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全面的、原創性的貢獻,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毛澤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階段。毛主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全面、原創性貢獻,主要表現在這五個方面。
第一,首次解決了在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歐美、小生產者數量最多、無產階級基礎遠遠薄弱于歐美國家、脫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習慣阻力空前巨大的人口最多的大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
(1)毛主席首次提出了“一化三改”科學概念,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并舉總路線,帶領中國人民開展了全新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路,找到了順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辦法。改造和建設統籌兼顧的方法,也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具有比較普遍的指導意義。
(2)毛主席首次探索出了黨的引導下農民自覺走上合作化新路——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到高級社、社會震蕩小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模式。這是我們的原創方法,我們處理農民問題就比蘇聯好得多,53——56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沒有出現農業減產。我們并沒有以機械化為集體化的“基礎”,而是以變革生產關系為解放生產力的前提。這些方法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也具有比較普遍的策略指導意義。
(3)毛主席首次探索出以全新的贖買方式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馬克思和列寧雖然提到過贖買,但是沒有加以實踐,更沒有豐富而具體的贖買改造實踐中總結的方法。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以低級到高級的方法,用“加工訂貨”、“統購統銷”、“公私合營”這樣一條逐步過渡的原創性方式解決了“如何贖買”的問題。
在這樣空前困難的條件下還能實現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無人可比的功績。毛澤東時代,“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這個結論,雷打不動,不動如山。主席功績,前所未有,后所難及!
第二,首次解決了在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歐美、小生產者數量最多、無產階級基礎遠遠薄弱于歐美國家、脫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習慣阻力空前巨大的人口最多的大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這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難題。
(1)上層建筑角度,在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分析之中,毛主席首次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首次清晰的回答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條件空前困難、社會狀況空前復雜的大國搞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團結哪些力量、打擊哪些力量,不僅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而且具有特殊復雜問題處理的意義,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方法保障。
(2)上層建筑角度,根據中國極端復雜特殊的國情,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首次探索出了中共領導下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樣就有利于團結大多數、加強政治統一、穩定社會主義。民族區自治制度,實踐證明,確實要比聯邦制要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3)上層建筑角度,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首創干群軍三結合的委員會制度,這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全新組織形式,有利于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聯系群眾、貫徹民主集中制、全面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元化的貫徹和充分民主監督的辯證統一。
(4)生產關系角度,毛主席空前重視“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這一環節的社會主義改造,大力推廣鞍鋼憲法這一真正公有制的企業管理制度,首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雙首長負責制、首次實行有利于調動廣大群眾的智慧以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首次全面鍛煉工人階級自己捍衛自己當家做主權力的無產階級民主斗爭能力,前所未有的找到了徹底保障企業的公有制根本性質的方法。沒有工人階級的當家作主,企業變成了廠長吸血的資本主義制度企業怎么辦?所以主席指出:工人必須參與管理,廠長出了問題,工人就要自己鍛煉出自己的骨干,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力、保證公有制不變廠長私有制。
(5)生產關系角度,主席首次領導中國人民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這一農村集體所有制形式,首次找到了脫身于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落后、農民小生產者數量最多、封建小農習慣勢力空前巨大的這樣一個人口最多的大國建立集體所有制的正確方法,成功鞏固了農村集體所有制。更值得稱贊的是,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徹底消滅了剝削。毛主席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搞農產品義務交售制、不搞超額稅、堅持城鄉等價交換,更徹底、更全面的貫徹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傳統原則。
(6)生產關系角度,主席首次提出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也可以作為商品。工業基礎薄弱、資金缺乏、技術落后、國家的資金和資源支付力度低,是新中國在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而且,帝國主義存在一天,戰爭威脅就存在一天,就要做最困難的準備。把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作為商品、和農民進行公平交換,有利于減輕國家的支付負擔、節省工業化和國防建設的物力財力、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蘇聯讓農業生產資料也要國家負擔的模式的極大弊端,就是加大了國家的負擔,不利于節省資源和積累資金。主席就科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從而節省了我國人力物力財力,還通過與農民的商品交換獲得了大量資金。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加強社會主義政權對各地的統一管控;構建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聯系群眾的無產階級專政形式;開展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社會主義改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公有制經濟實行方式;做最困難準備……主席的很多理論,對于世界社會主義國家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第三,首次找到了在生產力水平極端落后、小生產規模空前巨大、無產階級基礎空前薄弱、脫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舊阻力空前的這樣一個人口最多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這也是解決了一個前讓沒有解決的難題。主席的階段劃分和戰略制定,為中國這樣極端貧窮落后的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1)主席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首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發達階段和不發達階段。馬克思首次提出共產主義有發達階段和不發達階段,列寧把這個不發達階段定義為“社會主義社會,毛主席則是把“社會主義社會”又劃分為了兩個階段——發達社會主義階段和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這一全新劃分就為更為落后的國家在更為困難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2)主席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起點極低的現實,首次制定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國防的“四個現代化”。可以說,兩步走的第一步,我們早就成功實現了。前三十年,“在工業建設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2009年閱兵的時候展示出來的大量軍工設備還都是毛澤東時代造出來的——可見當時打下的工業和國防基礎是多么的扎實!
