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政治路線確定以后,干部是決定因素。而干部要執行好黨的政治路線,就必須要有符合實際的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有了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政策和策略,是不是干部就一定能執行好,就一定能取得實踐的勝利呢?答案是,不一定。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特別是延安進入了“黎明前的黑暗”,既接近著勝利,但又有極端的困難。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接下來的幾年,將會更加困難,尤其是物質方面的困難。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為著戰勝日寇,黨制定了“精兵簡政”的政策。關于精兵簡政,是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李鼎銘等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提出的。同年十二月,中共中央發出“精兵簡政”的指示,要求切實整頓黨、政、軍各級組織機構,精簡機關,充實連隊,加強基層,提高效能,節約人力物力。這是在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克服財政經濟嚴重困難和休養生息民力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策。
有了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具體實際地執行落地就是關鍵。
有些地方在精兵簡政方面做出了模范。比如晉冀魯豫邊區的領導同志,對這項工作抓得很緊,做出了精兵簡政的模范例子。但還有一些地方的領導同志,黨員干部因為認識不夠,沒有認真地進行。他們還不理解精兵簡政同當前形勢和黨的各項政策的關系,還沒有把精兵簡政當作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看待。這些對政策執行不好的地方,其黨員干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缺乏“事先看到”的能力。毛主席說:普通的人,容易為過去和當前的情況所迷惑,以為今后也不過如此。他們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將要遇到暗礁的能力,不能用清醒的頭腦把握船舵,繞過暗礁。什么是抗日航船今后的暗礁呢?就是抗戰最后階段中的物質方面的極端嚴重的困難。但是,我們的黨員干部,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鋒隊,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不能缺乏這種“事先看到”的能力,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犯這種錯誤。
受制于習慣的力量。現狀和習慣往往容易把人們的頭腦束縛得緊緊的,即使是革命者有時也不能免。龐大的機構是由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將它縮小,實行縮小時就感到很勉強,很困難。敵人以龐大的機構向我們壓迫,難道我們還可以縮小嗎?實行縮小就感到兵少不足以應敵。這些就是所謂為現狀和習慣所束縛。氣候變化了,衣服必須隨著變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變換一次衣服。但是人們往往在那“之交”不會變換衣服,要鬧出些毛病來,這就是由于習慣的力量。
這種習慣的力量,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自己創造的東西,要自己親手將其改造,怎么可能呢?革命勝利以后也是如此。很多人追求排場、享受、名譽、地位,讓其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就開始思想上有點想不通了。干革命,腦袋別再褲腰帶,不就是為了勝利了能享受點嘛。我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內部怎么可能出現資產階級呢?等等,這種習慣的力量比比皆是。
“精兵簡政”對當前克服經濟發展困難的啟示:
當前經濟發展困難相比抗戰時期,還沒那么困難。當時精兵簡政何以是克服物質困難的一個重要的政策呢?就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縮小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加強基層力量,節省人力物力,全力克服一切困難。真正解決了魚大水小的矛盾。
主觀認識要符合外部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我們的實踐就會成功,否則就會遭遇失敗。當前,我們要共克時艱,也必須借鑒精兵簡政的歷史經驗,真正的讓我們的政府力量適應新情況的發展需要,讓我們的力量更加強大,更加團結。
更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帶頭參加勞動,調動群眾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保障勞動群眾的當家作主的權利。
制定正確的政策,記住總目標和總任務,不要只是盯著具體的政策和目標。“精兵簡政”是克服困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但是要這個政策發揮作用,就要記住毛主席的告誡:
“我黨規定了中國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又規定了各項具體的工作路線和各項具體的政策。但是,許多同志往往記住了我黨的具體的各(個)別的工作路線和政策,忘記了我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而如果真正忘記了我黨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我們就將是一個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在我們執行具體工作路線和具體政策的時候,就會迷失方向,就會左右搖擺,就會貽誤我們的工作。”
毛主席形象地比喻說:“我曾兩次過黃河,一次是1936年紅軍東征,一次就是這次。過黃河你們注意了嗎?黃河上掌舵的老艄工(公),在急(激)流險灘、驚濤駭浪中,眼睛總是注視著對岸,遙望遠方,端正航向,把舵掌穩當。如果老艄工(公)只看腳下的浪花,就會手忙腳亂,把船弄翻。”
政策的制定要實事求是,更要走群眾路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