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讀書交流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與馬克思的“兩個轉變”

王霞 · 2025-01-15 · 來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究|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也正是馬克思的“兩個轉變”為后來其創建唯物史觀,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擺脫人們被奴役的命運,實現全人類自由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摘 要]致盧格的三封書信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初創時期的孕育過程和具體發展。馬克思成為一名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有其歷史必然性,這是馬克思本身所具備的一以貫之的批判的革命精神和始終立足于具體的現實的革命實踐所決定的。也正是馬克思的“兩個轉變”為后來其創建唯物史觀,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反抗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擺脫人們被奴役的命運,實現全人類自由解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1843年《德法年鑒》籌備期間,馬克思給他的合伙人阿爾諾德·盧格寫過三封重要書信,這組文獻最早發表于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鑒》創刊號上,除了馬克思致盧格的三封外,還包括盧格致馬克思的兩封,盧格致巴枯寧的一封,巴枯寧致盧格的一封以及盧格致費爾巴哈的一封。我們從書信中可以了解到,馬克思曾多次向盧格尋求建議和幫助,盧格也成了馬克思的良師益友,但是信件的內容也暗含了馬克思與盧格的思想分歧,揭示了馬克思從一個唯心主義者轉向唯物主義者,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的心路歷程。

  第一個“轉變”:從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

  年輕時候的馬克思是青年黑格爾派一份子,他強調哲學與現實的聯系,強調思維與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以普羅米修斯自喻,希望能以批判的哲學實現人的啟蒙而不惜與反對勢力斗爭。1842年2月,馬克思第一次寄信給當時《德意志年鑒》編輯阿爾諾德·盧格。1842年10月,馬克思被任命為《萊茵報》的總編,而《萊茵報》在隨后的幾個月也因其激進的觀點和極具“反動性”的思想蜚聲全國。之后,青年黑格爾派內部出現分裂。期間,盧格非常欽佩馬克思,并希望和馬克思合作。這樣,在1843年10月底,馬克思來到巴黎,同盧格合辦《德法年鑒》,以批判舊制度,制定新的世界觀。如果說《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還是唯心主義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話,那么普魯士政府黑暗的專制統治和小資產階級的懦弱和妥協則讓馬克思意識到了理論批判與實際斗爭相結合的必要性,并直接導致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轉變。這種轉變在馬克思的信中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先進資產階級國家的社會現實讓馬克思更加確證了理論與實際斗爭相結合的必要性。1843年3月,正在荷蘭旅行的馬克思寫信給盧格,這封信也是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三封信的第一封。通過在荷蘭的親身體會,馬克思更深刻地了解到德國的黑暗處境。荷蘭在十六世紀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注重工商業發展,是歐洲先進的資產階級國家,而德國還是普魯士政府統治下的半封建國家,“自由民主”只不過是封建政府的一種虛假宣傳。馬克思稱其為“民族恥辱”,認為“一個最平凡的荷蘭人與一個最偉大的德國人相比,仍然是一個公民”。威廉四世1841年12月頒布的新書報檢查令表面上支持新聞自由,但是卻以“理性”為名給這種自由諸多限制,沒有觸動德國的專制制度,小資產階級的青年黑格爾派所希望的自由寬大的言論環境只是一種空想。雖然馬克思這時所指的革命還停留在理論批判領域,但這種批判的最終目的是指向現實的,與現實情況相結合的理論批判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最基本的素質。而盧格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將黑格爾哲學應用于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德國不合理的社會現實根源于全部政治權力和一切法律被國家掌控,人完全屈從于國家的管轄。他認為只有依靠理論進步和理性批判才能改變德國不合理的現狀,人雖然在生活中處處受限,但可以在思想上實現自由,人在理論上和倫理上是獨立自主的。這一點和馬克思有根本不同,也是導致二人分裂的原因之一。

  馬克思認識到政治解放不是目的,人的解放才是根本。馬克思認為,先進的理論不僅是推翻落后制度的武器,更是能改造人頭腦的物質力量。馬克思在信中把德國的境況諷刺為“滿載愚人的船只”,指出德國人不僅在專制制度下缺乏爭取權利的意識,缺少解放自我的意識,相反卻成為了“愛國者”。這是與先進資產階級國家根本不同的,即人的解放程度不同。馬克思在第二封信中諷刺德國是“庸人的世界”,國王是“庸人之主”。馬克思詳細分析了當代德國的“庸人”本性,痛訴了封建專制制度下人的生存現狀;責備了盧格對未來革命的悲觀看法,雖然是庸人的社會,但也沒有必要“躲避”它,而是要“注視”它,分析它存在的本質。雖然此時的馬克思并未得出關于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相關理論,但馬克思認識到比政治解放更為重要的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就要從人的社會生活入手,在回歸社會現實、反觀自身中尋求。

  馬克思主張“批判現存的一切”,并把批判和實際斗爭看做同一件事情。馬克思給盧格的第三封信寫于1843年9月,是馬克思“從社會舞臺退回到書房的日子”。馬克思在信中提到了德國的黑暗現狀,提倡“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指出要解決德國的問題,就要從德國的現實出發,立足德國的具體實踐,批判德國現時代的落后思想觀點,通過弘揚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來剝去宗教的神秘性和對人的蠱惑性。馬克思注重實際斗爭與理論相結合,這與盧格是截然不同的,盧格認為在德國任何革命都是不可能的,只能進行理論批判。馬克思堅決駁斥把理論和實踐、哲學和革命割裂開來的思想。

