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道刊載于《人民日報》1976年7月28第1版。
辦社會主義的科學研究所,究竟依靠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的實踐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
依靠工人階級,還是依靠少數“專家”、“權威”,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科學研究所的根本區別之一。早在全國解放前夕,毛主席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在城市斗爭中,“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
大連化物所活生生的事實說明,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就勝利,就前進;背離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依靠少數“專家”、“權威”,就失敗,就倒退。
大連化物所已有六十多年歷史,一九〇八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掠奪我國而建立了這個研究所;解放后它回到了中國人民手中。但是文化大革命前,由于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這個研究所把少數資產階級“專家”、“權威”看作是科研第一線的“將校”,依靠他們來辦所。
全所科研工作沿襲了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的一套舊傳統、舊秩序、舊習慣;擴大資產階級法權,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專家”、“權威”居于寶塔頂,享受各種特殊待遇,工人則處于最低層,只有干活的義務,沒有過問科研的權利。
有一次,工人用了半年時間辛辛苦苦為一個科研項目加工了全套設備,試車那天,想到實驗室看看設備運轉的情況,竟以“保密”為名被推出門外。老工人望著門上那塊“非請莫入”的牌子,肺都氣炸了,說:“這是社會主義的研究所,為什么工人不能當家做主,讓資產階級橫行?”
一九六四年,有些工人為了給工人階級爭口氣,研制成功一種氣相色譜用的新型擔體。所內一位“專家”聽說后,趕忙跑來表示“關心”,他口問手寫,把研制過程全部記錄下來。不久,一篇以這位“專家”署名的論文發表了。工人氣憤地跑到黨委去告狀,但得到的回答是:“人家會寫文章,你們能寫嗎?”在這個所工作了近四十年的老工人、現在的八室黨支部副書記王天祥回顧說:“那時候的大連化物所,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
文化大革命后,工人宣傳隊進駐大連化物所,打破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獨霸的一統天下。工人階級擔負起了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建立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的歷史使命,挑起了按照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科學技術事業的革命重擔。
大連化物所黨委按照毛主席的教導,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在政治上確立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在科學研究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在中共遼寧省委、旅大市委的領導下,他們逐步把這個研究所改造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
廣大知識分子在工人的帶動下,堅定地走毛主席指引的與工農結合的革命道路;科研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充滿了活力。幾年來,全所革命和科研都在突飛猛進,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已成為中國科學院和遼寧省科技戰線的一個先進單位。
大連化物所黨委是怎樣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呢?
1、在學習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群眾運動中,在各項政治運動中,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先鋒帶頭作用。去年在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過程中,工宣隊通過調查研究,感到“知識私有”觀念不破除,知識分子就不能前進。他們在黨委領導下,緊緊抓住這個問題,帶領廣大科技人員開展了專題學習和批判。列舉“知識私有”的種種表現及危害,分析它的階級根源和歷史根源,使科技人員開闊了胸懷,從狹隘的雇傭觀點中解放出來,收到很好的效果。所黨委還經常請老工人作憶苦思甜報告,促進廣大科技人員轉變思想感情,進一步增強改造世界觀的自覺性。
2、依靠工人引導,科技人員走出大院,開門辦所,堅定地走“三結合”道路,到三大革命運動第一線經風雨、見世面,和群眾一起學習、勞動、研究和生活,接受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使廣大知識分子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深刻變化。現在,他們能夠急國家之所急,急工農兵之所急,主動到生產第一線去選題;只要是國家安排,革命需要,就堅決上,拼命干。去年一年,他們就研制出生產急需的八種催化劑,而且都趕上或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
3、依靠工人掌握科研工作的方向。黨委請工人參加一年一度的計劃會議,把關定向;接受科研任務時,請工人參與決定;各個研究室、題目組的科研工作,都有工人參加領導。這樣,在工人的帶動和影響下,端正了科研工作方向,科技人員的資產階級名利思想不斷得到克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大發揚。
4、從科研計劃的制訂,到具體科研項目的每個環節(如搞調研、立方案、建設備、大會戰、作總結等),都有工人參加,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聰明才智。有一個新能源研究項目,過去由兩名專家帶一個研究生搞了好幾年,只寫出一篇論文,實際問題沒解決。后來,工人積極參加調查、研制,帶領科技人員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幾年內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終于研制出了體積小、能量大、精度高、靈敏可靠、全自動控制的新能源裝置。
