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¹
毛主席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上層建筑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勞動組織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即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相適應的”。這種相適應的情況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之所以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是因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比如說到1973年時,我國在工業方面,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全部工業固定資產的97%,集體所有制工業占固定資產的3%;在農業方面,在農業生產資料中,耕地、排灌機械的90%左右,拖拉機、大牲畜的80%左右是集體所有的,此外,還有比重很小的全民所有制;在商業方面,國營商業占商品零售總額的92.5%,集體所有制商業占9.3%。)可以自豪地說,當時我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已經基本上掙脫了私有制的鎖鏈,當時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正在逐步地鞏固和發展起來。四屆人大通過的憲法,已經明確地記載了我國取得的這些偉大勝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消滅了幾千年來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脫離的狀態,使億萬勞動群眾成了生產資料的主人。生產資料已不再是地主資產階級的剝削手段,而成為勞動人民發展生產、為自己造福的物質基礎。那個年代勞動群眾擺脫了幾千年來被剝削、受壓迫的地位,成了社會的主人。在這個基礎上勞動的性質,生產的目的,在勞動過程中人和人的相互關系以及人們的勞動態度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根本變化。這就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第一、從生產資料的所有制來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解決了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使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高速度地發展。表現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使我們能夠正確地處理,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一系列的關系,實行“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方針和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政策,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在國家統一計劃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使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得到合理的使用和安排,避免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生產無政府狀態和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對生產力的嚴重破壞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使我們能夠實行勤儉節約的原則,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決不斷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財力和物力,而不像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那樣,靠對內剝削勞動人民,對外進行略和掠奪,這是由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
第二、從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來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消滅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成了社會主義國營企業和集體經濟的主人,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在生產的管理者與生產者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國營企業與集體經濟內部,干部參加勞動,群眾參加管理,民主辦一切事業;在各個企業與社隊之間,互相協作,互相支援,互相促進。這樣,廣大勞動群眾就能充分發揮積極性、創造性,運用集體智慧,不斷革新技術,挖掘生產潛力,推動社會主義建設迅速發展。
第三、從分配方面來看,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使勞動者擺脫了經濟剝削,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資產階級創造剩余價值,而是為了滿足國家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能夠得到不斷的提高,從經濟上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有利于發揮勞動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狀況。當時,我國城鄉的福利事業日益發展,廣大職工和社員群眾的實際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動蕩、通貨膨脹、腐朽衰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的相適應,具體表現在:
第一、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是建立、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有力工具。它可以對所有制改造方面尚未完成的部分繼續進行改造,它可以對在整個經濟基礎中存在的資產階級法權加以限制,逐步地削弱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產生的土壤。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保衛著社會主義的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保衛著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反映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要求,對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進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日益提高,愛國家、愛集體的觀念不斷增強;有力地克服和抵制資產階級思想和私有觀念的腐蝕和侵襲。所有這些,都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
第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由黨制定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正確路線,是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真正的共產黨能夠自覺地運用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客觀規律,及時地發現和解決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現實斗爭,為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相適應的情況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對于資本主義制度,對于剝削階級專政的舊中國來說,具有無比優越性。(1949年,全國的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到1971年,全國鋼產量提高到2100萬噸,1972年鋼的產量又上升到2300萬噸,比1949年增長140多倍。而其它國家鋼的產量從15萬噸發展到2000萬噸左右,美國用了33年,英國用了86年,德國用了46年,日本用了50年。當時我國的生產發展速度,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無可比擬的。舊中國幾乎沒有機器制造業,更沒有汽車制造業和飛機制造業,連人們一般的日用品,也都被洋貨統治著,什么洋線、洋布、洋油、洋火,連一枚小小的鐵釘也是洋釘。解放后各種現代化的工業紛紛建立起來。我國自己制造的噴氣式飛機上了天,我國第一條全長1507公里的地下大動脈--大慶到北京的地下輸油管道勝利建成,南京長江大橋飛架南北,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地 球衛星上天等等,都標志著我國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我國農業連續13年奪得豐收。1974年我國糧食比1949年增產1.4倍。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當時我國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外經濟交流日益擴大。當時我國是世界上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我們還必須看到,如果不是國內外修正主義的破壞和干擾,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會更快,成就會更大。)新舊社會兩重天!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擁護還是反對,是區分革命與反革命、馬克思主義與修正主義的一個根本標志。世界上的革命人民都熱愛社會主義,都在為實現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而奮斗,只有國內外一小撮牛鬼蛇神對社會主義制度才是極端仇視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