不同的階級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不必依賴小資產階級,也不必完全拋棄他們。但在把這個陣營拉攏過來壯大我們自己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團結整個無產階級去進行斗爭。
【老師點評】
作者運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對當代歷史和政治進行反思,提出了一些頗為獨到的見解,如把已變成敵人的走資派當成內部矛盾進批評教育,給他們重新執政機會,結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這是本文的可貴之處,不足之處在于各節之間的邏輯不夠嚴謹,行文不夠流暢,語言也較為生疏,而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不斷的寫作實踐逐步克服和提高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