(3)毛主席創立了一個空前完整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辯證法,把辯證法創造性的發展到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毛主席經過大量調查研究之后科學提出并仔細論述的“十大關系”,就是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完整的十大對立統一關系。從來沒有人這么專門的、完整的、全面的把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的對立統一關系說的這么透徹,這是主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大貢獻。
(4)主席首次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辯證認識論。《十年總結》、《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都是這方面的光輝著作。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從盲目到主動、從必然到自由、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主席做了空前清晰的論述。主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辨證認識論,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也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第四,空前豐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主要包括路線確定、計劃制定、正確處理建設過程之中革命和生產、工業和農業、經濟和國防、中央和地方、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沿海和內地的辯證關系……總之,他的光輝著作全面、創造性的、空前的豐富了社會主義建設方法,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偉大貢獻
(1)主席首次提出了全新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而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路線有以下四個含義:第一,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中群眾的智慧、尊重群眾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第二,打擊官僚主義,干部參加勞動,群眾參加管理,保證人民群眾當家作主,保證社會主義根本性質;第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國內外一切先進成果,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大規模飛躍;第四,根據中國特殊國情探索全新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前三點具有普遍意義,后一點具有特殊意義。
(2)計劃制定方面,毛式的計劃和蘇式計劃最大的不同,就是毛式計劃注意計劃的絕對不平衡、相對平衡以及以此實際為基礎對計劃的變化調整。毛主席更注意不斷的發動群眾、反映群眾意見來整改計劃,這是毛主義比蘇聯更具有優越性和務實性的重要特征。這樣就可以避免很多計劃不符合實際民生和其他各種情況需要而導致產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
(3)抓革命,促生產,這是主席對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辯證關系的首創性理論貢獻。有了社會主義革命,有了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有了限制資產階級法權、打擊資產階級法權思想的社會主義革命,有利于更全面的調動廣大干群和技術工作者的奉獻積極性。那么多社會主義建設工作者,例如錢學森、鄧稼先、陳永貴、王進喜……他們之所以誕生,離不開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偉大作用。鞍鋼憲法,公有制革命,群眾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干群技三結合,有利于群策群力、調動基層工作者智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這一點,錢學森同志深有感觸。
(4)工農業并舉、“農輕重次序”、“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這也是主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首創性貢獻。我們沒有蘇聯那樣好運,能趕上歐美經濟危機和二戰,從而得以超大規模的引進國際先進設備。1956年,主席早就知道中蘇關系不會長久,于是就比以往更加重視獨立自主積累工業資金的問題。對外缺乏援助而且不能侵略擴張,那么我們需要的資金從哪里來?只能從農業之中來。所以在《論十大關系》,主席首次提出工農業并舉、多發展農業有利于發展工業的正確論斷;在廬山會議講話,主席特別指出“農輕重”次序,以農業的高度發展給工業發展提供大量資金;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主席強調了“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這些關于空前注意農業資金積累的科學論述,對于極端落后但是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工業化資金積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5)關于經濟和國防、中央和地方、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沿海和內地,主席都清晰的論述了它們之間對立統一的關系——多發展經濟,才有利于國防、有利于原子彈;適當根據實際情況擴大一點地方自主權,有利于中央減輕負擔發展重點項目;個人發揚奉獻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同時,國家和生產單位也要注意提高個人生活水平;主要在內地進行布局、平衡工業分布同時,注意充分發揮沿海的工業優勢。主席對這些對立統一關系的論述,都是空前豐富、空前清晰的,是唯物辯證法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運用。
