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絕大多數哲學家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不可知論者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學家中,休謨和康德就屬于這一類,而他們在哲學的發展上是起過很重要的作用的。對駁斥這一觀點具有決定性的東西,已經由黑格爾說過了,凡是從唯心主義觀點出發所能說的,他都說了;費爾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義的東西,與其說是深刻的,不如說是機智的。對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的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
思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1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6-317頁。
……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設想,如果人有了更多的感覺或器官,他就能夠認識自然界更多的屬性或事物。在外部世界中,不論在無機界或有機界中,沒有什么更多的東西。人恰恰具有使他從世界的完整性、整體方面來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夠的感官。
這對于反對不可知論是重要的。
列寧:《費爾巴哈<宗教本質講演錄>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38卷,第64頁。
思維和存在雖有區別但同時互相在統一性中存在著。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第86頁。
每一個個別人的意識的發展和全人類的集體知識的發展在每一步上都表明,尚未被認識的“自在之物”在轉化為已被認識的“為我之物”,盲目的、尚未被認識的必然性、“自在的必然性”在轉化為已被認識的“為我的必然性”。
從認識論上說,這兩種轉化完全沒有什么差別,因為它們的基本觀點是一個,都是唯物主義觀點,都承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和外部自然界的規律,并且認為人完全可以認識這個世界和這些規律,但是永遠不能夠徹底地認識它們。
我們不知道氣象中的自然界的必然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氣候的奴隸。但是,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必然性,我們卻知道它是存在的。這種知識是從什么地方得來的呢?它同物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并且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移這種知識同出一源,就是說,從我們知識的發展中得來的。我們知識的發展千百萬次地告訴每一個人,當對象作用于我們感官的時候,不知就變為知,相反地,當這種作用的可能性消失的時候,知就轉化為不知。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91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94頁。
恩格斯把休謨和康德的信奉者們放在這兩者之間,稱他們為不可知論者,因為他們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在《路·費爾巴哈》中,恩格斯只是對休謨的信徒(就是那些被弗雷塞稱為“實證論者”而他們自己也喜歡以此自稱的人們)使用了不可知論者這個術語,而在《論歷史唯物主義》一文中,恩格斯就公開講到“新康德主義的不可知論者”的觀點,把新康德主義看作不可知論的變種。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20-21頁。
我們唯物主義者,象恩格斯一樣,把康德主義者和休謨主義者叫作不可知論者,因為他們否定作為我們感覺泉源的客觀實在。不可知論者這個詞來自希臘文:在希臘文里α是不的意思,gnogis是知識的意思。不可知論者說,我不知道是否有我們的感覺所反映、模寫的客觀實在,我宣布,要知道這點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知論者就否定客觀真理,并且小市民式地、庸俗地、卑怯地寬容有關鬼神、天主教圣徒以及諸如此類東西的教義。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26-12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26頁。
不可知論(來自希臘文,《α》是不的意思,《gnogis》是知識的意思)是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動搖的,實際上也就是在唯物主義科學和僧侶主義之間動搖的。康德(康德主義者)、休謨(實證論者、實在論者等等)的擁護者和現代的“馬赫主義者”都屬于不可知論者。
列寧;《紀念約瑟夫·狄慈根逝世二十五周年》,《列寧全集》第19卷,第62頁。
恩格斯把哪兩條哲學路線對立起來了呢?一條路線是:感覺給我們提供物的正確模寫,我們知道這些物本身,外部世界作用于我們的感覺器官。這就是不可知論者所不同意的唯物主義。而不可知論者路線的本質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覺,他停留在現象的此岸,不承認在感覺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確實可靠的”東西。關于這些物本身(如果用貝克萊所反駁的那些唯物主義者的話來說就是自在之物、“自在客體”),我們是根本不能確實知道的,這就是不可知論者的十分肯定的聲明。
這就是說,在恩格斯所談到的那個爭論中,唯物主義者肯定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是可以認識的。而不可知論者連關于自在之物的思想都不容許,宣稱我們根本不能確實知道自在之物。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05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04頁。
正是絕對地無條件地承認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識和感覺之外這一點,才把辯證唯物主義同相對主義的不可知論和唯心主義區別開來。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268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277頁。
“直接感知的東西”和“實際感知的東西”這類字眼是馬赫主義者、內在論者以及哲學上其他反動分子的糊涂話,是不可知論者(在馬赫那里有時又是唯心主義者)用以偽裝唯物主義者的假面具。
對于唯物主義者說來,“實際感知的”是外部世界,而我們的感覺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對于唯心主義者說來,“實際感知的”是感覺,而外部世界被宣稱為“感覺的復合”。
對于不可知論者說來“實際感知的”也是感覺,但不可知論者既沒有進一步唯物地承認外部世界的實在性,也沒有進一步唯心地承認世界是我們的感覺。……對于唯物主義者說來,實在的存在是在人的“感性知覺”、印象和表象的界限之外的,對于不可知論者說來,超出這些知覺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09-110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08頁。
恩格斯公開地明白地說過,他和不可知論者的區分不僅在于不可知論者懷疑模寫的正確性,而且還在于不可知論者懷疑能否說物本身,能否“確實地”知道物的存在。巴札羅夫為什么要偷天換日呢?就是為了蒙蔽和攪混唯物主義(以及唯物主義者恩格斯)所說的基本問題,即關于作用于我們感官而引起感覺的物在我們意識之外的存在問題。不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作一個唯物主義者,但在感覺給我們提供的模寫的正確性的標準問題上,盡管看法各有不同,卻仍然可以作一個唯物主義者。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11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10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也表現在:他們蔑視學究式地玩弄新奇的名詞、古怪的術語、狡猾的“主義”,而直截了當地說,哲學上有唯物主義路線和唯心主義路線,在兩者之間有各色各樣的不可知論。
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47頁。《列寧全集》第14卷,第147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