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黑與白》是2024年初的事,現在我仍然記得,當我讀到這個段落時,我感覺我的心跳都加速了。
在鳳凰島被省里定為國際旅游島后,那些不愿意離開的人們,在島上搭個草棚,寧愿吃糠咽菜也不肯離開,他們在老校長的帶領下,發起了保島運動,經常去省和市政府上訪請愿,但每次不是被抓就是被驅趕回來。后來老校長搬出了鳳凰小學,在島上烈士墓園門口的一間石頭屋里住下了。石頭屋的墻上布滿了苔蘚,四周的荒草比墓園里的還深,不通電也不通水...... 這是小說《黑與白》中,田青青對梁天講述的老校長的故事。
石頭屋的環境很壞,可以用惡劣來形容,但就是在那樣的環境里,老校長無比堅定地守護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常看的一本書就是《共產黨宣言》,即使在他停止呼吸的時候,面前那本《共產黨宣言》還攤開著。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自己的生活已經很不易了,但他還繼續資助田青青的學費,這是老校長對未來的期許。他很清楚,他們這一代人追求的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長時間的奮斗過程,必須有后來人的接替。
從《共產黨宣言》誕生到今日,為了那個崇高的愿景,多少人奮斗了一代又一代,在這個過程中許許多多的人死去了,但他們的死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英雄的死亡與太陽的西落相似”,太陽西落,它要奮力把最后的余輝灑向人間,讓后來行走在黑夜里的人們,永遠記住太陽的美麗。旗手可以倒下,但是那面旗幟,卻永遠飄揚在了每一個追求正義的人們的心中,他們會向著真理最后的勝利沖刺。現實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人,像魏巍老前輩,像曹征路老師等等,他們都是樹立在我們面前的崇高形象。書中對駱正叔叔,王勝利,老校長等一系列人物的死亡書寫,呈現出了巨大的悲愴感和悲劇美,讓讀者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要撕破黑暗的沖動。
在《黑與白》中,還有一個人的死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阿毛。阿毛曾經是東鋼分廠的工會主席,六級技工,勞模,性格好爽,為人仗義,有號召力,下崗后去當了摩的司機。為了保護工廠不被外資并購,他組織了抵制活動,憤怒之下打死了外資代表。被判死刑。阿毛在書中是一個非常次要的人物,對他的著墨不多,但他的死同樣具有震撼力。
如果把阿毛和東鋼的工人看成一組群像的話,阿毛就是站在群像最前面的那個人。
曾經有一群人,或許其中就有阿毛的前輩,他們以一個階級的整體力量,在那面旗幟的感召下,反抗著來自內外反動勢力的剝削和壓迫。他們前仆后繼 無數人死去了,許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最終他們掙脫了身上的枷鎖,為后來的阿毛們開創了一片新天地,開始了屬于他們自己嶄新的生活。
《黑與白》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現實主義的魅力之一來自其真實性,而真實性的核心就是“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現實關系是產生作品真實性的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一切將變得虛無起來。阿毛從工人勞模,到下崗后自謀生路的摩的司機,再到后來被判死罪的刑事犯,這期間折射出的現實關系以及變遷和錯位,值得每一位讀者去深入地探究和認真地思考。
死亡是壓抑的,尤其是作品中正面人物的死亡,更是令人痛心疾首。魯迅先生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毀滅”即“拯救”。正如孔慶東老師所講,只有把祥林嫂寫死,中國才能生。
偉大的文學經典,存在著無窮的解讀方式和路徑,隨著時間的變遷,可以永遠解讀下去,劉老師的《黑與白》就散發著這種魅力,每次閱讀,都會給我留下新的體驗,引發新的思考。我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