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²
毛主席說:“認識的能動作用,不但表現于從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之能動的飛躍,更要的還須表現于從理性的認識到革命的實踐這一個飛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就是精神變物質,認識的第二個飛躍。如何理解呢?
(1)精神變物質是理論指導實踐,精神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精神變物質,不是精神本身直接變成物質,不是想什么是什么,想什么有什么。精神變物質,必須通過實踐,以實踐為條件,精神指導了人們的實踐,才能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種物質力量,可以根據社會的發展規律創立新的社會制度。這種物質力量,可以根據自然規律,利用客觀物質條件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這就是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正如列寧所說:“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
精神變物質的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這是因為:
第一,“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精神變物質,對于無產階級來說,就是按照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改造世界,沒有這個飛躍,不把革命的理論用于指導革命的斗爭,革命就不能勝利,共產主義理想就不能實現。
第二,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認識是否正確,“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認識本身不能檢驗自己。實踐具有現實性,是具體的物質活動,認識指導了實踐可以產生物質成果,就能檢驗認識,因為客觀現實是最有說服力的。
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一項工作,事前制訂的計劃方案,一成不變的情況是很少的,部分地改變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變的事也是有的。這是由于認識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和發展。即使正確的認識,也要回到實踐中去,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不是經過一、二次認識上的飛躍就能完成的,“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是因為從變革現實的人們,常常受許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科學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且也受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及其表現程度的限制(客觀過程的方面及本質尚未充分暴露)。”怎樣理解呢?
第一,從認識對象來看,事物的發展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比如帝國主義階段的某些特殊規律,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有的沒有出現,有的沒有突出出來,人們不能在資本主義初期就認識帝國主義階段的某些特殊的規律。同時,事物的本質有時被一些假象掩蓋著。比如,太陽東出西落,好像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這是假象,這個假象掩蓋著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個本質。在階級社會中,反動階級為了阻礙歷史的發展,總是制造種種假象,歪曲社會本質。勞動人民之所以受剝削、壓迫,明明是由于沒有掌握政權,反動統治者偏偏扯淡說是什么因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等等。
第二,從認識主體來看,首先,認識受到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限制。認識社會現象,只有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其次,要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比如在沒有顯微鏡時,人們對細胞、細菌的認識就受到限制。在發明望遠鏡以前,人們對天體的觀察和研究,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總是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對社會的認識總是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
由于主客觀條件上有這樣一些限制,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就不是鐵板一塊、直線發展的,而是一分為二、曲折前進的,它始終存在著正確與錯誤、真理與謬誤之間的矛盾斗爭。
(2)用馬列毛主義掛帥
精神變物質也有兩種情況: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被群眾所掌握,就會變成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力量。代表反動階級的反動思想支配了人們的行動,就會變成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力量。
無產階級為了“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就要用馬列毛主義掛帥,“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使馬列毛主義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南,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馬列毛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指路明燈,離開了它就要迷失方向。但是,我們在改造世界中面對的事物都是個別的具體的。因此,要用馬列毛主義統帥一切,就必須正確處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必須堅持以普遍原理為指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普遍規律在具體事物中的特殊表現。這樣才能取得解決矛盾的具體辦法,普遍原理才能成為行動的指南。
馬列毛主義一旦武裝了人民群眾,就會成為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樣的事例在當年是舉不勝舉的。因此,要實現第二個飛躍,就必須用馬列毛主義宣傳群眾,武裝群眾。毛主席關于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原理,深刻地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從認識論上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重要意義。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用馬列毛主義改造世界。精神變物質既反映了認識發展的客觀規律,又符合無產階級的革命利益。
這個規律對我們的意義越大,敵人就越恨越怕。修正主義者拋出所謂“精神可以代替物質的力量,以至超過物質的力量”,辦事情的過程“是從主觀到客觀,從思想到實際”等等。這些反動謬論,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于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的原理是根本對立的。豈容魚目混珠,以假亂真?!
馬克思主義認為,精神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能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比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的斗爭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以后,“用以教育無產階級,這祥就使無產階級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理解了社會階級的剝削關系,理解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任務”,使無產階級從一個“自在的階級”發展成“自為的階級”,使無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革命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對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革命理論對于革命運動所以能起如此重大的作用,決不是精神代替物質,精神主宰物質。恰恰相反,第一,是因為精神來源于物質,革命理論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是因為精神指導了實踐,革命理論被群眾所掌握,才變成了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總之,不管精神對物質具有多大反作用,也不能否定物質是意識的根源,精神總是第二性的。
精神怎么可以代替物質呢?“畫餅充饑”不過是自欺欺人,貽笑大方。精神代替物質的謬論,夸大精神的反作用,把精神說成是不依賴于物質,不依賴于實踐而獨立存在的什么“第一等重要”的東西,就是宣揚想什么是什么,想什么有什么,世界就是我的感覺,意識是萬物的本源,這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論,與精神通過實踐轉化為物質那有絲共同之點呢? !什么辦事情“是從主觀到客觀,從思想到實際”,這些胡言亂語,實質上就是說辦事情不需要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不需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主觀上想怎么辦就怎么辦,這不是赤裸裸地鼓吹唯心論的先驗論又是什么呢?帝修反由于其階級本性所決定,他們用以處理事情的方法都是唯心論的和形而上學的,他們總是用唯心論做為其反動思想武器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