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民起義軍大敗了高俅對梁山的三次“進剿”,從水中將高俅活捉上山。這條宋徽宗的走狗,鎮(zhèn)壓革命的劊子手,梁山起義軍的死對頭,如今成了一條“落水狗”。
這時,身為梁山泊寨主的宋江,竟“慌忙下堂扶住”,“取過羅緞新鮮衣服,與高太尉從新?lián)Q了”,“納頭便拜,口稱:死罪!”接著,宋江又令“殺牛宰馬,大設(shè)筵宴”。
起義軍的階下囚,轉(zhuǎn)眼成了梁山泊的座上客。這不是有點奇怪嗎?其實,說穿了也并不奇怪。在梁山這個農(nóng)民革命的根據(jù)地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幕反常的丑劇,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披著“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偽裝的宋江,同高俅本來就是一丘之貉。
讓我們把視線略為放開一點。從全書來看,不難看出,宋江和高俅無非是地主階級內(nèi)部兩個不同派別的代表,而且兩人還有著不少共同之處:他們一樣的是“浮浪子弟”,一樣的想升官發(fā)財,又一樣的被發(fā)配充軍。
我們記得九天玄女的“天言”中曾說“逢高不是兇”,在這點上,倒是說對了。要說他們之間有斗爭,也不過是大狗小狗飽狗餓狗之間的爭斗,正如毛主席深刻地指出的:“宋江同高俅的斗爭,是地主階級內(nèi)部這一派反對那一派的斗爭”。
那末,他們兩人之間有沒有不同之處呢?也有。那就是:
高俅“發(fā)跡”早,很快爬上了“殿帥府太尉”的顯赫地位,成了皇帝的寵臣,封建地主階級的新貴和暴發(fā)戶,而宋江則“發(fā)跡”晚,此其一;
高俅走的是鉆營祿位往上爬的“升官”道路,而宋江則是由于在同高俅這一派的爭權(quán)斗爭中備受打擊一再敗下陣來,弄得“名又不成,利又不就,倒被文了雙頰”,差一點掉了腦袋,無可奈何,才走上了“若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另一條道路,此其二;
高俅是無賴出身,靠踢得一腳好毬起家,宋江則自幼曾攻經(jīng)史,他的地主階級反動思想由于被孔孟黑貨層層包裹了起來,因而具有更大的欺騙性,此其三。
宋江、高俅,一丘之貉,他們不在別的地方,恰恰在梁山上,并以高俅兵敗被擒,宋江“解縛乞罪”的特定的場合“相遇”,是很能說明一些問題的。
這一方面有力地證明,如火如荼的農(nóng)民起義,靠反革命暴力是絕不可能斬盡殺絕的;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宋江投降路線的反動性和他從內(nèi)里腐蝕梁山革命事業(yè),對于革命人民的嚴重危害性。
你看:在這武裝斗爭節(jié)節(jié)勝利的時刻,宋江卻在朝思暮想“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而“兩次招安,都傷犯了天使,越增的罪惡重了”,這次抓住高太尉倒是向上爬的極好機會,當然不能白白放過。
怪不得宋江見了高俅,便極盡其奴顏婢膝之能事,肉麻地說:“文面小吏,安敢叛逆圣朝,奈緣積累罪尤,逼得如此。……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保。”
高俅在水中被擒,心想必然兇多吉少。哪里知道押上忠義堂后,碰到宋江這個難兄難弟,會受到如此厚遇,便假惺惺地說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當重奏,請降寬恩大赦,前來招安,重賞加官,大小義士,盡食天祿,以為良臣。”
高俅出于征剿派的主張及打了敗仗牽涉到切身利益的考慮,是根本不愿意同宋江“合伙”炮制“招降”丑劇的。他的這番娓娓動聽的“表態(tài)”,無非是一種脫身之計。
因而,宋江拋開了平素“反對貪官污吏”的虛偽旗號,想抱著高大腿向上爬的一番苦心,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廂情愿”,貓咬尿泡一場空罷了。
但是,我們透過這場勾心斗角、拙劣不堪的表演,仍可以清楚地看出:地主階級內(nèi)部這兩派在扼殺農(nóng)民革命這一根本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他們殊途同歸,共同拜伏在封建地主階級的總頭子皇帝的腳下。宋江一派和高俅一派的斗爭,只是當?shù)赖娘柟泛驮谝暗酿I狗之間的一場有趣的爭斗。不管他們怎樣你爭我奪,終究都是農(nóng)民革命運動的兇惡敵人。
宋江妄圖通過高俅來歸順皇帝,搞投降,當然是不得人心的。在第八十回這段故事中,高俅被押上來時,“林沖、楊志怒目而視”。相撲這一段,又寫到燕青將高俅“擷翻在地褥上,做一塊,半晌掙不起。”
《水滸》作者這樣寫的本意,原在于貶高褒宋,美化宋江的“忠肝”、“義膽”,他沒料到,這在一定程度上,卻也表明了梁山革命派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蔑視和對宋江投降路線的抵制。
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水滸》為什么要掩蓋高俅、宋江的共同階級本質(zhì),貶高褒宋呢?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觀點來看,《水滸》把宋江和高俅狗咬狗的斗爭和農(nóng)民起義軍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階級斗爭攪混在一起,蓄意渲染所謂“忠臣”與“奸臣”的斗爭,既是為了掩蓋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兩大階級你死我活的根本對立,也是為了抹殺宋江與農(nóng)民起義軍之間投降派與革命派的根本對立,從而掩蓋宋江的反動立場和丑惡面目,為其投降主義路線制造“根據(jù)”。
正是出于這個反動目的,作者在這一回中,把農(nóng)民起義軍的“大小頭領(lǐng)”,都描寫成與宋江同流合污,始終被他牽著鼻子,緊隨著他的投降路線的指揮棒團團轉(zhuǎn),甚至與高俅“輪番把盞,殷勤相勸”。這是蓄意往宋江臉上貼金,往起義軍革命派臉上抹黑。作者的反動政治傾向,在這里表現(xiàn)得十分露骨。
魯迅曾經(jīng)說過:“革命的完結(jié),大概只由于投機者的潛入,也就是內(nèi)里蛀空。”
歷史的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人們對那些青面獠牙,明火執(zhí)仗的敵人,還是比較容易識破的;可是對那些披著“革命”外衣,混入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蛀蟲”,就不那么容易識別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宋江們的反革命作用,要比高俅們大得多。梁山這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革命,沒有被高俅之流打垮,卻葬送在宋江“內(nèi)里蛀空”的手里,這個階級斗爭的教訓(xùn),是值得我們認真汲取的。
我們要發(fā)揚魯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徹底革命精神,對高俅這類窮兇極惡的“落水狗”革命人民決不能手軟,要狠狠地痛打;對宋江這類隱藏在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叭兒狗”,“尤非打落水里,又從而打之不可”。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