  第二個“轉變”:從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致盧格的三封書信主要內容是在與盧格商談《德法年鑒》的性質與任務,但事實上表達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的思想傾向,成為馬克思轉向共產主義的開端。這一轉向在信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對當下的共產主義持批判態度。雖然對“共產主義”概念持肯定態度,但馬克思反對當時流行的卡貝、德薩米和魏特林等人的空想共產主義以及傅立葉、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學說,并把其斥之為一種教條的抽象概念。馬克思關注的是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即任何形式的社會制度都必須把實現人的本質作為目標,把屬于人的權利還給人,人的解放也是發生在人的活生生的現實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強調從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來理解人和人的本質,在1848年《共產黨宣言》里對各種類型的共產主義作了比較詳細的批判。馬克思此時的思想與拒絕轉向共產主義的盧格有著根本的不同。盧格認為共產主義剝奪了單個人的權利,將個人溶于普遍性中,從而使人失去了自我實現的可能。是否轉向共產主義也是馬克思與盧格的主要分歧之一。

  馬克思意識到革命的事業必須依靠“聯合起來的力量”。《萊茵報》被查封一事讓馬克思認識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偽善和資產階級新貴的懦弱,未來的革命事業不能寄希望于普魯士政府和資產階級。但是馬克思并沒有對現實感到絕望,他開始設想革命的可能性存在于“思想者”和“受苦者”的聯合中。馬克思強調社會的發展不是斷裂的,而是連續性的,人類對社會進行改造的工作只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前人的思想進行批判用以找到新的思想,對舊的體制進行抨擊用以創造出合理的體制。這不是一項新的工作,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人類的事業,這項事業在馬克思看來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在馬克思后來的著作中,他明確提到了這一聯合起來的力量就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認識到推翻德國的封建專制統治不是革命的最終任務,只有讓最底層的受剝削者、被壓迫者實現自身的解放,人類才能實現比政治解放更為徹底的人類解放。當然,盧格是否認這一點的,他認為這些“意識低下的無產者”是沒有領導革命的能力的。所以盧格一生都只致力于民主主義,而與最后轉向無產階級和信仰共產主義的馬克思分道揚鑣。

  馬克思主張在批判舊世界中建立一個新世界。普魯士政府的《新書報檢查令》造成了改革家中的普遍混亂,言論自由受到限制,更糟糕的是,改革家們關于未來該往何處去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這也直接導致了后來馬克思與盧格關系的破裂。《德法年鑒》究竟要給處在政治混亂狀態下的人們以何種指引?從信件的內容中可以了解到,馬克思對空想共產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持批判態度,但馬克思在此時還未提出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構想,不過馬克思又指出:要“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這也說明馬克思在辦刊方針上反對思想上的先入為主,而是更加強調通過辦刊服務于現實革命實踐,并將革命的批判的哲學思想傳遞給還在蒙昧中的大眾。

  馬克思與盧格的“最后決裂”及啟示

  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一共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論猶太人問題》,中心論題是當代國家從市民社會的分離以及隨之而來自由主義政治解決社會問題的失敗;另一篇是《<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無產階級的具體情況,并把無產階級作為未來社會的解放者加以強調。不幸的是,《德法年鑒》在法國沒有獲得成功,而馬克思與盧格日益加大的思想分歧也從根本上決定了雜志的短命。雜志被普魯士政府以“禁止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的名義在邊境查封。當局下發了對馬克思、海涅、盧格的逮捕令,于是在馬克思的一生中,他首次成為一個政治避難者。

  1844年7月,馬克思在《前進報》上公開批判了盧格將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失敗的原因歸于工人階級意識低下、政府辦事不力等,認為西里西亞工人起義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英國和法國工人的起義,因為它顯示了更為發達的無產階級階級意識。這場爭論也宣告馬克思和盧格的徹底決裂。此后,馬克思在巴黎一直生活到1845年2月2日被驅逐。而在這一段時間,馬克思寫作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遇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與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友誼。而盧格在1848年成為了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左翼領袖和理論家,但不久因被指控參加1848年革命,逃亡到英國至死。

  雖然馬克思在致盧格的這三封書信里仍沿用“理性”“自覺的人類意識”等精神性的東西來說明現實,對宗教、國家和法進行的批判還未超越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但卻表現出鮮明而徹底的批判精神,這既是同懦弱的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決裂,也是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反叛。盡管馬克思在信中闡述的思想還很難稱之為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但卻在整個唯物史觀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們從書信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馬克思早年的思想歷程,深刻地體會到馬克思為尋求實現人類自由解放之路而進行的積極探索。這既是由當時普魯士乃至整個歐洲的黑暗現實所決定的,更是由馬克思自身所具有的批判的革命精神以及對生活于水深火熱中的無產階級的深切同情所決定的。馬克思始終關注對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掘,并希望通過具體革命實踐使人自身擺脫異化狀態,真正實現人的自由解放,這是馬克思終其一生不變的人道主義關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創立時就堅持從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出發,關注無產階級的生存境況,反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力圖以實踐的哲學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使其擺脫被奴役的命運,認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人的價值所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實現了哲學的實踐轉向、價值轉向,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豐富發展,是我們必當學習和運用的兼具科學性和理想性的思想武器。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3.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4.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5.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6.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7.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8.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9.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10. 黃世仁炫富,楊白勞覺得自己發達了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 人人爽免费在线视频 | 亚州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 |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 一区二区三区夜夜玩人妖 | 五月天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