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¹
毛主席說:“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這是對物質變精神的十分精辟而深刻的闡述。
如何理解呢?
(1)物質變精神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主觀對客觀的反映:物質變精神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直接變成了精神,不是客觀實在的東西一下子變成了看不見摸不到的觀念,而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把客觀事物反映到頭腦中來,在頭腦中客觀物質變成了主觀精神,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一個人如果不從事實活動,與客觀外界不接觸,閉目塞聽,是無所謂認識的。物質變精神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實踐是物質轉化為精神的條件。
(2)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物質變精神有一個發展過程,這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什么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呢?
人們在實踐中,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和外界接觸,客觀事物的表面現象在頭腦里引起的感覺、知覺、印象就是感性認識。比如我們去工廠調研,聽了一些情況介紹,與工友一起參加了勞動,對工友所處的艱苦環境和痛恨資本家的精神面貌留下了鮮明的印象,這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的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的特點是具體的、生動的,豐富的,但不深刻,還沒深入到事物的本質。
理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反映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思想,它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去工廠參觀后,根據留下的印象和各種介紹,經過思索,更加明確了階級斗爭這個概念,并做出了這樣的判斷:資本家的富有,靠的是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還由此推論出:無產階級必須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必須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才能真正實現勞動人民當家做主。這就是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深入階段,其特點是抽象的,深刻的。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如何呢?
毛主席說:“理性認識依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 由于客觀事物的本質通過現象表現出來,人們的頭腦進行抽象和概括不能離開具體的東西,所以,只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理性認識。比如,廣大工人給資本家干活,受盡了剝削壓迫,而資產階級卻不勞而食,作威作福。工人們對階級剝削、階級壓迫,有大量的感性認識,有很深的印象。因此,他們在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教育下,經過倒苦水,挖苦根,算剝削賬,就能很快認識到,不是資本家養活工人,而是工人養活資本家,工人受苦不是因為“命窮”,而是因為沒有掌握政權,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形成了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來源于感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條主義者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只知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把一般真理看成是憑空出現的東西,把它變成為人們所不能夠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否認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經驗,割裂了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聯系,“完全否認了并且顛倒了這個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論的“唯理論”。
“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要自覺地改造世界,只憑感性認識不行,必須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種地要獲得豐收,就必須懂得莊稼生長的規律;做工開機器要勝利完成生產任務,就得懂得機器的“脾氣”,了解工藝規程;我們搞階級斗爭,要有力地打擊階級敵人,就得掌握階級斗爭的規律性和它的新動向、新特點。認識了必然才能得到自由,取得改造世界的主動權。感性認識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毛主席說:“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于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又說: “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要抓住它的實質”。勞苦大眾是實踐的主體,他們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非常可貴。但是,還要注意學習革命理論,總結實踐經驗,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毛主席教導我們:“有工作經驗的人,要向理論方面學習,要認真讀書,然后才可以使經驗帶上條理性、綜合性,上升成為理論,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經驗誤認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經過頭腦加工,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得到正確理論;一種是經過頭腦加工,歪曲了事物的本質,產生了錯誤的思想。
正如列寧所說:“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于一串圓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侶主義那里去(在那里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就會把它鞏固起來)。”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透過現象反映本質,獲得正確的思想,需要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這是因為現象是本質、規律的顯現,我們掌握的感覺材料越豐富,越真實,就越能全面地深入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毛主席說:“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要取得豐富的感覺材料,必須勤于實踐,不斷進行調查研究。如果不實踐,不調研,抓住一星半點的感性材料,或根據道聽途說的東西,就進行抽象概括,非得出錯誤的結論不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的。
第二,“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在感性材料中,有本質的主流的,有非本質的支流的;有典型的說明問題的,也有不夠典型的次要的;有顯現本質、和本質相一致的現象,也有歪曲地表現本質的假象;有從這個角度反映本質的,也有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本質的等等。如果只實踐不總結,只調查不研究,即使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羅列一大堆表面現象,拼湊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條文數字,仍然不能反映本質。要透過現象反映本質,還必須進行“科學的抽象”。
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階級斗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社會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要自覺地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就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階級分析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去粗取精”就是從各種現象的相互聯系中,經過分析比較,把最反映本質、最說明問題的材料選擇出來。比如,我們平常作總結時,用典型事、典型人、典型話和必要的統計數、百分比來反映事物的本質,就屬于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有兩層意思:其一,就是對材料進行鑒別,分清真偽,去掉虛構的部分,去掉錯覺,保存真的。其二,就是把真象和假象聯系起來進行對照,揭露假象背后的本質。
“由此及彼”就是把片斷的材料聯系起來,發現事物的來龍去脈和相互聯系。
“由表及里”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
這十六個字是相互聯系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主要是選擇材料,進行分析比較。“由此及彼”,把各種感性材料進行聯貫起來的思索,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最后達到“由表及里”,透過現象把握本質、把握事物的內在矛盾。毛主席提出的這十六個字,精辟面嚴密地闡明了分析綜合的科學方法,深刻而通俗地揭示了人們的思維規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進一步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