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的長河中,我如同一片葉子,被浪拍打、隨風飄蕩,經歷過風雨的洗禮,卻未能如心靈雞湯所寫的那樣享受過陽光的溫暖。“人生就沒有平順的時候,從來都是坎坷不平的曲折”,我想這句話可以用來描述我這慘淡的人生。
我曾在我的公眾號中說過:“我不算是一個生逢其時的人,因為我不曾親歷過那個千載難逢的教員時代,也未能經歷過一共的風云與滄桑。從歷史上看,當代人不了解當代的人和事,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甚至有的局中人都未必能深入了解,更何況只是‘旁觀’的局外之人。
但作為一個二共、三共的過來人和親歷者我一直都想了解一個真實的教員和他的時代”。
其實,從幼時開始,這個“想要了解”的好奇種子就種在我的心里了。在此要感謝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對毛教員非常尊重和敬愛,她對我思想的轉變產生了很大影響。她是60后,是偉大的工人階級中的一員,在90年代她迎來和千千萬萬個工人一樣的命運——被下崗了,我本來平靜如水的家庭也因此發生了變化,為此她自己和工友的權益奔走過,我小時候就聽她說“毛主席還在我們根本不可能下崗,因為毛主席說了我們可是國家的主人”,這時候我對毛教員產生的是一種樸素朦朧的敬愛之情,也有了想要了解毛教員的初步想法。
在我媽媽的影響下,我非常愛看歷史書(幾乎全部都是中國古代史),尤其是農民起義和歷史懸案的書。前者是因為她告訴我“農民起義被污蔑的太嚴重了,達官貴人奴役百姓不被批卻天天批農民暴力”;后者是她跟我說每一個大懸案背后都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
可那時我年齡不大,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也受過不良老師的欺負和孤立,但我只有對有錢有勢的人單純的恨意而沒有任何的階級意識,所想改變的也不過是自己的生活,那時的我真是一個“合格的粉紅”(“粉紅”英文為pink,諧音“品客”,所以在一些網絡平臺上是用“品客”來代稱“粉紅”的),還記得我在小學畢業的歌詠比賽選了《歌唱祖國》,特別賣力練了上百遍把嗓子弄到最后去打吊瓶還覺得很驕傲,那時我覺得自己就是《雄鷹之歌》所唱的那只翱翔在祖國廣袤藍天的雄鷹。
而我的思想真正開始轉變是偶然看到2006年《財經》所刊發的皇甫平文章《改革不可動搖》,文章中說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了變化,那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才能救社會主義”當時給了我很深的震撼,這篇文章在不同人群中所引發的爭論(當時領導群體是態度鮮明地“以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開中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而基礎人員和普通群眾對此卻有很大的分歧)也讓我更想了解那個被基層干群所懷念的毛教員時代,于是我開始去自己了解中國的近現代史,也逐步了解到了一些被人為掩蓋的歷史真相。
可能是以前的品客情懷太深和當時的自己社會閱歷不足以及思考程度不深最主要的還是自己未經改造的小資產階級習氣和小知識分子思想的原因吧,我也真心相信過甘陽在2007年提出的“通三統”理論,我也滿懷激情地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而留下熱淚,我還如《黑與白》中的陳沂蒙一樣發自內心的為“三個代表”中的“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感動過,甚至在2011年在街頭上接到重新評價文革和改開的宣傳單子我還期待過……而且當時的我比較關注可能會對時局產生影響的人事變動,加之當時受到重慶這座城市帶來的影響,社會上也開始出現了客觀反思改開、冷靜看待文革的思潮,建國60年發生的通鋼事件和在西西河、天涯、兔區上的討論讓我除了近現代史書還拿起了馬列毛的原著進行了閱讀。
直到2012年3月那天的晚上我瀏覽著解禁的網頁,眼淚就不自覺地下來了,也是在那個晚上我真正理解了魏巍老前輩的政治遺囑所包含的意義(感覺真的如之前和同志們討論過的革命革到自己甚至只是革到和自己的有交情的人時,很多人腦子里就不是馬列主義在起作用了。而是儒家那一套在起作用了。當時也曉得陳沂蒙的階級本質是官僚資產階級,但家庭出身再加上可能是相見之緣,對體制也懷有希望,一直都夾帶了自己的情感,始終對他保持一份惋惜之情,也對那個畸形的二共懷有一種畸形的情愫——既希望它早死早超生又希望它可以留得一線生機,畢竟震蕩是要流血的呀,當時心底里對他恨不起來,真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加之在通過知情者、當事人了解一些事情后我真正找到了“中國向何處去”的關于不同階級的答案,也治好了我的“健康力量幻想癥”,所以真是像《紅巖》里的江姐說的,“難道我們就能說自己的世界觀就是完全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了么”,思想改造真是要一直在,停不了也不能停。
到2018年更是讓我徹底放下幻想、腳踏實地地去思考問題了。
這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我隨著社會的轉型劇變在大時代浪潮下的心路轉變了。
從最初的思想轉變到現在已過去了十幾年了,我的心理也從幼稚懵懂漸趨于成熟,人生能有幾個十幾年?我一直覺得,“在有限的時間里,如果能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了解甚至走進一位位標志著時代的政治家的人生也是一件幸事啊”。我以前總覺得在書齋里可以通過不間斷地閱讀和深入研究能了解到一個立體的毛教員,但其實是結合了社會現實和轉型劇變才讓我完成了對毛教員從表象樸素的感性認識上升到階級立場的理性認識這一轉變過程的,我更堅定了對道路的選擇。
【注:】此文為作者在黑與白讀書會讀友推薦書單(階段1:寫作營創作訓練——五個一工程之一“一封給自己的信[或心理成長日記]”)共讀中的成長任務。階段1包括三部分內容(后附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