第五,首次探索出了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從不發達社會主義向發達社會主義過渡、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這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以公社為單位,還有一個就是最根本、最關鍵的——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主席確實回答了前人所沒有回答的問題。
(1)農業區辦工業,是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辦法。在農業區辦工業,有利于農民就地變為工人,從而擴大無產階級的階級基礎,克服農民的小生產局限。這是主席“打到外線去”的戰略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應用,也是一個鄉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正確辦法。沒有鄉村集體,無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是根本無法發展鄉村工業、縮小城鄉工農差距、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發展,有利于推動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社會主義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過渡、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
(2)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這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根本保障、最關鍵環節。主席首次指出路線決定一切,并首次提出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前主要矛盾是兩條道路的矛盾問題、整個社會主義社會時期社會內部也有對抗性的階級斗爭根源。主席深知,方向錯了,一切“發展”都是白費。主席首次提出要以“斗私批修”為具體的根本綱領來實行思想靈魂上層建筑領域全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并首次對此加以實踐。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個長期的偉大工程。不斷地進行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政治掛帥,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根本路線保障。
這五個方面的原創性貢獻,足以證明毛主席把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附錄:關于公社問題的答疑
(1)為什么要公社?
第一,要不要壯大無產階級力量、變農民為工人?只搞農業的集體農莊,無法變農民為工人、壯大無產階級的力量,會拉大城鄉水平差距。農村只搞農業沒有工業,農民還是有小生產弊病,鍛煉不出工人階級的高度集體主義精神。
第二,要不要縮小城鄉現代化程度差距、縮小工農生活差距?只搞農業的集體農莊就無法縮小城鄉工農生產生活水平差距,甚至會拉大工農之間差距。工業越來越發展,農民還是從事農業生產的群體,其收入低于工人,生活水平低于工人,組織性也低于工人。所以主席說,要在農業區辦工業、打到外線去、在農村壯大無產階級力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組織性、縮小城鄉工農差距!主席的這個決定完全正確!
第三,國家主要投資用于重工業和國防,并以農業為資金積累的來源、基礎,生產力水平不足以支付農業區的工業產業,怎么辦?集體農莊那樣,干脆農業區不辦工業,農業區農民生活長期落后、和城市長期分化,肯定不行!所以主席認為,以公社為載體,在農業區辦工業,不僅有利于在農村壯大無產階級力量,而且有利于減輕國家負擔。這完全正確!除此之外,沒別的辦法。主席還指出,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國家再承擔農業區的工業產業,變為全民所有,從而逐漸實現“城市包圍農村”。主席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對這方面論述的很清楚。
(2)公社辦工業的好處在哪里?
公社辦工業,只有利于鞏固集體所有制,而沒有絲毫不利于集體所有制。
沒有公社辦工業,集體農莊的農民除了種地就是種地,嘗不到甜頭,生產的物品還要被大量收購,照樣沒啥積極性。
有了公社辦工業,公社的農民就很多可以就地變為工人,克服其小生產者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局限,培養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精神,而且就嘗到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改善生活的甜頭,舍不得解散集體社導致的企業破產。
(3)公社辦工業,會阻礙公社過渡到為全民所有制嗎?
第一,公社的工業組織本身就在克服農民小生產者的本位主義,發揚的是集體主義,壯大的是工人階級的階級力量。
第二,集體所有制本身就是受著無產階級政權的領導,無產階級政權控制著武裝力量,而且無產階級政權組織、先鋒隊黨委組織也是像“支部建在連上”一樣貫穿在各個鄉村公社之中。東西南北中,實行著無產階級的一元化領導,公社的一切工業都是服從無產階級政權領導的,壓根不會“阻礙”向全民所有制過渡。
第三,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必經環節,就是以斗私批修為綱進行的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有了這種不斷的思想上靈魂上的洗禮,本身就有利于克服本位主義,為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提供上層建筑條件。
第四,無產階級政權控制著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武裝力量依賴工業資源,卻又恰恰是給工業提出需要的工業生產的“大市場”,掌握著強大的主要武裝力量和主要工業力量的無產階級政權,足以用足夠優勢的力量控制各個村集體,從而保證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穩定過渡,根本不用費任何吹灰之力。主席清晰的掌握著底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