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身邊,無數的青年人們、尤其是到了畢業季的時候,都面對著一大困境,那就是職業的選擇。
選擇職業,到底是為了什么?有人的想法很現實甚至庸俗“賺錢養家糊口,謀稻粱,打工揾食”;也有的人有些理想,但似乎細品還是個人主義的那一套,所謂“實現人生價值,追求更高成就,成為剛好的自己”;還有的人則是真正有較高的理想了,“強國有我”“職業報國”“用自己的職業讓社會更美好”……但是為什么,好像只需要稍稍經歷“現實社會的毆打”,原有的思想、無論是小念頭還是崇高的理想立刻就都給打得稀巴爛?大家都會殊途同歸的變成那些在地鐵上麻木疲憊的發呆、回到家就躺平刷手機放棄思考的牛馬社畜?
那么選擇職業,選擇怎么樣的職業呢?具體某個職業嗎?老師、醫生、警察、商人……又或者“錢多就行”?就像很多青年打工者們最愛說的“一夜暴富”,有錢就好。再或者就求個穩定?公務員、事業編、國企單位、編制教師……但是為什么,好像干哪行(hang)哪行(hang)都不行(xing),這個工資高的天天通宵一邊打吊瓶一邊敲代碼下班看不到日落,那個有編制的文山會海寫材料改講話稿到凌晨,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進到了圍城里,陷入“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的困局?
還有,怎么選擇職業呢?是不是學歷夠高就可以任我行了?還是說只要我專業對口我就可以暢通無阻了?又或者我參加的實習、拿的獎、參加的比賽、手里的證書夠多就可以有足夠競爭力了?但是為什么,自己的簡歷總會因為學歷不夠高、學校不夠好、工作經驗不夠等原因被送進垃圾桶里,一個0—20人的小公司的3000—5000薪資的崗位都可以高高在上的要求“幾年工作經驗的本科學歷”?沒文化靠著吃干凈時代紅利投機倒把甚至手段不干凈“先富起來”的土老板也可以趾高氣昂的吆五喝六“你大學生又怎么樣?能給我創造什么價值?”
“我們狂熱地追求我們以為是神本身給我們指出的目標;但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很快就使我們厭惡。”——有工作的人為工作而不快樂,沒工作的人為沒工作而不快樂,現實的困苦讓我們忍不住大喊質問:“我們的快樂到底被誰偷走了?”而這也逼迫我們沉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些我們曾經覺得不必深究的“燈下黑”問題。
職業是什么?工作是什么?它并不只是“找一個工作賺錢”那么簡單的東西,可以說,它關乎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與走向,它是一把削鐵如泥的雙刃劍,可以為我們披荊斬棘創造美好的世界,卻也可能在不經意間讓自己遍體鱗傷,我們誰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活來開玩笑、來賭博,因此對于職業的選擇尤其要慎重。
關于職業選擇問題,我在這里并不會形而下的給予什么具體指導,精準的告訴大家:“你要當公務員,你要當老師,你要當程序員,你要當工程師……”我固然可以這么做,因為我之前也給過不少身邊的朋友升學與就業指導,但是我知道這件事在此意義不大,因為我重視底層邏輯,也就是“道”,我追求“以道馭之,無所不可”。
而在職業選擇這方面,我認為“道”就是一句話:“擇己所長,更擇世所需。”這是我上大學時在圖書館看到的話。用馬克思的語言來說,則是“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這是有著鮮明的辯證統一色彩的,職業既要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長與主觀能動性,也要實實在在的滿足世人之需,“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是敵對的,互相沖突的,一種利益必須消滅另一種的;人類的天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而對我來說,這“擇世所需”是選擇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大多數的工作,是應當為人民帶來幸福的,像某些制造泡沫騙局割韭菜的工作,又或者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宛如木偶塑像的工作,我毫不掩飾對他們的偏見甚至是鄙視。也許有人會叫喊了:“但是他們賺的多啊”,我不知道他們賺的多嗎?有句話叫“哲學不能烤面包”,但人不是只為了烤面包吃面包而活著的,同樣的,人也不是只為了賺錢而活著的,否則,那和原始人的拜物教有什么區別?這種思想連封建主義的道德觀都看不下去他們!
