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歲的我第一次走進電影院,那天是兒童節,電影院對兒童免費,我是開演后才知道的這個消息,所以入場得比較晚,在黑洞洞的放映廳里我看見一個身穿皮裝的女人,手上帶著個圓滾滾的皮套子,手里拿著個圓滾滾的東西(后來知道那就地球儀)。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的我和電影里的村民與孩子不正好是相同的視角,相通的想法嗎?我還能清晰地記得影片中的很多內容:比如女主角叫瓦爾瓦拉瓦拉涅夫娜;奧佳蓋了一所新房子;挺起胸膛向前走,山川、樹木和沙洲……
那個時候的我并不知道我正處在后來傷痕文學描寫的“崩潰”的時代,我沒見過武斗,雖然在高校但也沒見過哪個知識分子在掃大街,我也沒意識到我正在接受一場“文化革命”的教育課。
劉繼明老師在第一次寫作研修班的討論課中指出:“文化斗爭最大的力量是寫手,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是資產階級文化占據著統治地位,紅色寫手在這個垃圾時間里應該積蓄力量,打好基礎,練好寫作本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等待社會松動的來臨。”孔慶東老師在韶山廣場的講話中向年輕人寄語:“我們生活在一個小時代中,而你們將面臨一個大時代。”女教師瓦爾瓦拉也生活在資產階級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她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蘇聯衛國戰爭,那是個不折不扣的大時代,所以重溫《鄉村女教師》對于立志成為紅色寫手的我是有極大意義的。
故事發生在沙皇俄國時期,中學畢業生瓦爾瓦拉決定去西伯利亞的一個小村莊去教書。瓦爾瓦拉是這樣對她的未婚夫謝爾蓋說的:“那里很需要教師,可是沒有人愿意去,我的理想是教孩子們,我這樣想,假如我們真心誠意,耐心地用教育來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即使是一個最壞的人也會變的,可是我們一定要真心誠意地去教。”
此時的瓦爾瓦拉和我們現在那些去“支教”的義務工作者,和前段時期國家大力宣揚的張桂梅是極其相似的,他們都是有善心的人。但是,“一切現代統治都不能不是文化統治”,我們用我們在書本中學來的,用于統治人民的知識真的能感化他們成為好人嗎?瓦爾瓦拉去西伯利亞的山村支教是可以每個月從沙皇政府那里領到15元的工資的,因為資產階級需要人民認識一些字,需要人民懂得禮儀,這樣當他們長大可以為資本家工作,心甘情愿地遵循權利。
瓦爾瓦拉終于來到了她的學校,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發生了,學校里沒有學生,沒有一個家庭愿意送他們的孩子到學校讀書,這時瓦爾瓦拉的耳邊響起了他未婚夫共產黨員謝爾蓋的話語:“困難打不倒我們,堅決地為人類服務,我們是絕對不會孤獨的”。這時一個醉漢正在毆打他的妻子,勇氣驅使她勇敢地站了出來,醉漢屈服了,瓦爾瓦拉獲得了村民的尊重,第二天一早她有了四個學生。
現代社會靠的是組織,組織起這個社會靠的是文字符號,所以文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弱小的瓦爾瓦拉在與醉漢的較量中占了上風,而當她為貧困的冬妮婭一家蓋起了新房子時,她已經有了階級意識,從現在開始她已經同勞動人民的心相通了。瓦爾瓦拉的教學并不是只停留在書本上,她把學生帶入到大自然中,讓學生們在自然中去觀察,為什么白天會變成黑夜?誰在海的那邊?為什么風會吹,水會流?影片中反復地吟誦著詩人米克萊一首詩:挺起胸膛向前走,天空樹木和沙洲,崎嶇的道路,快!讓我們緊緊地拉著手,露著胸膛,光著腳,身上披著破棉襖。向前看,別害臊,社會是一所大學校。這種讓學生們在社會中去學習的作風在我的學生時代也得到了繼承,秋天的時候我們學校會組織我們去田地里拔豆梗,冬天的時候我們都有拾糞的任務等等。
瓦爾瓦拉不僅僅在社會實踐中向學生們傳播知識,而且努力積極地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問題,用她自己的話說:“只要能做的我都做”。很快她受到了全體村民的愛戴,村里的每個家庭都愿意送他們的孩子到學校里學習知識。這個時候俄國的國內局勢發生了巨變,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取得了政權,瓦爾瓦拉的學生們大部分成為了共青團員,瓦爾瓦拉對共青團員說:“偉大的列寧同志說:‘目前青年最重要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所有學習的門都為你們打開了,去吧!”