5、在組織上,不斷加強工人階級的優勢。駐所工宣隊參加所和基層的領導,同時注意選拔所內優秀工人充實各級領導班子。目前,所黨委常委中,有將近一半是工人出身;基層黨支部正副書記中,有一半是工農出身;基層黨支部和室領導小組的成員中,有三分之一是工人或工農出身。近兩年,先后選拔了七名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擔任科研題目組的正副組長;科研大會戰組的組長都由工人擔任。
6、黨委還注意幫助工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和路線斗爭覺悟,提高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水平。
大連化物所黨委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好研究所,廣大工農兵滿心歡喜,說:“解放二十多年了,如今依靠工人階級,才像個社會主義科研所的樣子!”而黨內不肯改悔的走資派對此卻嚇破了膽,制造各種借口,胡說什么“在科技界提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不妥”,拼命加以反對。也有一些同志對于貫徹執行黨的這條階級路線,思想認識不清。
有的人提出:“科研所大多數是知識分子,怎能依靠工人階級?”他們忘記了工人階級是思想上、政治上、力量上最強大的一個革命階級,依靠工人階級是黨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決定的,決不能簡單地從人數多少來看問題。
列寧說過:“如果以為在比較深刻的、嚴重的革命中,可以簡簡單單地用多數和少數的關系來解決問題,那就是最大的愚蠢,就是庸俗的自由主義者的最愚蠢的偏見”。(《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寧選集》第3卷第640頁)
大連化物所黨委懂得,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科技戰線的主要矛盾同樣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只有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才能實現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才能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才能“把資本主義所積累的一切最豐富的、歷史上是我們必需的全部文化、知識和技術,由資本主義的工具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具。”(《在國民經濟委員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列寧選集》第3卷第572頁)
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不僅依靠所內的工人,而且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途徑,依靠所外廣大工人群眾。僅去年一年,他們就與全國二十七個省、市三百多個單位建立了聯系,派出六十五個科研小分隊,先后“走出去”五百多人次,“請進來”二百多人次。
有人還說什么:“在科研單位提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會影響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事實是怎樣呢?幾年來,大連化物所的廣大知識分子,在工人階級的再教育下,走毛主席指引的與工農結合的道路,不斷為社會主義祖國和人民作出貢獻,“感到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研究員、原副所長朱葆琳就是一個例子。駐所工宣隊熱情幫助他,為他改造世界觀創造條件,帶領他走出高樓深院,到工人中去磨練,讓他參加了大連電瓷廠單晶硅“三結合”大會戰,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以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同工人一起勞動,一起搞試驗。工人為保證試驗成功,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使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進一步提高了繼續革命的自覺性。他和工人共同制造成功了一種質量很高的硅材料,受到了工人的好評。
幾年來,他堅持走與工農結合的道路,進步很快,擔任了所革委會副主任,還當選為四屆人大代表。許多科技人員自覺改造世界觀,在科學研究中,在“三結合”大會戰中,都表現了昂揚的革命干勁。事實充分說明,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和一切要革命、要改造的知識分子的前進方向是一致的,因而大大調動了他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還有人說什么:“在政治上可以依靠工人階級,在科學研究中就不能依靠。”他們看不到,搞科學研究,工人階級同樣是主力軍。大連化物所的科技人員深切體會到,“我們現在搞科研碰到問題,要是不和工人師傅商量商量,心里就覺得沒有底;依靠了工人階級,就感到有一種無堅不可摧、無高不可攀的力量。”幾年來,大連化物所一些重大科研項目的技術關鍵問題,很多是以工人為主或有工人參加研究突破的。
文化大革命以來,大連化物所黨委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調動科技人員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大大加快了科研步伐。文化大革命后九年,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一百三十九項,相當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總和的一點五倍。今年上半年又顯著地超過了去年同期。文化大革命前所取得的成果,多數屬于跟著外國人后面爬行的項目,而近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許多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來的。
大連化物所依靠工人階級辦所的成績和經驗,對黨內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資派散布的種種修正主義謬論是一個有力的批判。它告訴我們,依靠工人階級決不能是“相對”的,而必須是“全心全意”的,在整個社會主義革命時期,自始至終都要貫徹執行黨的這條階級路線。
經過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斗爭,大連化物所黨委對貫徹執行這條階級路線更加堅定不移,他們正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帶領全所科技人員沿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高歌猛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