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¹
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毛主席說:“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 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簡言之,在一定條件下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就是同一性的兩種情形。如何理解呢?
第一種情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矛盾雙方既然是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為什么又說它們是互相依存的呢?比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根本對立的,難道無產階級還依賴于資產階級,愿意受他剝削嗎?當然不是,這里說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決不是什么“共同要求”、“合則兩利”,而是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所謂互為存在的前提, 是指矛盾雙方的內容特點是彼此規定的。換句話說,一方的內容特點只有在同對方的聯系中才能存在,比如,沒有無產階級的被剝削,就無所謂資產階級的剝削,沒有資產階級的剝削,也就無所謂無產階級的被剝削,矛盾雙方是互相規定,互為存在前提的。是不是任何不同的東西之間都有互相依存的同一性呢?戰爭與和平有互相依存的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之間就沒有這種同一性。這就是說,互相依存必須有一定的條件。“無此一定條件,就不能成為矛盾、不能共居”。矛盾雙方都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的。比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互相依存是以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為條件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互相依存是以哲學基本問題為條件的。
第二種情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毛主席說:“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 怎樣理解呢?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和向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包括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地位的轉化,主要方面轉化為次要方面,次要方面轉化為主要方面。第二,內容特點的轉化, 轉化前具有某種性質,轉化后失去某種性質,或轉化前沒有某種性質,轉化后具備了某種性質。比如,實行土地革命之后,“擁有土地的地主階級轉化為失掉土地的階級,而曾經是失掉土地的農民卻轉化為取土地的小私有者。”地位的轉化與內容特點的轉化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同時發生的。由于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的。因此,主要方面轉化不是量變,而是質變。
矛盾的轉化是普遍的、必然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轉化有兩種相反的趨勢:一種是前進、發展,表現為新東西的產生和舊東西的死亡。一種是暫時的倒退,是指新的方面轉化為主要方面之后,又被舊的方面戰勝了,比如資本主義復辟!不管新舊斗爭如何曲折復雜,從總的趨勢和最終結局來看,新事物總要通過轉化克服舊事物。沒有轉化就沒有發展,沒有轉化就沒有新陳代謝。因此,同一性的兩種情形中,“更重要的,還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轉化。”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促進派,就是要做革命的轉化工作,盡力促使事物向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轉化,盡量防止事物向不利于革命的方向逆轉。
矛盾雙方怎樣才能互相轉化呢?毛主席說:“矛盾著的對立的雙方互相斗爭的結果,無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在這里,條件是要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斗爭的雙方都不會轉化。”首先要明確轉化是斗爭的結果,沒有斗爭就談不到轉化。事實正是這樣,沒有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資本主義怎么能轉化為社會主義呢?!列寧說:“離開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就是空話或者幼雅的幻想。” 矛盾雙方的斗爭是絕對的、貫串始終的。是不是矛盾雙方一斗,就發生轉化呢?不是。必須斗到一定程度,具備了一定的條件,才能互相轉化。在這里,條件是重要的?;ハ噢D化的條件是什么呢?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是互相轉化的內部條件。具備了這個條件,原來次要的方面才可能上升為主要的方面,發生地位的轉化。促進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的外因就是轉化的外部條件,比如,國際革命力量對一國革命的援助和支持。
研究轉化的條件,是辯證唯物論者的一個重要任務。離開一定的客觀條件來談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就是離開了唯物論的原則來講辯證法,就會把辯證法歪曲成顛倒黑白的詭辯論。抹煞轉化的條件,是修正主義者常用的詭辯手法!例如,修正主義者把資本主義國家里的那種國家資本主義,硬說成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東西,以便他們鼓吹資本主義可以“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其實,在資本主義國家里,資本主義壟斷企業根本沒有轉化為社會主義企業的條件。只有工人階級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在政治上壓倒資產階級之后,才能變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必須指出,抹煞條件的“轉化”,決不是現實的轉化,只能是主觀幻想的變化,鬼狐變人式的轉化。修正主義就是用這種幻想的轉化欺騙群眾,妄圖引誘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離開革命的道路,放棄革命斗爭,以實現其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目的。
什么是斗爭性?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極不同一”,就是矛盾雙方你反對我,我反對你,你壓我,我壓你的互相否定的趨向。這里說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哲學范疇。它概括自然、社會、思維,適用于過去、現在、未來,具有最大的普遍性與概括性。在社會領域中,它包括敵我之間的沖突對抗,又包括人民內部矛盾的討論和批評;既包括資本主義制度下城鄉之間的對立,又包括社會主義國家里工業與農業的互相促進關系。在自然界中,不僅包括貓吃老鼠的關系,也包括作用與反作用,陽電和陰電,化合與分解,同化與異化等等。不能對斗爭做狹隘的理解,把斗爭的一種形式或幾種形式誤認為是斗爭的全部形式。如果一提到斗爭就只想到戰爭或敵我斗爭,把其他形式的斗爭一概排斥在外,這樣就不能始終堅持“一分為二”,就要違背唯物辯證法。
斗爭性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可調和性。具體表現在:第一,斗爭是不斷進行的,貫串到底的;第二,斗爭的結果,必然導致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不是什么彼此和解,均衡相處。敵我斗爭是如此,人民內部的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的矛盾斗爭也是這樣,只能明辯是非,堅持真理,改正錯誤,不能是非混淆,合二而一!同志之間的爭論,爭論的結果有時不是一種意見克服另一種意見,而是綜合為第三種意見,這難道是矛盾雙方的調和嗎?不是。這是由于爭論雙方原來都有正確的認識和錯誤的認識,經過爭論彼此吸取了對方正確的認識,克服了自己錯誤的認識,互相取長補短,才綜合為第三種意見??梢?,不是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調和,而是正確認識克服了錯誤認識,堅持真理,改正錯誤。
在革命隊伍的內部,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反對自由主義的庸俗作風。我們說批評要注意政治,要著重指出政治上的錯誤和組織上的錯誤,不要糾結在小事情上。這并不是說小事情沒有矛盾,或小事情的矛盾斗爭可以調和,而只是把小事情上的矛盾放到次要的從屬的地位去處理,以免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小的缺點方面而忘記革命的政治任務。小事情上也是有是非界限的,不能夠完全忽視的??傊?,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對抗和非對抗的不同,沒有可以調和和不可調和的區別。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就算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非對抗性矛盾,也同任何其他矛盾一樣,只能通過斗爭達到解決,絕不能調和。比如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團結統一,是在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達到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工農聯盟的鞏固,是在不斷地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等矛盾的基礎上達到的。任何時候企圖調和矛盾,都是極其錯誤的!?。?/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