當蘇維埃要發展集體農莊時,被觸動了利益的礦主們合謀要殺死瓦爾瓦拉并要燒毀學校,她的一個學生是礦主的兒子,當得知他的爸爸要殺死瓦爾瓦拉并要燒學校的時候,把這個消息通知了瓦爾瓦拉。瓦爾瓦拉獨自一人來到了礦主家,對他們說:“我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學校里,教你們的孩子,他們上我這來的時候,像個瞎貓似的,而我教他們識字,教他們懂得真理,有許多人已經成了有用的人了,你們要殺死我,不行!除非把孩子都殺死,否則是沒有用的。你們數數看有多少孩子,他們都愿意跟我走,孩子們是我的,我的!”這是多么大的勇氣呀!而我們的勇氣是從哪里來的哪?是我們心里裝著的是他人,心里裝著集體。
后來,瓦爾瓦拉已經是桃李滿天下了,她的學生有的成為了教授,有的成為工人,有的參軍當上了將軍,有的成為教師。瓦爾瓦拉對同學們說:“孩子們,我們今天學習一篇課文,課文的題目是《活著就是為祖國服務》”。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這些學生都為了國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開往前線的列車上滿是現代化的武器,這里面不知有多少是她教育的功勞哪!
這部電影里瓦爾瓦拉的丈夫,紅軍政委謝爾蓋給了我極深刻的印象,作為列寧的戰友,他對于革命理論的理解顯然是深刻的,他的革命宣傳是潤物無聲的。當他第一次見到瓦爾瓦拉的時候,他吟誦了法國詩人魏爾倫的《秋之歌》:
我愛你彼得的創造
愛你莊嚴勻稱的外貌
涅瓦河雄壯的波濤
可能有同志會問:“一個革命者為什么不吟誦革命詩歌,而要吟誦一個酒鬼的詩?彼得堡是人民創造的!我們要推翻的不正是彼得王朝嗎?可這詩歌卻在歌頌彼得大帝呀。”我想一個革命者一定不會拒絕一切人類的知識寶藏的,一個革命者對待同志一定是以對方為中心的,一定是能說出對方聽得懂的語言的。
當得知瓦爾瓦拉要去西伯利亞教書的時候,他說:“您的理想正合我的心意,您是堅強的,但愿西伯利亞的風暴別把她連根拔掉,別吹斷她,別凍壞她”。“窮困艱難絕壓不倒我們,堅定地為全人類服務,我們是絕不會孤獨的。”“那是一個寶藏豐富的地方,用不了幾十年,這個沒人注意到的荒涼的村莊會變成繁華的城市,到你四十歲的時候,你一定會過上城市生活,你的話語一定會帶有濃重的西伯利亞口音”。
第二次見到瓦爾瓦拉時他說:“我認識了列寧,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是充滿智慧和慈愛的人。跟他一起戰斗,目標就堅定明確,我一定要把你介紹給他,你會變成我們的同志”。
第三次見到瓦爾瓦拉時,當他提出讓瓦爾瓦拉在課堂上講講列寧是什么樣的人,他為什么要斗爭時瓦爾瓦拉拒絕了。她說:“請你原諒,親愛的,我還是照舊做,要這樣,農民的孩子才能進中學和大學。”他說:“對的,對的,當我們取得勝利時,他們可以念書了,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所有的道路都為他們打開了,更進一步的,我們要使全世界驚奇哪!”
最后一次見到瓦爾瓦拉,謝爾蓋即將走向人生的終點,他說:“回顧我的一生,為蘇維埃沒有什么遺憾的,為人類的幸福,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我囑托你忠實于我們的革命事業。”
女教師瓦爾瓦拉和他的丈夫謝爾蓋留下的火種還在燃燒著,就在這部電影上映后的第20年,當蘇聯走向修正主義道路時,正是西伯利亞的工人和農民率先暴動的。
電影《鄉村女教師》由上海電影制片廠譯制于1950年7月,此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毛主席意識到革命的勝利只不過意味著勞動者獲得了政治和經濟領導權,但距離他們獲得“文化領導權”,還差得很遠。列寧說:“革命政黨的理論化和勞動人民的知識化這是勞動者奪取政權之后所面臨的最為突出而急迫的任務。”韓毓海老師指出:“革命最大的勝利果實不是物質財富,而是革命把學習和受教育的權利,把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的權利,把思考和表述的權利奪回到自己手中。”這正是這部電影在建國后被反復放映的意義所在,也伴隨著這部電影的一再上映,“文化革命”在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通過重新觀看和學習《鄉村女教師》,我最大的感悟是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有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我們的目標是把曾經屬于我們的話語權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來,為了達成我們的目標,我們要熱愛祖國和人民,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要向瓦爾瓦拉那樣:“所有能做的我都做”,要和人民群眾交朋友,心里裝著他人,這樣我們就有了無盡的勇氣,要說人民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一個紅色寫手一定是為全人類服務的。
讓我們回到《鄉村女教師》那壯麗的人生畫卷吧,這里是西伯利亞,我們這個星球最北的地方,但導演刻意描繪的不是冰雪和寒霜,而是成片的花朵、高大的樹木、極具俄羅斯風格的歌劇、詩歌、音樂和舞蹈,這意象向我們傳遞,在不遠的將來,當無產階級文化在我們這個星球居于主導的樣子,那將是民族的、自由的、平等的、純潔的,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舒暢的文化,在這樣的世界里,畫家和詩人,工人和農民將通過共同的眼睛向世界尋求意境。
【思考題】
在資產階級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你怎樣理解文中所說“紅色寫手一定要為全人類服務”和“為無產階級服務”的辯證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