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斗爭,已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唯一正確的道路。但是“左”傾機會主義者脫離中國革命的實際,頑固地堅持“城市中心論”,瘋狂地反對毛主席所開辟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而當時根據地內以林彪為代表的右傾悲觀主義,也竭力反對毛主席關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他們被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所嚇,對偉大的人民革命事業喪失信心,認為革命的形勢“未可樂觀”,前途“渺茫得很”,因而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他們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紅色政權的艱苦工作是“徒勞”的。他們不承認也不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及其互相關系,提出“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謬論,妄想以“流動游擊”代替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從而取消“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認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無論在中國和外國一概都是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必須堅持這個普遍原則,把它運用于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
列寧堅持了無產階級暴力革命這個原則,深刻地分析研究了歐洲以及俄國的社會歷史和現狀,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于這種不平衡,必然引起帝國主義戰爭,并造成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戰線最薄弱的地方突破的可能性,因此,“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列寧正是這樣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開辟了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的道路。
中國革命究竟應該走什么道路?紅色政權究竟能否長期存在和發展?這是“一個全世界共產主義者所沒有遇到過的任務”。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提出的新的理論問題。
毛主席說:“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不答復中國革命根據地和中國紅軍能否存在和發展的問題,我們就不能前進一步。”
為了從理論上闡明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批判“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和右傾悲觀謬論,武裝全黨的思想,毛主席于一九二八年十月至一九三〇年一月,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輝著作。
在這些著作中,毛主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學說,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深刻地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和中國革命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和特點,全面地總結了井岡山斗爭的經驗,充分論證了“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性和“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性,從而創立了完全科學的紅色政權理論。
為什么中國革命必須走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呢?
由于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的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革命的敵人武裝到牙齒,在城市中建立了極端野蠻的反革命軍事專政,剝奪了人民的一切民主權利。因此,中國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不可能是合法的,而必須是武裝的。
“在中國,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的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
由于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他們身受三座大山的壓迫,有強烈的革命要求。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
在中國,只要一提到武裝斗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因此,中國無產階級要奪取革命的勝利,就必須派遣自己的先鋒隊,深入農村,武裝農民,發動農民,依靠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然后奪取城市。
由于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強大的帝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反動同盟軍,總是長期占踞著中心城市,并利用城市進攻農村。所以,無產階級“必須把落后的農村改造成先進的鞏固的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偉大的革命陣地,借以反對利用城市進攻農村區域的兇惡敵人,借以在長期戰斗中逐步地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
因此,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是奪取全國勝利必不可少的出發點,是“促進革命潮流高漲的主要條件。”
毛主席還詳盡地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第一、中國是一個被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大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于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占優勢,中國的農村可以不依賴城市而獨立存在,這就為建立農村根據地提供了經濟條件。又由于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割剝削政策,和各派新舊軍閥相互之間進行著繼續不斷的戰爭,這就削弱了反革命的力量,給紅色政權以存在和發展的可乘之機。還由于中國是一個大國,反革命力量只能在城市里建立強固的統治,廣大農村卻是反革命統治的薄弱環節,因而革命可以首先在農村取得勝利。并且“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革命力量有回旋的余地。
第二、中國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許多地區,如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等省,都受過民主革命的影響。這就為建立革命軍隊和革命政權準備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第三、大革命失敗后,引起中國革命的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而且日益發展和激化。“中國是全國都布滿了干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隨著革命形勢的繼續向前發展,“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于全國政權的取得。”
第四、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
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是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最要緊的條件。
具備了以上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中國的紅色政權就能夠長期存在和日益發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一直到取得全國革命的勝利。
毛主席關于紅色政權的理論,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這三者緊密結合,就是毛主席“工農武裝割據”的完整的思想。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礎和內容,如果沒有徹底發動農民群眾的土地革命,就不可能進行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如果離開了武裝斗爭,就不能進行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不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則土地革命就不能堅持和鞏固,武裝斗爭也就失去了依靠而導致失敗。
毛主席指出:“工農武裝割據”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走“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就是走“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奪取城市”的道路。
毛主席強調指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瞿秋白等“左”傾分子瘋狂反對這個思想,只是妄想以城市為中心爆發起義,迅速取得全國革命的勝利。他們脫離中國革命實際,因而不能不到處碰壁而跌進機會主義的泥坑。
當時,林彪也極力反對這個思想。正因為他堅持錯誤觀點,反對建立革命根據地,鼓吹流寇主義,不斷散布右傾悲觀論調,渙散斗志,動搖軍心,毛主席特地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通信,對他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
世界上一切革命斗爭都是為著奪取政權,鞏固政權。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但是,通過什么道路奪取政權,各國的情況和條件不同,具體做法也就不一致,林彪在世界革命道路問題上,胡說什么:今天的世界革命“是一種農村包圍城市的形勢”等等,根本違背毛主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一貫教導,不顧各國不同的歷史條件,要各國都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
毛主席關于紅色政權的理論,徹底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悲觀主義的謬論,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志,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毛主席關于紅色政權的理論,繼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之后,開辟了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這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和革命學說的重大發展,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貢獻。它給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