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啟發式教授法,反對注入式教授法,是偉大領袖毛主席一貫的教育思想。早在一九二一年毛主席就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過舊學校的一大壞處,是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只曉得用一種同樣的東西灌給你吃。
當時毛主席大力提倡了培養學生自學和討論的風氣。一九二九年毛主席在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案里為士兵的政治教育提出了十項教授法。在教授法中明確主張“啟發式(廢止注入式)”。
毛主席提出的光輝的十項教授法是毛主席偉大教育革命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主席偉大教育革命實踐的總結,是對舊教學方法的徹底批判,也是對無產階級教學方法的嶄新的創造。十項教授法是我們當前進行教育革命的極其重要的依據。
毛主席這一光輝的指示,在老解放區的教育事業中得到了認真地貫徹,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如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中就明確規定:“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采取啟發的、研究的、實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與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建國以來,毛主席多次指示教學改革,要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方法。可是在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阻撓和破壞下,教育上貫徹的幾乎全是舊的一套,教學方法仍然是注入式,嚴重地影響了青少年在德、智、體諸方面的發展。
一九六四年毛主席關于教育革命的光輝指示中,再次批判舊教學方法時指出:“反對注入式教學法,連資產階級教育家在五四時期就早已提出來了,我們為什么不反?只要不把學生當成打擊對象就好了。”
什么是注入式?注入式教學法就是把學生當成裝知識的容器,教師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只是從教師的主觀愿望出發去講授知識,即所謂的“滿堂灌”。實際上這種方法完全不顧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任憑教師主觀主義地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完全顛倒了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呆讀死記,思想僵化,絲毫沒有主動性,只能培養出“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
很明顯,這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方法,是唯心論的先驗論在教學領域中的具體反映。啟發式與注入式根本不同,正如毛主席指示的:“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啟發式就是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索,學會使用思想器官,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去理解并掌握所學的知識。也就是教師要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啟發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和理解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啟發式教授法是調動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一種方法,是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發展的一種方法。只有采用這種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學生才能真正消化、理解所學的知識,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才能學得生動活潑、主動。
例如:小學算術課講“圓周率”。教師按照啟發式的要求,不是先從“圓周率”這一概念開始,而是先讓學生應用已學過的關于“圓”的知識,自己動手制作三個直徑不等(一個直徑是1厘米,一個直徑是2厘米,一個直徑是1寸)的圓。
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用米尺測量每個圓的周長,然后讓學生分別用已知的直徑去量周長,求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經過計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從三個直徑不等的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下,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分析概括,一致得出“不論直徑大小,對于任何一個圓,它的周長都是直徑的3.14倍”。3.14是一個常數。教師最后小結指出這個數就叫做圓周率,用π來表示。
這是一堂生動的應用啟發式的算術課。由此可見,啟發式教授法并不是一般理解的簡單的問答式,因為提問不一定就有啟發性,即使滿堂都是提問也不一定就是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是否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
啟發式教授法的理論基礎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啟發式教授法是完全符合學生,“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的規律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按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等一般的認識規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有聯系的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經過分析、概括、推理等一番改造制作工夫,才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達到認識事物,轉變思想,獲得新知識的目的。所以啟發式教授法是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的。
啟發式教授法也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的。毛主席教導我們:“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這一矛盾運動轉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就學生思想轉變和成長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學生的學是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而外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因此,教師必須發揮指導作用,為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變化創造條件。
教師怎樣發揮作為外因的作用呢?教學過程本身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認識上的矛盾,采取有效的方法,調動學生這一內因,促進內因的變化,也就是幫助和指導學生運用獨立思考,主動地去解決矛盾。啟發式教學法正是以唯物辯證法這一基本觀點為依據,把教與學的過程視為教師促進學生從不知向知的方面轉化的過程。所以啟發式教授法是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
啟發式教授法也是符合教學過程中堅持群眾路線的要求的。毛主席指示:“應開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群眾練兵運動。”要想當先生,就得先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學生的。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提高認識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教師發揮指導作用,再學習再提高的過程。
長期以來,舊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上課滿堂灌,學生跟著轉”,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更談不上向學生學習,只是學生被動地適應教師的要求,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學生落后論”等舊教育思想的毒害,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缺乏群眾觀點,往往不是把學生看作具有一定思想覺悟和接受能力的精力充沛的少年兒童,而是把他們當成沒有思想的呆板的接受知識的“工具”。因此就不能對學生況作出符合實際的估計,便不可能采用正確的方法。
啟發式教授法則完全不同,啟發式是按照毛主席“向自己教育的對象學習”和“為學生服務”的教導,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當好先生,又要當好學生。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互教互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也促進了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所以啟發式教授法是在教學中貫徹群眾路線的重要方面。
“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方法,是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教學方法絕不只是具體的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按照哪個階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原則問題。實質上是按照哪個階級的世界觀培養接班人的問題。
毛主席在批判課程太多,講授不甚得法,考試以學生為敵人的嚴重性時指示我們:“這三項都是不利于培養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
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正確的,但是方法不對也不行。方法是為方針服務的,無產階級要培養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革命接班人,就必須堅決改革舊的教學方法。
改革舊的教學方法是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重要內容,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是教學領域內兩種教育思想、兩條教育路線的斗爭,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
在這場斗爭中教師必須徹底批判“教師中心論”肅清其流毒和影響,從改造世界觀入手,逐步解決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樹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為實現教育革命改革舊的教學方法創造條件。
其次,教師必須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政治思想和學習基礎等情況,掌握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有的放矢地備課,認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還要深入鉆研教材,弄通知識的內在聯系,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和難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教學過程。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引路,教師的講解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則,理論聯系實際能夠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最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全面貫徹十項教授法。啟發式是十項教授法的核心,要貫徹啟發式就必須根據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的規律進行教學,教師的語言必須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必須根據已知到未知的規律后次復習前次的概念。
總之,貫徹啟發式教授法必須全面運用十項教授法,否則就談不到啟發式,也不可能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
在當前教育革命的新形勢下,大力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已成為實現教育革命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相信在毛主席教育路線的指引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完成教學改革的任務,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而奮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