職業的選擇應當是頭冷心熱的,不是說“我喜歡”就完事了,“學術不需要文藝青年”,在就業方面,“喜歡不能當飯吃”;也不是光靠冰冷的利益分析“這個最符合我的專業,收入很好,滿足我的利益”就完事了,如果這利益要用你用良心甚至生命來作為代價呢?這不是危言聳聽,我有一位理工科的朋友在工作后感嘆“以前上學的時候覺得加班沒什么大不了的,高中不是天天晚自習嗎?加班和晚自習也沒差,還有錢拿。結果發現根本不是那樣,那強度真的能摧毀一個人的身心啊。”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熱愛生活,職業的選擇也一樣。“如果我們通過冷靜的研究,認清所選擇的職業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難以后,我們仍然對它充滿熱情,我們仍然愛它。覺得自己適合它,那時我們就應該選擇它,那時我們既不會受熱情的欺騙,也不會倉促從事。”
在資本橫行霸道的社會,許多人工作之后就一身“班味”,通俗來說就是變得疲憊麻木,進而導致的對周圍事物不關心,對學習新事物沒有興趣,甚至最極端的惡化就是向社會上存在的不正之風選擇麻木和低頭,幾年甚至都不用,往往就可以讓一個人腦子里只剩下機械一樣的謀生,消沉、世故、辛苦,只能靠自我欺騙來讓自己的生活有些奔頭。這是為什么?難道是因為這些人很差勁沒有知識素養和思想覺悟嗎?我們不在道德的云端上批判他人,而應該在經濟基礎的土壤里認識社會現象——這就是資本的異化,是資本對勞動者與勞動本身的異化,勞動者創造的財富越多自己就越貧乏,自己就越變成卑賤的商品。這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哪來的世外桃源呢?哪來的人間凈土呢?從沒有隨心所欲的選擇,一切選擇都無法脫離社會存在,所謂的“上岸”只是面對苦難時給自己一個盼頭的虛無幻想,真正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義無反顧,奔向波瀾壯闊的海洋”,是“Look down!看看人間的苦難!”
資本的追擊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代表我們就要對異化選擇投降,不代表我們就要為了賺錢卑躬屈膝、放棄思考,變得麻木市儈,還振振有詞“我也只是為了生活”“我只是一個俗人”,同志們!朋友們!為了生活不代表要擯棄尊嚴!俗人不代表就是奴才就是弱智!我們當然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在原子化的現代社會似乎也很難把群眾號召起來,但我們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自己先營造一個個小環境去抵御抵御侵害,再慢慢去改變更多。螳臂當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人們嘲笑螳螂不自量力,但螳螂敢于以小博大卻連一國之君齊莊公都贊嘆小蟲的勇氣,我們固然不要學螳螂正面沖突的魯莽,但要學螳螂敢于以弱打強的勇氣。
前不久有一句話很流行,“想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想說的前人都說過了”,這句話讓一些朋友們灰心喪氣了,“想做的有錢人都做過了,想說的前人都說過了,那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類要往哪里去?”面對這些疑問,我的回答是:“說了做了,那也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經歷感受的,再說,前人沒有終結對世界的探索,我們總要創造些什么新的事物吧?我們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讓人們更幸福的東西吧?想想雷鋒吧!想想保爾柯察金吧!難關當前,總要叩問初心。”
共產主義者的初心是什么?是消滅剝削壓榨,消滅階級壓迫,是實現無產階級與人類的解放。這不是封建主義思想那一套“修身養性”的“心學”或者資本主義社會心靈空虛的人渴求的“心靈雞湯”,而是服務于現實斗爭的、著眼于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毛主席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利己不損人的,損人利己的,損己利人的。”第三種是最少見的,第二種是最可鄙的,第一種則是最常見的。應該說,第一種人無可指摘,但一個只為自己勞動的人或許會成為有杰出成就的人,卻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偉人。如果我們是一個共產主義者,我們就不能只滿足于做第一種人,而應當哪怕做第三種人也在所不惜,但這并不是做爛好人,而是做雷鋒那樣對人民要愛要和、對敵人要狠的“帶槍的人”。
總而言之,職業的選擇,不僅僅是賺錢吃飯那么簡單的事情。上頭的興趣、眼前的利益,固然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忘乎所以,但如果沒有為人民服務這樣的一個強大核心動力,興趣和利益帶來的歡愉只是過眼云煙,過去之后只會剩下無窮無盡的空虛落寞,只能靠自我欺騙這種精神鴉片來維持動力。但是,有了初心信念就能夠萬事亨通嗎?并非如此,否則改造世界那就太簡單了!生活就像戰場,我們永遠不知道會不會在下一秒爆發一場遭遇戰,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斗爭去解決那些困難,“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最后,重溫一遍《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的結尾,再度叩問初心吧: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思考題】
一、怎樣對待造擇職業和堅持信仰之間的矛盾?
二、“為人民服務”與“為無產階級服務”的不同內涵是什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