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所固有的一切矛盾達到十分尖銳的程度。這種矛盾的尖銳化,是帝國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最強大的動力。由于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的一切矛盾極端尖銳化,無產階級革命已成為直接實踐的問題。因此,“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到了帝國主義階段,一小撮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壟斷高額利潤,對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掠奪。他們利用壟斷價格,廉價收購原料,高價出售商品,榨取比自由競爭階段高得多的利潤。他們還采取各種血汗工資制度,提高勞動強度,惡化勞動條件,對勞動人民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他們甚至還通過國家機器,濫發紙幣,引起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使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由于壟斷資產階級強化軍事官僚機構,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結果就增大軍事費用和行政經費的開支。這些支出,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各種賦稅的形式,把它全部轉嫁到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頭上,進行殘酷搜刮。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深化,壟斷資產階級大規模解雇工人,縮短開工時間,或者關閉工廠,使失業人員大大增加。
經濟上的壓榨和政治上的法西斯統治,使“少數壟斷者對其余居民的壓迫更加百倍地沉重,顯著和令人難以忍受了。”因此,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革命形勢迅速到來。無產階級已空前強大,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也在斗爭中日益成熟。近年來,西方各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反對失業和解雇、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的罷工示威斗爭浪潮涌澎湃,迅猛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帝國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之間的矛盾也在日益尖銳化。到了壟斷階段,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了帝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基地。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獲取壟斷高額利潤、爭霸世界和維護國內的統治,對作為原料產地、銷售市場、投資場所和軍事基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強掠奪和控制。帝國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上的殘酷剝削和政治上的反動統治,使廣大被壓迫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死亡線上掙扎。
哪里有侵略,那里就有反侵略斗爭。帝國主義對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殘酷掠奪和血腥鎮壓,使他們日益覺醒,激起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英勇斗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的風暴沖擊下,舊殖民主義體系的堤壩一塊一塊地塌落下來,但這并不等于說帝國主義已經改變了它的殖民地的基本政策。面對著日益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的浪潮,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改變手法,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表面上給予一些國家獨立,實際上依然加緊控制和掠奪這些國家。現代的新殖民主義者們,或者通過拼湊軍事集團,設立軍事基地,策動政變,扶植傀儡,以至出兵武裝入侵來直接加強政治控制;或者打著所謂“援助”、“貸款”、“貿易”的幌子,加強經濟滲透和掠奪,以控制中、小國家的經濟命脈,企圖把別國變成自己的附屬國和殖民地。比如當年的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它通過“華沙條約組織”和“經互會”等一整套枷鎖,在所謂“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鐵絲網里任意宰割東歐一些國家;它像老牌帝國主義一樣,極力向亞非拉國家滲透,敲骨吸髓地剝削別國人民。帝國主義到處侵略、干涉、控制、掠奪和欺侮別國人民,遭到了第三世界廣大人民的強烈反抗,使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的矛盾日益激化。
我們知道,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這種發展不平衡更是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政治、軍事發展的不平衡,這就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巨大的變化。那些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野心勃勃,要求“按資本”、“按實力”來重新瓜分世界,企圖從老牌帝國主義手里奪取殖民地。這樣,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就不可避免。帝國主義的戰爭使它們相互削弱,造成了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而戰爭又給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促使他們的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樣,在那些薄弱環節上,無產階級革命就有可能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內取得勝利。 今天,超級大國們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和斗爭越來越激烈,成為新的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如果它們硬要發動世界戰爭,必將在全世界加速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加速帝國主義的滅亡。
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這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資本主義所固有的根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對抗性,到了帝國主義階段達到了爆炸的程度。“資本主義進到帝國主義階段,就使生產走到最全面的社會化”。生產規模愈來愈大,原料來源和銷售市場愈來愈廣,社會生產的分工愈來愈細,生產過程的相互聯系就愈來愈密切。這種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在統一的指揮下,有組織、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社會生產。但是,在帝國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仍然是私人占有,而且越來越集中到一小撮金融寡頭手里,他們為了追逐高額利潤,一方面盲目擴大生產,加劇了生產無政府狀態,另一方面殘酷地剝削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使他們日益貧困化,這樣就造成“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和千百萬勞群眾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從而導致資本主義更深刻的經濟危機。帝國主義階段的經濟危機,周期短,持續時間長,來勢兇猛,破壞性大,并且往往會和金融貨幣危機交織在一起。這些情況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再也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了,它已成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它必然被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所打破,帝國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正如列寧所說:“私有經濟關系和私有制關系已經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 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萬一機會主義的膿瘡遲遲不能治好的話),但還是必然要被消滅的。”
列寧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的全部分析說明,壟斷統治所引起的矛盾尖銳化和帝國主義日趨腐朽,充分表明了資本主義已臨近死亡,接著就是革命的開始。因此,列寧強調指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列寧正是根據帝國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得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新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列寧的這些科學論斷,從理論上劃分了整整一個戰略時期。這一理論,不僅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為世界無產階級指明了革命的前途,鼓舞著他們去迎接新的戰斗。當年,在列寧的光輝思想照耀下,俄國的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通過武裝斗爭,推翻了沙皇的反動統治,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國和其它一些國家革命的偉大勝利,從實踐上進一步證明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這個科學論斷的無比正確。帝國主義必亡,無產階級革命必勝。“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挽救資本主義的崩潰, 能夠阻擋工人階級戰勝資產階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