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四日,魯迅寫過一封信給他當時的一位青年朋友。信不長,但內容豐富。信的后半部接觸到兒童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在今天讀起來,感到特別深刻、親切。
對兒童教育,魯迅歷來反對某些錯誤傾向:或者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或者動輒呵斥打罵,使其畏葸退縮,唯知“聽話”。在這封信里,魯迅特別反對養成兒童特殊化或高人一等的思想。
信的末了,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時候,魯迅告訴朋友,“孩子的幼稚園中,一共只有十多個人,所以還不十分混雜,其實也不過每天去關他四個鐘頭,好給我清靜一下。不過我在擔心,怕將來會知道他是誰的孩子。他現在還不知我的名字,一知道,是也許說出去的。”
這“擔心”,自然有對白色恐怖這種特定環境的考慮;同時也可以看出,還包含著對孩子教育的一番深長用心。
魯迅曾批評過那種“以為詩人或文學家高于一切人”,勞動人民對他應該“特別優待,請他坐特等車,吃特等飯”的資產階級思想,當然也反對他們把子女養成“高于一切人”的錯誤觀念。魯迅是根本反對任何一種特權思想的。
那時,魯迅已是聞名中國、蜚聲世界的偉大革命作家了;然而他從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他始終以“一個小兵”的身分,參加到毛主席領導的革命隊伍中來,起著他自己稱之為“一木一石”的作用。
他也用這種精神去要求“后一輩”,所以在《死》這篇文章里,作為遺囑留下的話是:“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實際上也有這樣一層意思,就是萬不可靠著父輩的聲望和地位,躺在革命前代的功勞簿上,虛掛著“文學家或美術家”的頭銜。
從那時以來,在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祖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魯迅這種做革命隊伍的“一個小兵”的崇高精神,非但絲毫未曾失去其可貴之處,卻顯得更加可貴,更加需要了。因為隨著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深入,我們更要自覺地限制資產階級法權,批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
然而,我們有些做父母的,卻很缺少這么一點精神?,F在不是間或還可以聽到有些孩子之間說些夸耀父母“地位”、“級別”一類的話嗎?這也很難責怪孩子們,孩子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事情的根源在他們的父母身上,在于社會上那種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影響。
因此,學習魯迅的精神,教育兒童從小就以做普通勞動者為榮,破除資產階級等級觀念,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
須知,限制和最后消滅資產階級法權,反修防修,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畢竟是無產階級多少代人的偉大事業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